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上海教育》 > 正文

上海教育的历史性机遇与战略构想

http://www.sina.com.cn 2004/05/08 11:29  上海教育

  文/胡瑞文

  未来20年是上海发展的关键时期。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实现“两个第一”战略,从教育发展中获得新的发展动力,是上海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未来20年,尤其是前5~10年,也是上海教育适应社会需求变化,获得全面发展的历史性战略机遇期,进一步做大、做强、做活上海教育,是国家和人民对于上海教育的殷切希望,更是对上海教育发展的严峻考验。

  

  做大、做强、做活上海教育的战略机遇

  建设世界级大都市的目标定位,大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为实施上海人才第一资源战略带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

  上海确立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地位,加快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建设,全面增强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发展要求,将对上海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出新的需求,并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这在世界一些著名城市的发展历程中都已得到了明证。

  伴随上海经济形态的转型,新一轮的产业结构提升和社会形态、城市文明的高度发展,上海下一步发展必然从依赖资本驱动转向依靠资本、技术、知识的驱动。加速“科教兴市”的步伐,确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发展战略,全力发展教育,这既是上海教育事业跃上新台阶的千载难逢的机会,同时更对教育发展、深化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长三角正成为中国“世界工厂”的主要基地,产业垂直分工迫切要求上海教育作出更大的贡献

  根据全球经济发展的变化趋势,世界制造业重心将在未来3~5年的时间里实现区域性重大转移。在这一大背景之下,长三角正逐步成为外商投资量最大、企业最为集中的地区。

  多年来,长三角地区15个城市的产业结构趋同,专业化分工不清晰,技术梯度不明显,并存在严重的体制壁垒,不仅在世界六大都市群的竞争中处于劣势,而且在国内三大城市群的比较上,市场化程度也比不上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技术水平落后于环渤海湾城市群。

  江浙沪两省一市已经形成长三角经济发展一体化的共识,要求上海着重在发展科技、知识含量高的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方面发挥作用。这就要求上海人力资源开发与产业结构升级相适应,要求上海教育为长三角和全国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和知识支持。

  世博机遇为上海教育发展与人才开发的国际化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世博机遇将使全球的信息流、资金流、商品流、人才流、技术流以空前的规模向上海集聚,全面带动上海的电讯业、会展业、旅游业、咨询业、博览业、出版业、传媒业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产业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上海国际化的进程。世博机遇不仅意味着上海与世界的各种交流活动更加频繁,而且也迫切要求上海本土人员熟悉国际规则,了解各国文化,能够主动融入国际的合作。世博相关产业的大发展也迫切要求上海教育培养大量精通外语、掌握专业及职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这对上海中高层次人才的教育、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塑造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城市精神和全面提高市民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上海率先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为上海发展优质、特色、高层次教育带来了巨大的社会需求

  随着上海率先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为全社会及家庭多元参与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奠定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2002年末,上海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降为39.4%,首次达到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富裕”阶段水平。有关调查显示,城市居民对教育、购买房屋和购买长期保险最为关注,因此满足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以后日益增长的对高质量、多样化、优质教育的需求,是上海教育事业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

  国务院同意上海为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为上海教育新一轮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

  经教育部批准,从2003年3月起,上海将在全国率先全面启动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国务院、教育部的这一决定是对上海教育改革探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极大支持,将为上海教育启动新一轮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革与探索,开辟更为广阔的创新空间。

  设立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核心是放权和进一步改革开放,关键是教育的制度创新,如何把握这一机遇,把优越的教育发展外部条件和巨大的教育需求与灵活、有效的制度设计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上海教育的全面提升,为全国其他地区的教育发展提供新鲜经验,这是历史赋予上海的重任,也将是一场全新的挑战。

  上海市委提出围绕“上海教育如何支持上海的新一轮发展”“上海教育自身如何实现新一轮的发展”的重大发展思路,是上海未来10~20年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目标战略构想的基点。

  

  制定教育与人力资源发展的指导思想

  将人力资源开发与教育发展纳入上海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思想和指导原则

  必须树立大教育发展观,将教育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纳入上海现代化建设全局之中,以创新的观念和思路、以国际化开放的视野、超常规跨越发展的理念确立教育与人力资源发展目标。在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行动计划中,真正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将教育作为上海城市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面向现代化、融入世界、服务全国是上海教育新一轮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

  面向现代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上海必将在加速传统产业改造的同时实现以新兴产业、支柱产业、高科技产业和都市型产业为标志的产业结构高度化;随着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发展,上海的知识(服务)产业也将成为主导未来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综合竞争力和城市能级水平提升的最重要的基础;这一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海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及其充分利用,取决于上海教育培训制度的创新,取决于上海教育与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的协调发展。

  融入世界

  上海最具有推进国际化的条件,国际化程度将集中反映上海的特点。目前上海已面临来自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全面对接的挑战,上海教育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目标的确定,必须面向世界,融入全球教育发展的大环境,在汲取发达国家和国际大都市发展教育与开发人力资源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从国情和市情出发,确立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

  服务全国

  当今世界性国际大都市圈都以周边地缘城市群为其区域发展的空间和广阔腹地,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带动区域内相当数量和规模的城市共同完成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进程。随着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建设和综合服务功能的完善与增强,科技、教育、强有力的人力资源将成为区域垂直分工主要驱动力,因此上海教育必须探索“发展、服务、辐射”的新路子。

  面向现代化、融入世界、服务全国对上海人力资源开发与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上海教育的发展要从上海与全国的联系与关系出发,从上海在全国实现教育目标中所处的特色地位的角度出发,树立在服务全国的进程中提升上海教育的综合实力的目标。

  强化教育为上海经济社会新一轮发展服务的意识,最大限度满足老百姓对优质、特色、高层次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

  上海要成为国际中心城市,必须站在发展先进生产力的最前沿,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上海教育新一轮发展必须以“有利于增强城市综合实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发展原则,以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特色、高层次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为导向。

  

  确立上海教育与人力资源发展目标的基本思路

  上海教育与人力资源发展的目标的确立,一方面要立足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及需求,同时从国际化角度,确立上海教育与人力资源发展的国际坐标与追赶目标。

  未来20年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及趋势

  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对人才规模与结构提出新要求

  ——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未来50年,中国经济将持续增长,至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据国家统计局预测,从目前到2020年经济总量将维持年均7.18%的增长速度,上海市政府提出上海经济增长速度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

  2002年,上海GDP总值为5408.76亿元,人均GDP为4909美元;到2010年,上海人均GDP将突破10000美元;到2020年,将再翻一番,突破20000美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成为长三角产业垂直分工的发动机。2002年,上海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分别为1.6%、47.4%、51.0%。未来20年,上海的产业结构将日益优化,二产比例逐步下降,三产比例持续上升,逐步形成“三、二、一”的布局形态。2010年,一产比例降到0.8%左右,二产比例将下降到45%以下,三产比例超过55%;到2020年,一产比例下降到0.5%左右,二产比例将下降到30%左右,三产比例达到70%左右,赶上国际先进水平。

  ——高素质人才需求旺盛,从业人员产业分布调整加速。未来20年,上海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高移,对劳动力总量、结构都提出新的要求。2000年,上海从业人员总量为828万人,按照1%的就业弹性及经济总量年均增长率11%(2000~2010年)、9%(2010~2020年)测算,2010年、2020年上海所需从业人员总规模将分别达到900万人与1000万人左右。

  2000年,上海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例分别为10.8%、44.3%、44.9%。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从业人员产业分布将发生转变,一产、二产从业人员比例逐步减少,三产从业人员比例逐步增加。预计到2010年,一产、二产从业人员比例将分别下降为7%和40%,三产从业人员比例将突破50%;到2020年,一产、二产从业人员分别下降到5%以下和30%左右,三产从业人员比例达到70%左右,相当于发达国家2000年平均水平。

  人口结构转型对上海实现国际大都市发展目标的影响

  国际发展经验表明,经济跨越式发展主要依赖于人力资本的高度集聚。但到2020年,上海人口结构面临老龄化加速、劳动适龄人口减少、学龄人口下降等结构性问题,对上海经济持续发展、实现国际大都市发展目标带来负面影响。

  ——劳动适龄人口大幅减少。2000年,上海劳动适龄人口(男16~59岁,女16~54岁)为1143万,按上海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推算,到2020年,如果不输入外来人口,上海劳动适龄人口只有870万,比2000年净减270万,抚养系数急剧上升,有可能导致上海综合竞争力下降,阻碍上海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

  ——老龄化指数持续攀升。2000年,上海常住人口为1640万,65岁以上人口达到188万,老龄化指数11.5%,2000~2010年期间,这一指标持续上升,到2010年以后,加速增长,2020年前后将高达20%以上,将超过发达国家水平,社会保障负担加重。

  ——学龄人口逐年下降。2000年,上海常住人口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各学龄段的学龄人口分别为80万、59万、65万、147万人左右,按照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推算,如没有外地生源输入,到2020年,初中、高中、大学学龄人口将下降为目前的1/2左右,现已形成的教育资源将大量空置,新的高素质青年就业人员比例将大幅下降。

  国际视野中的上海人力资源开发与教育发展目标

  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立世界级大都市,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因此,上海人力资源与教育发展目标的确立,也必须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从国际坐标中寻求与上海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发展目标。

  上海人力资源发展的国际定位

  美国25岁以上人口中本科以上受教育程度比例从1950年的6.2%提升到1980年的17.0%,用了30年时间;从1980年的17.0%到1999年的25%又用了20年时间。2000年上海25岁以上人口中本科及以上受教育程度比例只有5.1%,尚低于美国1950年水平。与目前纽约、华盛顿等国际大都市25%~40%左右的水平相比,差距很大。从国际大都市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和开发进程来看,上海处于一个较低的能级水平,并且追赶的时间相当紧迫。因此,上海要在未来20年实现国际大都市发展目标,人力资源追赶的任务非常艰巨。

  上海教育发展的国际定位

  基础教育是国民素质的基本保证,但高等教育是人力资源提升的最主要途径。从国际视野来看,上海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国际化程度都不高。

  ——规模发展水平。上海义务教育和户籍人口的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已达到98%以上,但高等教育发展相对滞后。2002年,上海高等学校在校生占全市常住人口比例只有3.4%,而纽约、芝加哥、汉城等国际大都市在5%~7.5%之间。2010年和2020年,上海常住人口预计将比2000年分别增长250万人和450万人,高等教育在校生总人口比例要达到目前国际大都市的5%的底线,意味着上海高等学校在校生总规模在2010年、2020年要分别比目前增加40万人和50万人左右,先行一步做大、做强高等教育是上海未来20年发展的首要选择。

  ——对外开放水平。目前,上海教育对外开放的程度还比较低,以留学生为例,2001年,上海高校留学生人数占在校生人数比例只有1.25%,低于北京1.3个百分点。

  从重点高校留学生比例来看,2001年,复旦大学留学生比例为5.5%,上海交大为2.7%,同济大学为1.1%,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14%~23%的水平存在很大落差。

  ——对内开放水平。目前上海教育对内开放程度不高。2002年,普通高校外地生源占25%;普通高中外地学生只有6000余人,不足3%。因此,未来20年,上海必须加大对内开放力度,面向全国,拓宽生源市场。




评论】 【推荐】 【 】 【打印】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search 小灵通 儿童用品 香水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