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通行币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博物》 > 正文

三条线索串起北京昨日(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06/02 14:02  《博物》杂志


  即使想要粗浅地了解一下首都北京久远而庞杂的历史,也许就得写上厚厚的一大本书。但我们或许可以剥去丛生的枝节,用三条鲜明的线索穿起北京的昨日,那就是:作为人类发源地之一的周口店,以及流淌着生命轨迹的永定河。除此以外,北京还有一条贯穿南北的“灵魂坐标”——城市中轴线,这原本是统治者用来巩固政权的工具,不曾想几个世纪后却成为不朽,现代人可以隐约地从它这里读出元明清三朝的兴衰荣辱。这些线索交织在一起,主宰了北京从原始丛林到城市的历史沉浮,同时也见证了这里的每一次欢笑与泪水。

 

  周口店:人类萌芽地之一

  眼前这个具有一定弯度的物体和周围的陈列品完全不同,不同的颜色,不同的结构,借助博物馆的文字说明,我才意识到,原来它是一块下颌骨,属于距今约5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

  尽管,周口店的居民很早以前就在采石灰和采煤的过程中发现了细小的动物化石,但它开始引发人们无限遐想还是上个世纪的事情。19世纪初,从当地流传到国外的“龙骨”(动物化石)第一次引起外国古生物学家、古脊椎动物学家的注意。接着,不断有新的化石被发现。1927-1937年,中国地质调查所断断续续进行了十年的发掘工作,“北京人”这个名字就是那时由加拿大人布达生提出的。考古学家唤醒了沉睡的周口店,长眠于龙骨山的化石慢慢地揭开了北京猿人的“庐山真面目”。

  根据现有的资料,我们可以凭借丰富的想象来重温老祖先们曾经走过的道路了。70万年前,周口店龙骨山一带由于受到流水的浸蚀,山丘上出现了岩溶,形成许多溶洞和裂隙。不知什么时候,过着流浪生活的北京猿人发现了这些山洞,他们刚学会直立行走,尚未具备建造房屋的能力,于是这些山洞就顺理成章成了他们的天然居所,穴居生活从此开始。

  “北京人”的身材不高,平均男性约156厘米,女性约144厘米。他们的外貌和现代人还有很大的差别,尤其是头部,长的更像猿,为什么可以被称为“人”呢?原因就在于这时的北京猿人已经能够制造并使用石器(这是人类和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他们的原料主要采自附近河床和山坡上的脉石英、砂岩、燧石和水晶等。从目前发现的石器来看,又可以分为二类,第一类属工具范畴,有括锤、击石锤、砸击石锤和石砧;第二类为使用器,有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雕刻器、球形器等。在不断的实践中,北京人创造了三种不同的打片方法:砸击法(以一块大石作砧,放一小石于砧上,一只手扶小石,另一只手握一块较重的石头来砸)、锤击法(两手各拿一块石头,将两块石头用力相击,多次击砸,得到薄而锋利的石片)和碰砧法(即以一块较大且结实的石块当石砧,手握一较小鹅卵石用力撞碰,使其露出锋利刃口),可以制造出2~3厘米的小石片。在周口店厚达40米的文化遗物堆积层中,保存着旧石器早、中、晚三期一脉相承的石器文化。

  长期以来,“北京人”过着茹毛饮血的日子。直到某天,一次雷击引发了森林大火,来不及逃跑的飞禽走兽成了这场火灾的牺牲品。大火过后,烟火弥漫的森林里,我们的祖先第一次尝到了食物烤熟后的美味。等待下一次大火,可望而不可及,从此,他们踏上了寻找火种的历程。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发现的近6米厚的“灰烬层”,以及烧过的块和兽骨石很好地证明了一件事,即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北京人”终于学会了控制火。同时,这些用火遗迹的发现,也将人类用火的历史向前推进了几十万年。

  而祖先真正掌握人工取火的方法是在进化到“山顶洞人”以后,距今约1万8千年前,期间还经过了“新洞人”时期的过渡。如果说“北京人”仍然处于一种挣扎在“温饱”线上的状态,“山顶洞人”的生活不知能不能算做“小康”了,他们已经可以用磨制的骨针和骨锥缝制衣服,结束了衣不蔽体的日子。这根长82毫米的骨针,表面光滑,一头是锋利的针尖,另一头是利器挖成的针鼻,在当时极其简陋的条件下,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山顶洞里还出土了一些穿孔的兽牙、石珠、鱼眼等,可能是当时人们佩带在身上的装饰品,我们的祖先不曾放弃过任何一个可以“化腐朽为神奇”的机会。

  今天,当后辈们站在龙骨山脚下,回顾这段历史,不禁赞叹我们的先人是如此的智慧,也正是这种对生活的渴望和对美好事物的不懈追求,促使人类自身的不断进步。8000年后,“山顶洞人”的后裔“东胡林人”离开山洞,来到平原,是巧合也是必然,他们选择了在永定河岸定居。仿佛冥冥中早有注定,周口店把北京历史的接力棒传到永定河的手中。

  永定河:不羁的生命线

  几乎所有人,到过北京的或仅仅只是听说过北京的,在被问及对这个城市的印象时,都会毫无悬念地回答你:“故宫!长城!”。在他们的行程计划里,很少有人选择搭乘开往门头沟的公共汽车,去永定河寻找北京最初的发源。打开任何一张北京地图,你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条海河的支流自西北穿越了北京市界内的门头沟、石景山、丰台、房山、大兴等区,蜿蜒向东南注入渤海。尽管同北京其他久负盛名的景观相比,永定河只是一条陌生而细小的河流,然而对于北京来说它却是一条生命之线——作为北京地区的第一大河,最早的水源地,它曾经催生了两岸密布的人群和林立的建筑群落,孕育出了北京这座历史悠久的泱泱大城。

  洪荒时代,源自黄土高原的永定河,经过今天的山西、内蒙古、河北,咆哮而来,从上游携带的大量泥沙由于河道纵坡变缓而沉积,经年累月就形成了北京湾。又过了许多年,“东胡林人”的后裔——北京最初的土著居民,来到这里,开始了平原上的定居生活。

  古时的永定河,水量很大,经常暴涨暴落,在带来肥沃土壤,不断扩大城市面积的同时,也使沿岸人民饱受灾难。明代万历皇帝就曾望着波涛汹涌的永定河感叹:观此水可知黄河矣!相传,永定河十年一决口,百年一改道,又被称做“不定河”。千百年来,为了驯服这条不羁的大河,人们不断地探索,北京的历史也可以说是一部古人对洪水的抗争和利用史。年复一年与洪水之间的拉锯战,造就了北方先民坚毅勇敢又豪放不羁的性格,至今,它仍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民族精神之一。

  距今4000多年前的夏、商时期,北京湾内出现了燕、蓟两个小国,它们可以看作是北京的雏形。这个后来的政治文化中心,当时只是初具城市的功能而已。只有当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分封“帝尧之后于蓟”之时,北京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

  从此,永定河上的蓟城随着不羁的河水卷入了历史的大潮,在风头浪尖上时起时伏。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蓟城由战国时燕国的都城变为广阳郡的治所,相当于现在的省会。因为它处在华北平原北端通向西北、朔北和东北地区的要冲,又是居庸、古北、山海三条通道关隘的交汇点,特殊的军事地位一直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并在此后的数百年间逐渐发展成为北方重镇。期间,人们对永定河洪水的斗争也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公元250年,为了解决军粮,发展生产,曹魏镇北将军刘靖亲自实地考察,规划设计,在梁山(今北京石景山)附近修建戾陵堰,开凿车箱渠,引漯水(今永定河)灌溉蓟城附近的农田,这是北京历史上第一个水利工程,被成功驾驭的河水,对北京地区的农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遗憾的是,后人没能够像魏晋时期如愿以偿地控制永定河了。金朝时,当权者曾尝试把永定河建成漕渠,以开通北京的漕运,因为地势高峻,水流湍急,导致泥沙淤塞而失败,只能在河上建桥开辟陆上交通(这座桥就是著名的卢沟桥)。即便是这样,永定河的洪水冲击扇依旧给北京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带来了丰富的地理想象空间,到了隋唐时期,蓟城已经成长为纵深9里。东西横贯7里,周长32里的幽州城,它所管理的范围包括了今天山西和河北的大部分地区。

  唐天宝十四年,北京历史上发生了一次重大变故,时任范阳(在今北京)、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发动叛乱,随后,其部将史思明又起兵反唐,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使唐朝走向衰落。唐代以前,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曾在西安,形成了辉煌的秦晋文化,以后辽金建都北京,“文化中心”逐渐东移。永定河成为“东移”天然大动脉,促成了秦晋文化与永定河文化交融。在它沿岸,晋代所建的潭柘寺,是北京地区最早的佛教寺庙,为佛教文化传入北京打开了第一扇大门。而四大宗教真正汇聚于永定河流域则要等到中国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重新回到统一以后。1626年,蒙古的铁骑入主中原,当它消灭南宋最后一支抵抗力量,宣告统一中国时,北京也在岁月的磨砺下“厚积薄发”,凸现为中华民族跃动的心脏,延续至今。

  直线上升的命运.牵引着北京,元大都(北京)不仅是元朝的政治中心,还发展成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13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到中国,被北京的繁华深深震撼,他在《马可波罗行纪》中描述到,“外国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然而命运却并非总是眷顾永定河,它没有分享到北京的荣耀,相反,因为流量极不稳定,含沙量高无法被人利用而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很快它和它孕育的城市就要经历一场长期的动荡与痛苦。

  如果用一种颜色来总结清末以后的北京,那就是灰色,中国的近代史是和一长串“不平等条约”以及连年战争联系在一起的,北京的特殊地位使它倍尝综合国力落后带来的苦果。圆明园的残垣断壁是每个中国人心灵深处永远不可能痊愈的伤疤。而永定河的苦难还远未结束,1937年7月7夜,日本帝国主义为了独占中国,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卢沟桥的日本驻军在未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在中国驻军阵地附近进行所谓军事演习,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日军随即向宛平城发动攻击,中国驻军第29军37师219团(团长吉星文)奋起还击,这就是“卢沟桥事变”,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爆发。7月8日,中国共产党向全国发出通电,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抵抗侵略。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

  1949年让北京城洗去了所有的屈辱。随后,永定河上相继修建了官厅水库、卢沟桥分洪枢纽工程、三家店至卢沟桥段左堤加固工程等,可抵御万年一遇的洪水,清朝康熙帝赐名“永定”的初衷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得以实现。今天,当我们站在卢沟桥上,很难使脚下几近断流的河水与永定河一泻千里的印象重合起来,沉浸在俯瞰“钢铁森林”的喜悦中的时候,现代人可能更需要一些时间来反省:这种改变究竟是错是对?

  承前启后的中轴线

  沧海桑田,北京也“旧貌换新颜”,以城市格局为例,城中心北移,最初的起源--永定河流域反被划为西郊。但当人们怀着一种复杂的心情看待这些变化时,却惊喜地发现:北京的“灵魂坐标”还在。

  所谓的“灵魂坐标”是指一条从永定门到钟鼓楼,南北走向的中轴线。它全长近8公里,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城市中轴线,标志着古都北京的中心所在:北京老城区的建筑群基本上根据中轴线对称布局,许多著名的老胡同基本上也都是东西向排列在中轴线两旁的。

  民间关于中轴线有许多说法,其中流传最广的属于皇城部分的线路。据说清朝时,一位外国公使到了北京,想见皇上,又不想下跪。礼部官员就让他从正阳门(今前门)入皇城,再进紫禁城。当这位公使经过正阳门箭楼、瓮城、城楼后,才看到皇城的第一道红墙黄瓦的大门——大清门。经过大清门,千步廊,他立刻被迎面而来的天安门所感染。当他走过天安门,面前又是端门;走过端门,午门高大的城楼和两侧伸出的城垛,像巨人张开博大的双臂,把你收入他的怀抱,前面的广场又增加了皇宫的威严和神秘。当这位公使进了午门,走过太和门,爬上太和殿时,已经感到自己不得不下跪了。他说他跪的不是中国皇帝,而是古代东方有如此完美的建筑艺术。故事终究是故事,中轴线形成了北京城的壮美秩序却是事实。我曾经走过鼓楼大街,当伟岸的鼓楼渐行渐近,心中陡然涌起一种冲动,现在想想,当时的感受是很难形容的,只是潜意识里觉得自己很渺小,而前方的城楼如此神圣。

  这一切还要归功于忽必烈,虽然在史册上,这个元朝皇帝最著名的事件是统一了中华大地,甚至把中国的版图延伸到欧洲,但对于北京来说,最重要的是他为北京赢得了首都的地位,正是他在位期间,建立了丽正门(今天安门)内的干道,向北穿越皇宫,直抵钟鼓楼附近的“中心台”,成为以后中轴线发展的依据。

  现在的北京地图上,最南的永定门城楼已经不复存在,出于种种原因,它在建国后被拆除,等现代人意识到这个决策的失误时,永定门只剩下一个虚名。今年北京市政府将重建永定门,我们很快就可以看到完整的中轴线了。

  从此处一直沿永定门内大街向北,走过前门大街,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周围一个个高大建筑在气势上压倒了你,而正前方就是天安门,中间隔着宽敞整洁的长安街。今天,更多的中国人把天安门广场作为一块精神的圣地,人们在这里停留,这里是他们心目中中国的象征。历史记录了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见证了1949年10月10日,伟人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同样它也不会忘记44年后的9月24日凌晨2时27分当北京以2票之差败给悉尼,与2000年奥运会失之交臂时,天安门广场前原本预备欢庆胜利的人们眼中的失落与泪水。

  由天安门起,是一系列轻重不一的宫门和广庭,金色照耀的琉璃瓦顶,一层又一层的起伏,一直引导你到太和殿,使到达中线前半的极点,然后向北以神武门为尾声。再往北,奇峰突起的景山做了宫城背后的衬托。景山在明代叫“万岁山”是明代中轴线的中心点。作为对元朝以鼓楼为中心的修正,景山背后还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它既符合古代风水学要求宫殿“背山面水”,中峰又恰好居于元代最重要的宫殿——延春阁的位置,设计者用这种方法来压制前朝的“风水”,让它永无翻转的机会。所以万岁山也叫“镇山”。可惜风水和历史无关,从清代开始,“万岁山”改名为景山,沿用至今。


  再往北走,由地安门,到鼓楼继续着中轴线的旋律,然后在钟楼,中轴线恰到好处地结束了。中线不再向北到达墙根,而将重点平稳地分配给左右分立的两个北面城楼——安定门和德胜门。以这样的规模来处理空间,世界上是极为少见的。古代的中轴线为统治者而建,当所谓的王侯将相在历史的车轮下灰飞湮灭,它终于为人民所共享,迸发出更强的生命火花。线上的美好事物也在不断增加,2008年奥运规划中,北京南北中轴线将向北延伸七公里,届时,新的体育场馆和森林公园与原有的北、中、南海,在轴线东西两侧作斜对称的布局。中轴线在时空上续写着北京的故事。

  有时,在北京漫步,你会诧异于周围的景色。古老的城墙,深不可测的胡同,宁静的四合院和形形色色的高楼大厦交替出现,你仿佛正游走于历史和现实之间。3000多年在人类发展的长河中不过几分钟前的事,却足以成就一个城市。北京就是这样,它好比一本厚厚的书,因为内容丰富,看过的人往往只记住其中几个精彩章节,然而读者们更应该铭记的是精彩背后,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富于创造的精神,它是北京历史演进的注解,也是整本书的精髓。

  撰文/童晓岽 绘图/黄蓓蓉 周周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青少(Y-zone)频道大学版中学版 新浪教育    欢迎网友投稿




评论】 【推荐】 【 】 【打印】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search 小灵通 儿童用品 香水
 
热 点 专 题
中国企业家治理沙尘暴
AC米兰中国行
美进入恐怖袭击高危期
基地在沙特发动袭击
美英向伊政府移交权力
美英联军虐待伊俘虏
孙燕姿全国巡回演唱会
飞人乔丹中国行全记录
法网女单四强产生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