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中考 > 正文

中考磨枪篇:如何精通“之、乎、者、也”

http://www.sina.com.cn 2004/06/15 11:24  新闻晨报

  中考文言文部分包括了文言诗文默写、加点字解释以及课内、课外文言语段的阅读理解,旨在考查学生对文言佳句的积累以及一定程度上的理解,考查对文言文中常用实词及常见语言现象的把握,考查对相关课内重点篇目文学常识、句子解释、阅读理解等知识能力的掌握,考查对文言知识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和迁移的能力。

  文言诗文的默写

  能背诵、默写规定的文言诗文篇目,做到无错、漏、添、改;对其中的名言佳句要做到了然于心,熟练掌握;对记诵内容有一定程度上的理解,并能作恰当运用。例如:

  1、土地平旷,____ ,____ 。

  2、“____,____”。

  两句诗写出了人们除旧更新的欣喜和对未来的憧憬。

  第1题的答案是“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本题为直接默写题,是传统而常用的测试形式。平时复习时就要求学生对古诗文中写景、抒情等名句熟练记诵。第2题的答案是“千门万户日童日童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此题为理解性默写,需学生对诗文有较深刻的理解,能归纳出诗文句子的一般含义,及其所表达的情感。所以,平时背默即应该留意于此,只有读懂诗文,对诗文有一定的理解,把握了命题指向,才能答好此类试题。

  文言诗文默写的内容一般为名言佳句,切忌粗枝大叶,错、漏、添字或语序颠倒均要失分,此外也需注意书写习惯。

  加点字的解释

  要把握常用实词的确切含义及其用法。要注重理解古今词义有所变化的词语,确切把握其意义;要了解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语言现象;要注意认识通假字。值得一提的是,加点字的解释还应该和具体的语言环境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正确求解。例如:

  1、香远益益清()2、扁鹊望桓侯而还还走走()()3、汗汗牛塞屋()第1题的答案为“更加”,这是文言文中出现较多的一个字,而《出师表》中有“斟酌损益”却作“增加”解,一词多义,必须加以关注;第2题中“还”通“旋”,解释为“转身”,通假字是古人写文章时所借用的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用以代替表示本义的字,一般比较固定,须反复记忆;第2题中的“走”则为古今异义,应理解为“跑”;第3题中的“汗”是词类活用中的使动用法,应解释为“使……出汗”,词类活用在初中文言诗文中有一定数量,比如,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等用法,都是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加点词解释,除了熟练掌握常用实词的意思和用法外,还要特别关注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反复记诵,举一反三。

  课内文言语段的阅读

  课内文言语段的阅读着重考查学生以下相关知识和能力:能用现代汉语解释(翻译)文言诗文句子的意思,熟悉一些文言诗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规律。能理清课内文言文(语段)行文思路,概括大致意思;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和作用,把握中心思想或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感受文章、语段的启示意义。了解相关的古代文化知识和文学常识。例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蹩。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1、引文选自课文《  》,作者是  朝著名文学家  (人名)。2、“向吾不为斯役”一句中“斯役”  指的是  。(用文中的词语填空)3、把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1)号呼而转徙(2)以尽吾齿4、选文中,作者列出了三组对比的内容:(1)  和;(2)  和;(3)  和。以上三组对比是围绕选文中“  ”这句话展开的。第1题考查的是本课的文学常识,选文出自课文《捕蛇者说》,作者是唐朝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对于一些名家名篇、以及相关的文化知识和文学常识必须熟记。第2题考查的是代词指代内容,指文中的“捕蛇”,文言代词“之”、“其”、“是”等,也可以这样考查。第3题之(1)须理解“号呼”对“转徙”的修饰作用,译作“哭喊着辗转迁移”;(2)则要求对“齿”的含义“年龄”、“岁月”等有确凿的掌握,虚词“以”理解为连词“来”,可译为“来过完我的岁月”。第4题测试的是阅读理解语段的最大写作特点———对比,以时间段和句内包含的时间因素为着眼点,找出三组对比分别为“蒋氏以捕蛇独存”与“乡邻非死则徙”、“乡邻之旦旦有是”与“蒋氏一岁之犯死者二”、“乡邻鸡狗不宁”与“蒋氏弛然而卧”,而后半题的答案:“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理所当然是该语段的中心句。

  文言句子的解释要在掌握重要实词的基础上,学会调整词序和适当地增删相关句子成分,了解常用的文言句式。对文言诗文中的句子进行理解时,要把句子放到语段中去,理清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把握语段的结构和行文的特点,并且还要关照作者的感情和观点,琢磨句子的言外之意。

  课外文言语段的阅读

  2003年中考开始出现课外文言语段的阅读理解,今年仍将保持相对的稳定。课外文言语段一般选择篇幅较为短小的、有一定的情节、蕴含某些道理的篇章,重在考查学生运用相关文言知识、从课内向课外拓展迁移知识的能力。以2003年上海市中考课外文言语段的阅读为例:

  楚人学舟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遽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②折:调头。旋:转弯。③椎:用椎敲。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④亟:突然。犯:碰到。⑤柁:同“舵”。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其始折旋疾徐徐()(2)乃四顾顾胆落()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句子。(1)遂以为尽操舟之术。(2)椎鼓径进……

  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第1题中“徐”、“顾”等词,在现代仍频频被用,如“徐徐上升”、“瞻前顾后”等,“徐”且与“疾”相对,理解为“慢”是题中之义,“顾”是“看”的意思。第2题⑴中只要懂得“尽”意为“完全学会”,句意“于是认为已完全掌握了驾船的方法”就不难表达。⑵解的“椎”名词用作动词,注释已有说明,“径”即“直”,故句子应解释为“径直向前驶去”。第3题答案可有多个角度,从工作学习不能“浅尝辄止”、“不能自满”或“应该不断进取”等方面理解均可。

  上述课外语段中考查的加点实词“徐”、“顾”对学生来讲并不生疏,例如,“顾”曾在《狼》一文中出现,“顾野有麦场”的“顾”即作“看见”解;而句子解释“椎鼓径进……”中的“椎”正是考查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因此课外文言语段阅读理解和课内文言诗文的理解以及相关知识的掌握有着密切的关系。

  模拟练习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曹刿论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肉食者鄙鄙(  )⑵牺牺牲牲玉帛,弗敢加也(  )⑶神弗福福也(  )⑷公将鼓鼓之(  )2、翻译下列句子。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⑵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3、仿照例句概括曹刿的其余两个特点。

  例句:(1)具有正确的战略思想,懂得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前提条件。(2)  。(3)  。4、本文选自《  》,这是我国著名的  体史书,相传为战国时鲁国史官  所编撰。(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曾参烹彘》(《韩非子》)(文见《2004年初中课外文言文读本》)⑴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①曾子之妻之之市(  )②妻止止之曰(  )⑵翻译句子:特与婴儿戏耳⑶《曾参烹彘》一文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视角予以解读,请概括出其中的一个道理。

  ⑷韩非子是  末期的哲学家,另写出一、二篇他的作品:  。参考答案:(一)1、⑴鄙陋,见识短浅⑵祭祀用的猪牛羊⑶赐福,保佑(名词用作动词)⑷击鼓进军(译出特定环境中击鼓的意思)2、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必定根据实情处理(补充最后省略部分)⑵我看到他们的车轮印混乱,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注意“靡”的意义)3、⑵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困难之际主动为国效力(概括曹刿人物形象特点,且需注意句子表达与例句一致)⑶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善于详察敌情、把握战机4、左传、编年、左丘明。

  (二)(1)①到②劝阻,制止(2)只是跟小孩子开玩笑罢了(3)可从“人应以诚信为本”、“教育应从小做起”、“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应该作为子女的好榜样”等方面来概括。(4)战国、守株待兔、郑人买履、扁鹊见蔡桓公。

  作者:□卢湾区教师进修学院初三语文教研员阮圣桢平智炜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评论】 【推荐】 【 】 【打印】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search 小灵通 儿童用品 香水
 
热 点 专 题
中国工人在阿富汗遭袭
胡锦涛出访欧亚四国
河北邯郸6-3矿难瞒报
辽宁盘锦大桥垮塌事故
雅典奥运圣火全球传递
美国前总统里根病逝
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赴美
《后天》 孙燕姿巡演
2004欧锦赛 NBA总决赛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