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求职招聘 > 毕业生求职之“葵花宝典” > 正文

大学生毕业找工作并不难?就业难在有业不就

http://www.sina.com.cn 2004/06/17 10:50  北京晚报

  今年,本市高考录取率超过了70%。但是,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肯定达不到这个比例。有关数字显示,2002年6月,全国大学本、专科应届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为64%;2003年6月,这个比例下降到了47%。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共识。但是,大学生就业真的那么难吗?国内的人力资源专家们却持不同的观点——大学生就业其实并不“难”,大学生就业难度有所被夸大。

  初次就业率走低其实难副

  2003年大学生就业的确发生了“难”的问题,这首先表现为:对大学生需求增加的速度赶不上大学生毕业增加的速度,按照现行统计指标计算的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呈现下降趋势。用人单位对大学生需求行为调查表明,在全部录用过大学生的用人单位中,2003年对大学生的需求总量与上年持平占31.94%,减少的占40.28%,增加的占27.78%。据了解,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相比,2001年,我国研究生的初次就业率为95%,下降了4个百分点;本科生的初次就业率为80%,下降了10个百分点;专科生的初次就业率为50%,下降了30个百分点。

  但是,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认为,由于目前初次就业率统计指标设计的不科学,事实上夸大了这一困难的程度。影响初次就业率的因素很复杂,包括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是否匹配、劳动力市场的摩擦因素以及劳动力供求双方的偏好等。因此,以初次就业率的逐步下降来说明目前就业困难显然是不科学的。大学生就业“难”,还表现为大学生宁愿等待,也只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不愿到欠发达地区就业。调查表明,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地区非常集中,有74.8%的人首选在北京工作。除掉北京生源外,非北京生源毕业生首选北京的比例达到69%,而首选中、西部地区就业的仅占2%。大学生就业这种选择预期,造成西部地区、相对低薪部门招收应届大学生困难,在劳动力市场上出现岗位空缺与失业并存的现象。这种就业难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心理调节、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等因素密切相关。从人力资本的角度看,大学生就业难其实是一个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不断下降的过程,这种“难”将被视为必然发生的现象。从劳动力存量和流量的经济模型角度观察,由于我国目前没有建立科学的测量指标,也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程度。一项对北京的某高校的调查表明,在毕业时未找到工作单位的人中,由于意在继续深造的原因,主动不就业者即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员,占未签约总人数的比例很高,达到40.8%。同时,在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上,非签约就业,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隐性就业,正在成为一个突出的就业现象。这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单位不理想而不愿与之签订三方就业协议书;存在着适用期、从事的是临时性的工作;毕业生自主创业,无法与用人单位签约等。

  曾湘泉由此得出结论,真正就业困难的人在未签约中仅占少数。因此,从测量的角度来看,现行的初次就业率指标和数据所反映出来的走低,事实上夸大了大学生就业难度这一现象。第一,主动不就业者,如想继续深造的人,属于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员,不能算做失业;第二,非签约就业即隐性就业,事实上也是就业。两者一减一加,结果是:目前对大学生的名义就业率的统计低于实际的初次就业率,大学生的就业难度被夸大。

  不是扩招制造了失业

  近几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连年大幅度增长,去年我国大学毕业生总数是212万人,比上年增长46%,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280万,创历史之最。预计未来几年内,这种大幅度增长的趋势仍然继续。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毕业生会越来越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健认为,尽管大学持续扩招、毛入学率不断提高,但我国和其他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国内人才市场对大学生需求还是很大的,“不是扩招制造了失业”。从宏观和深层分析看,当前就业难只是经济转型过程中暂时的困难,并不意味着人才过剩,就业问题与产业结构变化、经济发展周期等有着直接的关系。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放缓时,就会出现就业不足,高校即使不扩招也会出现失业的问题。目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已出台六项措施保证大学生就业,即继续实施好大学生职业资格的工作,使大学生获得就业市场中所需的技能;给高校提供实用、快捷的就业信息;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做细,选派优秀的职业指导师对学生进行职业培训;为高校提供职业介绍等方面的服务;培养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积极开展青年学生见习试点。张小健强调,高校有关部门应从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实践中汲取新的营养,从大学生就业的案例中分析最新的变化,扎扎实实地把就业工作做好。

  中国人才交流协会副会长、北京人才交流协会会长韩光耀认为,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实际上是我国劳动力总量矛盾在大学生就业上的反映。我国每年增加劳动力1000万,下岗的人员每年以200万的人员释放到社会上来,这个问题只有到2030年才可以解决。因为那时我国实现人口正负零增长,供求总量的矛盾可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因此,大学生就业难是教育的改革、扩招引发的大学生的增长数量和就业岗位之间出现了不平衡造成的。就业的市场是一块蛋糕,有许多地方可以“分割”,但许多大学生瞄准的是蛋糕上的“花”,结果人为的把这块蛋糕缩小了,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

  就业难难在有业不就

  目前,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普遍偏高,具体表现为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匹配上存在差异。最近,华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对上海地区大学生就业市场调查发现,大学生初次就业的工资价格区间为1500至2000元,大学生期望的工资则在2000至4000元之间。应届大学毕业生对收入的高估造成了就业“难”的现象。摩托罗拉北亚中心高校关系经理毛萍介绍,摩托罗拉在招聘的时候,经常会发现好多学生一定要找跟专业相关的工作,而且不愿意改行或从事基层的工作。

  教育部全国高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张继栋认为,大学生所学的专业,未来应该是一个工具,而不应该把它当做限定自己发展的一个框架,否则就会限定自己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大众化的教育不仅仅意味着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增加了,还意味着给就业市场带来供需结构上的变化,这样会导致就业中出现不同的社会反响。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名校的一些学生,他们要想找到自己很称心如意的工作,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实际上也存在“难”的问题。因此现在所说的“就业难”,与大学生自身就业观念不转变有很重要的关系。目前大学生就业存在“两旺两难”的现象,“两旺”是指毕业生的供方旺盛,需求方也旺盛;“两难”是指毕业生找到好的工作难,企业找到合适的人才难。因此,大学生毕业后要把自己作为一个普通的劳动者,到普通的岗位上就业,在职业选择时一定要结合社会现实,要一步一个脚印,千万不要好高骛远。如果这样的话,今年全国高校的平均就业率远远会超过70%。

  ABB中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主管韩愉认为,大学生“有业不就”的现象,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有一些学生觉得找到的工作不是很适合,于是继续等待。其实大学生要及时就业,要抓住长本事的机会。比如说工作来了,大学生要平衡有形的收益和无形的收益。有形的收益如薪水、头衔等是短期的回报;无形的收益是长本事的机会。可能面对两个公司,一个月薪2500元,另一个月薪3500元,这时候大学生要权衡无形收益和有形收益,如果一个月2500元的企业发展空间更大,那么选择这个企业的时候,应把目光放在3年之后。(周昶宇)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新浪招聘 新浪教育      欢迎网友投稿

点击查看新浪网教育频道与《北京晚报人才周刊》共建专栏




评论】 【职场系列论坛】 【推荐】 【 】 【打印】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服饰 首饰 手机
电器 MP3 数码相机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球迷关注亚洲杯决赛
雅典奥运FLASH演示
赵薇邹雪纠纷
广州新白云机场图片集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话题-上海与城市榜样
可爱淘《狼的诱惑》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