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纲领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08/09 14:40 恩波教育 | |
一、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科学论断,最早是在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来的,随着实践的发展,1987年党的13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问题,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是对我国现阶段国情的特指: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1956年)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50年左右)的整个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 苏联东欧的解体和冷战的结束,很容易使人得出“社会主义终结”的结论。但是,把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失败等同于社会主义的终结,在逻辑上是不严密的。因为某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并不等于社会主义本身的终结。遭到失败的是特殊的苏联式的社会体制,不能说是马克思主义的本来的理论和思想。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歪曲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它的消失恰恰产生了向新的社会主义作尝试的好时机。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 ①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定性);②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定位)。 这个论断反对了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不承认中国人民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机械论,是右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另一种是以为不经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可以越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空想论,是左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 ①发展水平: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②实现目标: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4、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1)、是由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的; (2)、是由我国现实国情条件决定的; (3)、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时代特点决定的,我国和西方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 5、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意义 ①理论上在党的纲领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概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②政治上指明方向,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又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反对右倾和“左”倾错误; ①实践上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出发,为党的基本路 线、基本纲领提出了科学的客观依据,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取得成功和胜利; ④实践证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之所以在实践中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气势磅礴的推动作用,就是因为它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现实。 6、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落后的生产,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基本路线的内涵(13大确定):①主体: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②主要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③方针、方法:自力更生、艰苦创业,④目标: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现代化是指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利用科学和技术的工业化社会转变的过程,是在社会化、工业化的大生产基础上建立文明的社会发展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是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最终实现强国富民。 在我党的历史上,提出总路线或基本路线有五次。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总路线 ,民主革命时期提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1948年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年提出了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一体两翼)。这条总路线的基本思想,是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把中国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社会。“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惟一的经济基础。”(毛泽东)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提出:即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总路线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导致“大跃进”和“共产风”的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当时统称“三面红旗”。 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总路线,1969年中共9大将以阶级斗争为纲确定为总路线。导致了“十年浩劫”。1962年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也曾通过了以上总路线。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987年党的13大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2、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领导(核心);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四项基本原则”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是邓小平在1979年提出来的,之后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政治基础和根本准则。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意义和作用:立国之本。①四项基本原则规定了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领导力量和指导思想,②决定着国家的性质和发展方向,③关系着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命运,④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发展的根本前提和根本保证。 四项基本原则的三方面政治保证作用: ①保证有一个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②保证有一个团结稳定的环境; ③保证有统一的意志和统一的行动。 3、实行改革开放是①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②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③是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征。 改革的性质:既是一场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我们的改革是全面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进一步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革命。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第一、二次革命的异同点:不同:①条件②内容与对象③革命形式与手段④目标。 相同: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 为什么说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 ①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来说; ②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这个转变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 ③ 从由此而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 改革的作用: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的特点:①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创新;②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4、邓小平理论的关于改革的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重要意义 主要内容:①我们的改革是全面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地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②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③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更好地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 意义: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上实行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决策;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生产力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5、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13大),①概括了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主要经验;②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③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④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总纲;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是关系党和国家兴衰成败的问题。①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6、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①发展是目的;②改革是动力;③稳定是前提。要把各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基本纲领包括(15大制定) 经济纲领;政治纲领;文化纲领。三者有机统一,不可分割。党在每一个阶段的基本纲领又可称为最低纲领。一个政党的纲领就是一面旗帜,我们党既有每个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也有确定长远奋斗目标的最高纲领,我们是最低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我们要扎扎实实地做好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理想,就会脱离实际。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体现了持续发展和阶段发展的统一,体现了革命精神与科学态度的统一。(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关系)。 经济纲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和多种分配方式。 政治纲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治文明)。 文化纲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四有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地位:①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②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③是这些年来最主要经验的总结。 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条基本经验(16大确定) 1989年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十三年的实践,加深了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核心) 邓小平理论是我们的旗帜,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是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必须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不动摇。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发展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 (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发展是硬道理,必须抓住一切机遇加快发展。发展要有新思路。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需要指出的是“发展”绝不能等同于经济增长,发展应该是指全体居民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全面进步。经济增长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实现全面发展目标的手段。 (3)、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改革要从实际出发,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循序渐进,注重制度建设和创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不能将二者完全割裂、对立起来,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体现竞争原则,又要努力加强和完善国家宏观调控,克服市场自身存在的某些缺点和缺陷,促进经济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从而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4)、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健全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证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5)、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两手抓,两结合”必须立足于中国现实,继承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6)、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稳定是前提,要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7)、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按照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利(20字方针)的总要求,着眼于打得赢,不变质,来建设一只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军队。 (8)、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旗帜,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已经结成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族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事业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个统一战线将继续巩固和发展。”(2004年宪法修正案) (9)、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始终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按照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的方针和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精神处理国家事务。尊重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 (10)、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必须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团结统一。 这十条经验,覆盖了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这些经验,联系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归纳起来就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始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提出的重大意义: (1)、是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 (2)、体现了三个代表思想,扩大了三个代表思想的内涵; (3)、丰富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命题预测:本章可作为一般复习章节,考试以客观性试题为主。 徐明德:幽默的考研政治辅导专家。轻松通过律师资格、物流师、注册会计师、注册审计师、硕士、博士考试,有对多种考试命题趋势独到的把握能力,有“考试机器”之称。全国唯一一位从内容和逻辑上彻底打通哲学、政经、邓论、毛概四门主课的老师。知识新,学识渊博,讲课思路清晰,考点突出,幽默风趣,押题精准。是当今最年轻、最具实力的优秀名师。主讲政经、邓论、世政、时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