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亚洲教育论坛 > 正文

李忠熹:古代教育理念之东西比较

http://www.sina.com.cn 2004/08/24 19:07  亚洲教育论坛

  以平等、自由、思想为中心。古代东亚人文教育之宗旨在于孔子教育理念“有教无类”,而重视平等与自由。这实际相同于“弘益人间”的教育历年。古代东亚天子掌握学术思想,只使太史管理与教育有关的文献、记录、而对平民百姓不公开。周代教育状况也不例外。

  周初,通知阶级作为必须教养修六亿(礼、乐、御、射、书、算)。当时等级制度严格,实习社会身份以及家业,不能自由选择职业。因此,到西周时代教育、学术都给通知阶
级被专有。

  周东迁之后,到东周时代,周王室逐渐衰弱,诸侯角逐。随着时代变化,不聚身份,任用具备一技一艺的人才,其现象引起文化、思想之迅速传播。如此,过去贵族专有的王官贵族学或者王官学术逐渐普及于百家,出现民间学之萌芽。不聚身份、等级,无数的人才得到了教育的机会。

  西方社会多纪元前后也没有实现教育上的平等与自由。古希腊教育重点于迅速统治阶级之儿童,所以自然学生身份限于其特定身份。尤其在Sparta以Lycurgos制度严格管理学生身份。

  在东亚历史,孔子出现之后,教育理念中开始强调“有教无类”,不聚身份贵贱,提供平等、自由的教育机会。从此,孔门弟子布衣养徒三千,不聚身份,四方召集于孔门之下,以智、仁、勇为教本,以诗、书与执礼、执射为教条,授予全人的生活教育。从此可知,古代东亚之教育机会多于同时代西欧、东亚社会早在自由、平等之理念之下实行教育。实际上教育平等与自由思想气氛之下,作为大儒大贤赞颂孔门出身而身份贫贱的颜回以及曾子、闵子、仲弓、子贡、子路等等。

  尤其孟子的平等主义思想值得注意。大主张人人平等,圣人与我同类而已。同时世界人类都是兄弟,不能区别其贫富贵贱。又墨子强调兼爱,也鼓励平等主义思想,彻底反对等级阶级制度,主张享受平等的幸福。庄子中有“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焉”。他的辩论从“至人”观念出发,天地万物为一体,证明依据于凡爱万物或者博爱的平等思想的极致。

  如上落说的东亚思想中平等思想引导平等教育的机会,培养无数人才。其中受孔门四科(文学、德行、语言—外交、政事—行政军事)的弟子中有如下四派:圣贤七十七人、墨子门下、一般读学者十七人,直传弟子十七人等。鬼谷门下有苏秦、张仪、苟卿门下有韩非、李斯。虽然他们庶民出身,当时他们边沿了典型的士大夫之角色。当时为了提高通知阶级之尊严贵族经常举行狩猎、宴会、淫佚等事外交方面的急务。为了整顿当时弊端,孔子、墨子提倡荡平阶级。

  进入春秋战国时代,已经开始崩溃中央集权制,诸侯分裂乱立,弃亲用八旗给具备一技一艺的人才敞开超国家的聘用机会。

  从此可知,儒家思想再教育与政治方面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机会,这是在东亚儒家思想发展的重要云因之一。儒家思想教育之指导下,秦汉一来两千年一直出现布衣出身的宰相、公卿、后来采用科举制度,继续贯彻儒家教育思想。虽然形成、方法上稍有区别,不过该制度广泛普及东亚各国,其影响深远。

  随着具备学问以及治术的新官僚阶级慢慢控制政局,不学无术之贵族自然淘汰,等级制度开始混乱,出现上下变动。

  实际上魏文侯招聘卜子夏、田子方为师之后,四方贤士云集。又燕王昭也授丰厚俸禄,招致贤士,乐毅、邹衍、剧辛等都是仕事燕国的贤士。

  范雎是寒贫出深,可聘用宰相,此外商鞅、李斯等主线都是平民出身,而取得一技之艺,登入公卿、宰相之位。

  从上文的例子中可以发现,平等该与机会给百姓提供优质教育环境,通过教育培养贤士进入政治界,取得政治上的平等地位。这提示了东亚尤其中国历史上打破贵族政治的可能性。其中不能忽略诸子百家之努力以及贡献。

  英国的Thomas Carlyle曾经赞赏过隋唐以后科举制度为政治平等的表象。他认为因为实行科举制度中国社会有平等参加考试的机会,最主要还是按照个人能力聘用官僚、自然这保障了中国社会中政治身份以及经济地位的流动性。同时他陈述过“以学统政”的理念之下的英国1855年才采用过文官考试制度。

  新浪教育注:李忠熹先生系韩国前总统顾问、原仁和大学教授




评论】 【推荐】 【 】 【打印】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服饰 首饰 手机
电器 MP3 数码相机
热 点 专 题
千张即时奥运图片报道
窦文涛侃奥运(视频)
奥运场馆瘦身风波
高校招生现丑闻
机动车负全责遭质疑
北京地铁美食全攻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出国办护照完全攻略
新浪连载:70派私人史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