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色的公车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10/21 14:26 新浪教育 | |
曾飚 一. 火红色的公车 走过一条又一条街,我知道自己开始迷路了,也不敢贸然上车,不知道它会把自己送到哪里。 英国很多城市,都是建立在山地上的,地势仿佛中国的青岛和重庆一样,我买了一辆自行车,却发现它比较适合出来远游。在英国的很多城市,常常看见身穿荧光服,头戴自行车帽的人从眼前掠过,赶往自己工作的地方,他们是这座城市的老资格。飘摇而过的身影,深深地追随着城市的足迹,迥然异乎异乡新客踌躇不前的脚步。看着路边的站牌,我的确不知道下一站和这一站之间是怎样的连接起来,即 还好,伦敦不是建在山上,它在河边,泰晤士的旁边。作为城市(city)之一,必须要有一座大教堂(Cathedral),否则再大的地方只能称作town。伦敦是城市,城市中心是伦敦城(the city of London),最初由凯尔特人依河建造,罗马帝国征服者开始把它扩建成最初的伦敦城。现在的伦敦城,和没有了围墙的紫禁城一样,成为一座越来越大的都市,居住着英国近三分之一的人口,1300万。 在桥上远看西敏寺,褐色的教堂外观,仿佛是一顶尊严的皇冠。阴冷的风从桥上掠过,从桥洞下穿过,河水泛着蟹青,向前的流向里隐含着旋涡。这样的天气,是英国人常常说的chilly,而中国学生刚开始说的cold。 红色是一种恐怖的颜色,英国人似乎很喜欢,而且火红,红得耀眼,红得发亮,国旗上红色的米字,路边红色的电话亭,红色的邮筒,红色作底的族徽。 红色的公共汽车,是伦敦最为耀眼的色彩,不管晴天,还是阴雨时节。双层的公共汽车,伴随着叮当声在本不宽阔的伦敦街头穿行,深秋树叶泛黄变红,让我想起传说中在西双版纳森林中出没的红象。我在座位上,看到窗外,第一次感受到这座城市居然可以流动起来。伦敦的公共汽车,样子古旧,19世纪风格,在大上海月份牌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种圆头鼓脑的外形,只有一个进口在车尾,供旅客上下,没有门,售票员常常是印度裔,或者留着八字胡。 离开中国前,我和朋友看完了一部电影《夏洛蒂.格雷》,夏洛蒂就是快步踏上这样的大巴,离开自己的男友。摇晃的公车晃动她站立未稳的脚步,围巾荡出一条优美的弧线,叮当一声,车已开出,露出一段黎明时分蓝色的天。 在这个时常阴冷的城市,红色宛若新鲜的辣椒,可以给人驱寒。 二.野牛渡口 非洲草原的雨季来临,成千上万的野牛在泅水渡河。当我略通英语以后,我一直渴望牛津(Oxford)也是这样的野蛮,饱含力量。然而在牛津,我看到的是熙熙攘攘的人,还有众多古老的教堂。历史上一条浅浅的河,流过这座以学术闻名的城镇,如今已经隐没于灌木般杂乱的树林之间,据说古代英国的赶牛人就是把牛从这条河里赶过,所以现在脚下的土地叫做牛津。这是我的实验室英国同学告诉我的,虽然他有些结巴,但是很诚实。 从伦敦到牛津,大概是1个小时火车的路程。紧挨着牛津火车站是在国内日益著名的牛津大学商学院,在这座状若电脑纸箱的建筑前,几个英国少年在练滑板,路上碰到的一位伯明翰大学的中国学生,不无轻蔑地说,“看,英国毕竟不如美国,这滑板水平在美国是菜鸟级的。”我也是一只大学城中的菜鸟,走在路上,看到这么多的华人老乡,秋天下午的脸上带着一样温度的表情,细细在心里数过,这里已经是中国人的新天地。 一个人在麦当劳给远在香港的朋友写一张明信片,照片上是穿着黑色校服猛踩自行车的学生,于是在下面加上一句中文:“我也愿意和他一样飞奔向前。”飞奔的速度只在头脑里,走在外面的Abringdon路上,身边的一切都让你不由自主地放慢自己的脚步。 这是牛津的主路,这里真是传说中的大学城,每个人感觉都带着学生的气息。在路的起点,一对大约15岁左右的白人少年,在疯狂地表演自己的鼓乐,手掌频繁地击打着白蜡色的鼓面,传出的声音却铿锵有力,节奏分明。这让我又想起了非洲的鼓乐,他们的面前散放着自己制作的CD,观众却更加愿意慷慨地奉献出自己的英镑,放入他们面前的帽子。 一条路慢慢走来,魔术,小提琴,自由合唱吸引了不同的人群。在英国,常常听到英国人的合唱,这是一种非常奇怪的声音,在醉酒的夜路上,在沸腾的酒吧里,在橄榄球对决的时刻,他们的合唱常常是训练有素的,协调一致,而且不由自主,这让我至今有些好奇,他们何以如此地有所准备。在《卡萨布兰卡》中,身处非洲沙漠的酒吧,法国人高唱《马赛曲》对抗德国秘密警察的挑衅,也许是欧洲的传统? 天色渐暗,我找到了一辆环游全镇的巴士,坐在没有车篷的二层,暮色下的牛津越发地显得严肃。我在车上依然回忆着上午听到的鼓声,心里计算着回去的路程。 在火车上,脑海里一直浮现着一副中世纪的画面:身穿铠甲的骑士,在伦敦通往牛津的路上飞奔,沿途高呼“我带来了国王陛下的命令!”这是个充满力量的民族,即使在学术的,严肃的野牛渡口。 三.看云是心情 常常在周末的时候,英国的天空也会放假。展开阴郁了一周的愁云,天空干净得像春水流过薄冰,给人雪后初晴的感觉。最近一架小型飞机在牛津附近坠落,三人陨身麦田,这让我想起两个月前,在威尔士一处海滩看到的天空盘旋的白色小客机,轰鸣在高处变成一种持续的钝响,偶尔还能听成牛群发出的哞哞的效果来。 见到的是飞机,看的是背景上的云。愁云惨淡,无心出岫,这是中国古典散文中云给我的深刻意象,它们都是放在一团人心里面的象征,纠缠着文人世俗的行迹。这里的云,是印象派的。 去威尔士那次旅行,大巴开出了很久,仿佛又是一次迷途之旅。我看着云从亮变暗,从暗回转成白,不知不觉山路宛转,沿途是被剃刀剃过的草地和牧场,在云的映照下明暗变化不定,远看是一块墨绿的草场,等到车经过的时候,草场已经变成黄色的地毯。 威尔士大概是英伦三岛中,最为安静平和的地方,没有苏格兰人的彪悍,富有武力反抗的传统,也没有英格兰人的尊严,俨然大英帝国的马首是瞻。事实上,威尔士给我的感觉却是如云般的亲切,自如和明净,威尔士人没有极端的反抗,却坚忍不拔地实现了自己语言在帝国的平等地位,他们没有帝国工业的繁华,依然保留了英国牧场的风光。 夜里没有事情干,在房间里整理每次的游记,案头是一本日本浮世绘的画册,英文翻译成“pictures of a floating world”,这是一个很漂亮的名字,“浮”字与印象派的风格有着渊源,云和天空是它们共同的语言之一,梵高曾经有幅临摹浮世绘大师的画,叫《雨中的桥》,雨从云中落下,敲打着过桥人的蓑衣。那里的天空就像多雨的伦敦一样,却是一派柔和笔法。也许在英国,只有云才给我这样的感觉,其他的都是充满力度的石头教堂和英国人的脸孔。 记得有部电影,讲一个男孩想念一个女孩,在她走后,每天拍天上的云,再次见面的时候,他们一起看云的照片。如果故事可以变成现实,我真希望他们见面的时候是在这样一个周末,就像此时的窗外一样,阳光让厨房变得干净。 还有他们彼此喜欢的心情,没有变老。 (作者系布里斯托大学的学生) (编辑:飞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