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学院巡礼七: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访谈(2)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10/21 17:01 新浪教育 | |||||||||
主持人: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历1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第一梯队,作为第一梯队北大、清华等组成的中国的阵容,您认为中欧在第一梯队的当中所处的地位是什么?另外,您认为中欧成为中国最好的商学院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张国华: 我记得我们曾经请过清华、北大、复旦、交大商学院的院长到我们学校来,那个时候我们一起提出一个中国管理学院需要的梯队。因为,不管从欧洲和美国的管理学
我认为国际上评价一个商学院有很多的标准,我们知道美国的《商业周刊》和英国的《金融时报》是世界最权威的评价商学院的两个媒体。但二者的评价标准有些不一样,《金融时报》比较强调国际化因素,,而其他方面都是相类似的,包括对教授、学生就业方面情况的评估,从全世界商学院学员就业方面来看,目前来说我们中欧国际工商学院MBA是最具价值的。如果各位有时间的话,可以了解一下《金融时报》的评估体系。 主持人: 我们都知道国际化的商学院,那么您认为国际化的要素有哪些,明确国际化对于一所商学院的发展意味着什么? 张国华: 我们首先把本土化和国际化搞清楚,是不是谈国际化就要全盘西化,本土化一定要对西方合理的东西全盘排除。国际化的问题提出已经近20、30年,特别随着企业跨国经营步伐的加快,目前经济全球化以后,在国际上都比较强调国际化的问题。对商学院而言,国际化的主要的标准之一是:师资是不是国际化,另外学生是不是国际化,主要是这两个方面。还有一个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是不是国际公认的,最主要的还是这两种方式。国际化对一个商学院来说,我认为最早提出这个问题可能是在欧洲,大家知道曾经美国商学院是全世界公认最好的商学院,欧洲感觉到它如果在评估商学院时要超过美国的话,认为提出更多的国际化的标准,有助于提高欧洲商学院在全世界所处的地位。中欧为什么强调国际化呢?第一,因为我们中国本土商学院几乎是封闭的,在七十年代末,邓小平高瞻远瞩的提出了我们要改革,而且还要开放。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更多的引进一些国际上已经引用100多年创业的经验和丰富方法的话,针对我们国家的改革,特别是经济体制的改革,是会有帮助的。也对我们目前更快地加入全球化的浪潮也是有帮助的。所以,我们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有一个核心竞争力办一个国际化的商学院,把这个国际化提到一个很高的位置来讨论,为什么这样呢?也是基于当初的一个情况,大家知道在90年代初我们真正能够符合国际水准的师资在中国是不多的。所以,我们希望通过国际化引进世界一流的师资,把这个学校很快的搞上去。 我们第二个考虑到中国今天在大量引进外资的情况下,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中国的企业也需要走向国际。不单是外资企业本地化需要高层管理人才,同样中国企业走向世界也需要一大批优秀的管理人才。所以,基于这样的情况,我们不单要发展国际化的师资,让有国外经验的一些教授和我们自己本土的一些教授课堂上共同授课,还可以合作研究,同时我们创造这样一个气氛,让我们的学生也可以和其他国家的学生在同一个课堂里面学习,充分交流他们的经验,这样对学生将来在国际平台上参加工作或者从事高层管理层面上的工作带来极大的帮助。为此,我们除了招收外国留学生以外,同时还大规模的开展交换学生的活动,使我们的MBA的学生50%能够到国外最好的商学院去学习。这样对发展我们学校的竞争力,增加自己的发展的机会有极大的帮助。我认为中欧的国际化也是区别于其他学校差异化的表现,也是我们的竞争优势。 主持人: 张院长您好,我们听到一种说法到商学院学习的话,就是打上一个烙印的过程,我们采访过一个校友,在公司的高层的管理层里面,几乎全部到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上MBA,因为大家都知道只有到中欧受教育大家才有共同点,不知道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比如一些老总到这儿来学习,他的管理层的伙伴也必须来上,大家才能好沟通,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张国华: 你提一个很有趣问题,也是很难回答的问题。确实有这样的问题,我们很多的学生当他学完这个课程以后,希望他的左右手,或者是班子里面的其他的领导层的人员到中欧来读书,第一,他说明了他到中欧来读书是有价值的,有的人甚至说对他的一生有帮助、对他的家庭也有帮助、对他的事业有更大的帮助,我就不展开了。有一种偏好,相信中欧会给他的企业带来价值或者更多的共同语言。中欧不是通过广告,有很多人介绍企业里面的同事来学习。这一点我们是齐心努力的,因为在中欧我们每一次上课之后,我们要请学生对教授的课程进行评估,我们可以把我们学生对教授的评估情况在这里说一下。我们采用五分制,我们教授评估的平均分数是4.65分,这是一个相当高的分数,说明我们中欧在业内课程方面所请的教授完全是国际一流的水平。我们可以自信的说比世界最好的学校里面的教授总体来说要好。因为,我们是在全世界各地最好的学校找的教授,这是我们的优势。但是我也确实发现这样的情况,也有一些企业一部分的人送到中欧来,另外一部分人送到北大、清华,有的企业基于这样的考虑,希望把各个学校的优势资源整合在他们一个企业里面,也是有人这样考虑的。因为大家知道到商学院读书,除了从教授那里学习知识、理论、方法,不少的公司希望通过商学院的学习,建立很大的校友网络。把有一些人分散到其他的学校去,也应该是最终想发展他本身企业的资源的安排。在有一些企业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 所以,打上烙印的比喻比较恰当,确实是存在这个情况,因为我发现我们很多的学生到中欧读书以后,因为在中欧读书而感到自豪,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的话,应该是打上烙印。 主持人: 我们受到商学院的教育应该是一种通用管理的教育,应该是大学在不同的商学院学习,应该是可以沟通的,现在却出现了这种有一种门户之见的情况,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张国华: 在商学院之间如果是同样有质量、品牌的商学院的资源应该是可以共享的,它的差异性不应该表现那么大。但是实践证明中国的工商管理教育某些学校里面或者绝大部分的学校里面它的师资的质量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这个也不是说我们的教授不努力,也不能说其他学院的院长不努力,这是一个历史的现象,中国的工商管理教育起步比较晚。那么,国外包括我们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评价一个好的商学院的教授,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的考虑,而且不可获缺。第一,他的教学质量。第二,他从事研究的能力,能不能创造性的提出一些在管理方面的一些见解,或者创造的能力。第三,我们希望教授和企业界有密切的联系。举例说他研究性很强,有很多的企业请他做咨询、案例,他和企业家们有非常强的联系,这样的话,他在课堂上跟学生传授、交流一些知识的时候,会有非常强的经验,学生对这样的教授评价非常好。我们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很多的教授也许他有博士学位,也许他在中国的杂志上发表上不少的文章,但是是不是他跟企业界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在课堂上是不是有很多的案例来说明他的理论上,应该是做得很好。很多的教授的水平有非常大的提高,但是总体上应该说还不够。尤其是说为什么当前很多学校在招生方面遇到一些困难,主要还是学生对教学质量的评估上好象不尽人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