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判断推理的规律和例题解析(二)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10/22 18:43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
15左右两套直接转化与比较类图形 例1 解析:这是一道特殊类型的图形。初看不知是什么规律,仅从第一套的三个图形中找规律是找不到的。那怎么办?可开动脑筋,第一套中的第一个图形向第二套中的第一个图形转化,两条直线变成了两条曲线。第一套中的第二个图形两条曲线,到了第二套中则转化成了两条直线。依此规律,第一套中的第三个图形四方形到了第二套中就成为一个不规则的四边形。四个选项中只有B符合条件。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例2 解析:这又是一道特殊类型的图形题。根据上题的规律,第一套中第一个图形三条直线到了第二套中变成了三条曲线,第二个图形三个口字到了第二套中则变成了三个圆。那么,第一套中的第三个图形五边形,到了第二套则变成了一个不规则的五边形。只有C符合条件。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例3 解析:这是一道第一、第二套图形直接比较的特殊类型的难题,一时难以得出结论。将两套图形直接比较后可见,第二套图形较第一套图形组成元素中,缺少了一个正方形与一个圆点。那么这个差别元素所组成的图形就是本题的答案。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16线条类图形 例1 解析:这是由数条直线的变化而形成的题。在左边的四个图形中,第一、二、三、四个图形中的长直线分别为1、2、3、4条(而短直线则不定)。依此规律,问号处的图形应是B形状的,即有5条长直线(短线则不定)。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例2 解析:这也是一道直线变化而成的题。在第一套图形中,长线是不规则的,而短线在第一、二、三个图形中分别为1、3、5条。依此规律,第二套图形中的短线是不规则的,而长线在前两个图形中分别是2、4条。那么,第三个图形中的长线则应是6条,而短线是不规则的。在四个选项中,只有C项符合条件。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17顺序变化类图形 例1 解析:这是道按图形顺序变化的题。本题初看不知是什么规律,但仔细比较分析后便知,第一套图形是按圆中有三角形、正方形中有小圆、三角形中有正方形这样的顺序排列的。第二套图形的前两个图形,是按正方形中含有圆形、三角形中含有正方形这样的顺序排列的。而第一套与第二套图形的图案没有变化,只是图形的顺序不同而已。因此,第二套图形中的第三个图形应是第一套图形中的第一个图形。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例2 解析:这也是道按图形顺序变化的题。本题是图形中若干部分由于排列顺序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图形。在第一套图形中,三个图形都是两个半菱形因排列顺序不同而组成的不同图形。第二套图形的前两个图形都是由两个半正方形而组成的不同图形,第一个图形是两个半正方形背向排列,第二个是相向排列。由第一套图形的规律,可知第二套的第三个图形应是两个开口的半正方形相向排列。在四个选项中,只有D符合条件。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18分解与合成类图形 例1 解析:这是一道图形分解题。我们来观察第一套图形,第一个图形由一个菱形与一个正方形组成。第二与第三个图形正是对第一个图形的分解。依此规律,再观察第二套图形,第一个图形是由一个长方形与两条交叉的直线所组成。第二图形是一个长方形,是对第二套图形中第一个图形的分解。那么, ?处应是两条交叉的直线。四个选项中,只有B符合条件。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例2 解析:这是道图形合成题。在第一套图形中,第一与第二个图形相叠合成第三个图形。依此规律,第二套图形中第一与?处图形合成第三个图形。那么?处则应是个大圆,即C图形。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19闭合与开放类图形 例1 解析:这类图形是将闭合与开放混在一起的题,要注意观察和分析,掌握两套图形中图形的种类与各种线条图形的变化情况。本题第一套图形的规律是:其一,有两个图形是封闭的,一个是开放的;其二,线条数是2、3、4条;其三,其中有一个图形的线条全部是直线,一个图形的线条有曲线也有直线,一个图形全部是曲线。依据这三条规律,在第二套图形中,第一个图形是3条线,且是直线;第二个图形是4条线,有曲线也有直线。那么,问号处所缺的应是5条线且是开放式的曲线。在四个选项中,只有C符合条件。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例2 解析:观察第一套图形,第一个图形是开放的3条曲线,第二个图形是封闭的有曲有直的5条线,第三个图形是封闭的4条直线,可见这三个图形的线条数是3、5、4条。依此规律,第二套图形中,第一个图形是封闭的3条直线,第二个图形是封闭的有曲有直的5条线,那么,第三个图形必然是一个开放的4条曲线。在四个选项中,只有A符合条件。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20立体类图形 例1 解析:做这种题型的时候,应试者需要有立体感。该题第一套图形中,第一、二、三个图形分别由2、3、4个面组成。在第二套图形中,第一、二个图形分别由4、5个面组成。那么第三个图形必然是由6个面组成。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例2 解析:做这类题型的时候,应试者需要有立体感。该题题干所给出的四个图形分别为1、2、3、5个面组成,依此规律,问号处的图形应该是由4个面组成的立体图形。故正确答案为C。 二、演绎推理的规律和例题解析 例1 对于穿鞋来说,正合脚的鞋子比过大的鞋子好,不过,在寒冷的天气,尺寸稍大的毛衣与一件正合身的毛衣差别并不大。这意味着: A不合脚的鞋不能御冷 B毛衣的大小只不过是式样问题,与其功能无关 C不合身的衣服有时仍然有穿用价值 D在买礼物的时候,式样不如用途那样重要 解析:解答此类问题要先从问题着手,先把问题看一遍,带着问题看陈述;或者是先看短文陈述,然后再看四个选项。究竟先看问题还是先看短文陈述,要根据应试者本人的习惯而定。 在这段陈述中根本没有提到冬天穿鞋之事,因而不存在合脚与否的问题,这样选项A被排除。选项B的“毛衣大小只不过是式样问题,与其功能无关”,在陈述中是难以直接推出的,故B也应排除。在整个短文陈述中只字未提买礼物的事,所以,选项D也应排除。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在此题中,选项B的迷惑性最大,该选项往往使人脱离陈述的材料而直接依据自己的经验和想法做出错误的判断。同时,做演绎推理类的题时,不像做其他类题目一样,找到一个正确的选项,马上就可以排除其他选项,而是要将其他选项排除完后,留下的一项才是正确的选项。这是应试者应十分清楚的。 例2 要从代号为A、B、C、D、E、F六个侦查员中挑选若干人去破案,人选的配备要求,必须注意以下各点: 1A、B两人中至少去一人 2A、D不能一起去 3A、E、F三人中要派两人去 4B、C两人都去或都不去 5C、D两人中去一人 6若D不去,E也不去 由此可见: A挑了A、B、F三人去 B挑了A、B、C、F四人去 C挑了B、C、E三人去 D挑了B、C、D、E四人去 解析:解决这种演绎类的问题,最简便易行的方法就是用排除法,将不符合条件的选项都排除掉,剩下的选项就是正确的一项。 仔细分析六个条件。如果根据第三个条件,A、E、F三人中派两人去,则C选项可排除,因为C选项挑了B、C、E三人去。如果根据第四个条件,B、C两人都去或都不去,则选项A可排除,因为该选项挑了A、B、F三人去。如果根据第五个条件,C、D两人中去一人,则D选项可排除,因为该选项挑了B、C、D、E四人去。这样就只剩下B选项,再查看B选项是否符合第一、二、六三个条件,经推敲是符合的。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例3 香港“廉政公署”自1974年成立以来,强力肃贪,共调查2 200多件贪污、行贿案件,监控涉案不法政府官员1 355人。以香港弹丸之地,调查案件如此之多,涉及人员如此之众,但并未阻碍香港的经济发展与繁荣。可见: A反腐败斗争会影响经济建设 B反腐败斗争本身是不会影响经济建设的 C香港的贪污腐败现象十分严重 D香港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其有一支廉政高效的公务员队伍 解析:本题的陈述主要讨论香港肃贪工作是否对香港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得出的结论是否定的。 A句不符合原文陈述之意,应排除。C句只涉及香港腐败问题,是不全面的,应排除。陈述中未明确提出“香港有一支廉政高效的公务员队伍”,因此,D选项尽管表述上是对的,但也要排除。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例4 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毛泽东1939年曾写了这样一段话: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大多数史学家大都深信:近代以前的中国已具有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因此: A毛泽东“发明”了中国早期已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观点 B关于早期资本主义萌芽的观点只不过是“御用史学”的产物 C毛泽东并没有“发明”出这种观点,而是采用了大多数史学家的共同看法 D毛泽东的观点非常正确 解析:这是一道研究中国早期资本主义萌芽的问题。 A不符合历史事实,这个观点不是毛泽东发明的。B带有贬义,不宜采用。D句没有指明毛泽东的哪个观点,文中亦没有这种表述。故A、B、D三个选项皆应排除。只有选项C的观点是符合历史实际的。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例5 女青年小刘去商店买衬衫,售货员问她喜欢什么颜色的。她幽默地说:“我不像讨厌蓝色那样讨厌黑色,我不像讨厌白色那样讨厌黄色,我对红色不如对粉色那样喜欢。”请问:小刘到底最喜欢哪种颜色的衬衫? A蓝色与黑色 B红色 C白色与黄色 D粉色 解析:在本题中,可将小刘讨厌的蓝色、黑色、白色、黄色排除掉,即将A、C排除。这里需注意的是“不像讨厌”指的还是讨厌的意思。“我对红色不如对粉色那样喜欢”,指出了小刘最喜欢粉色的,她对红色喜欢的程度次之。也应将B排除。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例6 所有诗人都是文学家,有的文学家是诗人,张某是文学家,则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张某是诗人 B张某不是诗人 C张某可能是诗人 D张某不是文学家就是诗人 解析:这是一道简单的三段论式的逻辑推理题。从已知的条件入手,张某是文学家,而有的文学家是诗人,所以,张某可能是诗人,也可能不是诗人。然后再看四个选项,A、B两选项都有些武断了,因为张某可能是诗人,也可能不是诗人。所以,A、B两选项应该排除。D选项将文学家与诗人的关系搞成了非此即彼了,这是错的,因为是文学家同时也可以是诗人。所以,D选项是错的,应该排除。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例7 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已有1 200多个,每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还要下发100多个新的政策文件。这些法律、法规和文件,已经覆盖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如果它们都真正得到了切实的贯彻执行,就会有力地推动中国社会经济健康地发展。因此: A应该继续制定更多的法规、政策 B应该采取措施切实地贯彻执行现有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C应该减少新法律的制定 D应该加强法律工作 解析:演绎推理的前提在于找到其要推论的前提,而本题中其前提的一半已明白地给了出来,即我国已经有了很多法律、法规。另一半却没有明确说出来,即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没有得到切实的贯彻执行,这一点隐含在题的最后一句话中。 有了这两点前提我们自然可以推出应该采取措施切实贯彻、实施现有法律、政策的结论,所以B选项是对的。而其他选项则是从题目的陈述中找不到依据的,选项A和C,题中并没有指出我国的法律是太多了还是太少了,因此全排除。选项D,应当加强法律工作,太笼统了,根本不知道在说什么,肯定不会是最佳选项,所以也应排除。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例8 小王、小刘、小张参加了今年的高考,考完后在一起议论。小王说:“我肯定考上重点大学。”小刘说:“重点大学我是考不上了。”小张说:“要是不论重点不重点,我考上肯定没问题。”发榜结果表明,三人中考取重点大学、一般大学和没考上的各有一人,并且他们三人的预言只有一个是对的,另外两个的预言都同事实恰好相反。可见: A小王没考上,小刘考上一般大学,小张考上重点大学 B小王考上一般大学,小刘没考上,小张考上重点大学 C小王没考上,小刘考上重点大学,小张考上一般大学 D小王考上一般大学,小刘考上重点大学,小张没考上 解析:要做好这种题,就要先分析好每个人的情况。根据题中的条件,我们知道其中有一个人的预言是对的,另外两个人的预言与现实是相反的。 先假定小王预言是正确的,那么可以得出小王和小刘都考了重点大学的结论,这与题中的陈述是相矛盾的,所以A选项应排除。再假定小刘的预言是正确的,则依次可以推知小张没考上,小刘和小王都考上了一般大学,这与题中的陈述也是相矛盾的,所以B选项应排除。最后我们假设小张的预言是正确的,则依次可以推知小刘考上了重点大学,小王没考上,小张考上了一般大学,这与题中的各个条件都是不相矛盾的,但也因此而排除了D选项。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例9 对于工作了一天,很劳累的人来说,看一些通俗的消遣类的书籍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对于一个正在求学的大学生来说,应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对专业书籍的阅读上来,这就意味着: A正在求学的大学生不能阅读消遣类的书籍 B一些通俗的消遣类书籍也有存在的必要性 C人们购买书籍时,应以专业书籍为主,消遣书籍为辅 D专业书籍不适合有工作的人阅读,只适合求学的学生阅读 解析:在演绎推理中,由于前提与结论之间有必然性的联系,结论不能超出前提所断定的范围。因此,在解答这种试题时,必须扣紧题干部分所陈述的内容,正确答案应与所给的陈述相符合。 本题中并没有提及大学生不能阅读消遣类书,专业书籍只能由大学生阅读,所以A、D不合适,应排除。题中也未能说明哪一类书更好,所以C也不对,也应排除。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例10 小王、小李、小张在一起,一位是工人,一位是农民,一位是教师。现在只知道,小张比教师年纪大,小王和农民不同岁,农民比小李年龄小。因此我们可知: A小李是工人,小张是农民,小王是教师 B小李是农民,小张是工人,小王是教师 C小李是教师,小张是工人,小王是农民 D小李是工人,小张是教师,小王是农民 解析:要做好这种题,就要逐个分析条件,逐个去掉不可能的结果,最后就可推理得到正确答案。 已知“小张比教师年纪大”,说明小张不是教师,并且小张的年龄大于教师,所以D选项可排除。又知道“农民比小李年龄小”,说明小李不是农民,小李的年龄大于农民的年龄,所以B可排除。还知道“小王和农民不同岁”,说明小王不是农民,所以C可排除。既然找到小王、小李不是农民,那么小张一定是农民。三人年龄顺序是小李、农民、教师。从这个顺序可知小李不是教师,他只能是工人,教师就一定是小王。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