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传人孔宪铎出书述说大学之道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10/29 14:19 科学时报 | |
最近,北京大学出版社刚刚出版的《我的科大十年》以及这本书的作者孔宪铎引起许多传媒及读者的关注。今年69岁的孔宪铎从香港科技大学退休以后,到北京大学攻读心理学博士学位,他把自己的著作《我的科大十年》作为礼物献给了北京大学。 1991年,一批在北美大学院校从事教研而又志同道合的中国留学生,共同携手把世界主流大学的理念带回自己生长的祖国,创办了香港科技大学。成立伊始,很多人说科大不 历任香港科技大学生物系代系主任、理学院院长和学术副校长的孔宪铎,参与了创建科大的全过程,他在《我的科大十年》一书中,详细地剖析了香港科大奇迹背后,这群“海归派”教育精英们艰辛的“开荒史”。 谈到写这本书的缘起,孔宪铎说:“在中国教育史上,香港科大是一所由一大批留学生协力携手,把一所在美国举足轻重的公立大学活生生地搬到中国,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光是这一点就值得大书特书。我当时并没有想到科大十年以后会有这样一个成绩。而现在,中国高等教育正在大力地整合、扩招,需要借鉴与学习,我想这本书在国内会有用武之地。” 实践,而不仅仅是理念 《我的科大十年》作为北京大学出版社“大学之道”丛书中的一本,丛书策划周雁翎认为,本书是孔宪铎参与创建科大十年方方面面工作的一些经验总结,为国内的高校改革、如何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案例。 自称没有读过万卷书,却走了不止万里路的孔宪铎,他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在大陆生活了15年,在香港生活了15年,在台湾9年,在加拿大9年,在英国1年,在美国20多年。经过了欧美5所大学:从剑桥到多伦多,到加州大学、马里兰大学,到英国的Warwick大学,而中国的大学也有5所:从台湾的中兴大学、香港的科技大学、山东建工学院、临沂大学,到现在北大读心理学博士。从东方文化圈迈向西方文化圈,丰富的经历使他对高等教育有独特的见解。他说:“读过万卷书是学别人的知识,而走万里路的经历是自己的实践,学到的是自己的知识。” 与该丛书中《大学的逻辑》等论述大学理念的书不同的是,《我的科大十年》不重在讲抽象的理论,而是平实而详尽地记录了科大从创建到发展的每一步。从科大的命名到如何选址,从学校的定位到如何选聘人才,从规章制度的制定到一次教务座谈会的记录。孔宪铎将它比喻成一本烹饪书,“这里边理论不多,但是对怎么掌握火候,怎么加入葱姜油盐,讲得特别详细”。 高校改革重在游戏规则 孔宪铎将香港科大取得成功的原因归纳为三点:着眼世界、以人为本和游戏规则。他说:“中国高等教育的问题就出在游戏规则,而游戏规则的问题出在历史包袱,就是既得利益者不愿放弃,张维迎改革遇到这么多问题,如果没有那么多历史包袱的话可能容易得多。我很佩服张维迎,像他这样没有自私立场、就事论事的人,我们应该支持。” 《我的科大十年》最初是在2002年由香港三联出的繁体版,在北京和济南的高校中流传很广。许多高校的校长看后都给孔宪铎致函感谢,并邀请他演讲。 在这次北大出版的简体字版中,孔宪铎专门加入“科大经验的总结”一章,针对中国大陆高等教育的情况,总结香港科大经验中哪些经验适合大陆高校改革,哪些不适合,并且对如何制定改革的游戏规则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亲身实践孔子的教育思想 按照孔家排辈,孔宪铎是孔子第72代后人,对于这份家世,他只是以平常心看待,但是在内心深处,却依然有身为孔家后代的情怀。 在香港科大的时候,身为副校长的他,事必躬亲。大到定决策、礼聘人才,他笑言“这完全是心理攻势、统战工作”;小到经常去课堂考察教室的环境,包括灯光的明暗、是否通风。尽管有人认为他是小题大做,但是他认为这样的实践是有价值的。 他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呼吁,山东临沂需要一所大学。他说,我有今天的成绩,完全是因为我受过了高等教育。我希望家乡临沂的人能像我一样受到高等教育,将来对社会有贡献。十几年不辞劳苦的奔走呼号,终于在临沂建成了大学。而他现在又在为这个大学如何发展、如何提高而操心。 在书中,朴实无华的语言记录了香港科大十年的奋斗与辉煌,也记录了这个拳拳赤子有苦有乐的心路历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