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移民海外 > 工商管理硕士(MBA) > 正文

提升职业生涯 改变了人生--去中欧商学院读书

http://www.sina.com.cn 2004/11/16 13:54  外滩画报

  “能进中欧读书,成为我职业生涯提升中的重要一步,完全改变了我的人生。”回想起14年前进京读书的情景,袁欣颇为感慨。当时,他还只是一个负责生产的经理,而如今已是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公司董事长,成为中国通讯行业中颇具影响力的人物。

  提升职业地位,甚至获得跳跃式的发展,成为众多人聚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理由。十数载过去,中欧俨然成为中国财经界的一股强劲的“势力”。

  计划经济时期学习市场经济

  进中欧前,袁欣的人生目标就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计算机工程师。这个

上海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进了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工作,4年后,他被提拔到大生产部副经理的位置。1989年,受单位推荐,他报考了中欧管理中心(CEMI,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前身,当时位于北京),“过五关斩六将”,袁欣被最终被录取,在北京开始了“不出国的留学”。

  在中欧,袁欣学到了与当时主流计划经济观念完全不同的东西:“那些尽心尽职的外籍教授教给我完全市场经济的理念和知识。”

  二年半后,毕业后的袁欣以一副全新的面貌回到上海贝尔阿尔卡特,他的职务也开始发生了变化。公司领导把大生产部中抽出了物流这一块,成立了一个新的部门,供袁欣练兵。袁欣在中欧的所学开始大有用武之地,从零开始成功打造了上海贝尔阿尔卡特的整个物流体系。

  1990年代中期,上海贝尔阿尔卡特由“生产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袁欣随之被调任总经理助理,打造全新的市场部。

  “这些年里,产、供、销我全做过。”袁欣说。他的职务也随着岗位变化而提升:1998年任公司副总裁,分管市场;2000年任高级副总裁,分管生产和市场;2002年1月开始担任董事长。

  中欧知识颠覆生活

  对花旗银行企业金融部副总裁许东辉来说,中欧的经历,彻底“颠覆”了他的生活。

  1989年从上海交大外语专业毕业后,他在福建泉州一所学校当老师。1992年到1994年,他又返校念了3年应用语言学研究生。已经是硕士的许东辉对自己的状态还是不满意:“当初我就是想进金融界。”随即许就报考了中欧。

  进入中欧,终于为许东辉打开了步入金融界的大门。许认为中欧最大的特点,就是“务实和进取”。这种精神,教会了许东辉很多适应商业社会的最基础的价值观念。

  许东辉坚持认为,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各种各样的知识虽然都很重要,但恰恰是诸如团队精神、诚信、负责任、客户导向、职业精神等等最基础的东西,成为成就事业的根本。他自己的例证是,在中欧时,他开始把“No Excuse”(不找借口)作为做事的信条。若干年后,他在美国花旗银行老板的办公桌上,看到的正是这个词。

  中欧带来的货真价实的西方管理理念,让许东辉觉得很“职业”。毕业后,许东辉到了荷兰银行,然后到了新加坡发展银行,去年,许跳槽到花旗银行任企业金融部副总裁,成为花旗银行管理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人物。

  中西合璧开阔眼界

  与许东辉不同的是,GE消费及工业产品集团亚太地区产品总监张成东到中欧就读,是为了开拓眼界和思路。

  这个上海交大船舶动力系1990届毕业生,在1994年从711研究所(上海船舶动力研究所)跳槽到GE公司,从销售工程师一直做到区域销售经理。

  2002年,张成东决定报考中欧:“长期呆在GE,习惯了用GE的方法分析案例。思路往往受到限制。”谈起当初的选择,张成东感触颇深。在去中欧之前,张已经接受过数次GE公司的培训,但大多偏重于实践和执行力,他迫切需要更系统、更理论化、思路更开阔的培训。经过筛选,他选择了师资力量强、更为专业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在他向GE高层汇报了自己到中欧念书的想法后,GE欣然同意。并愿意承担念书的全部费用。在张成东眼中,中欧吸引他的,最主要的是把西方成功的管理模式和中国的实践相结合。中欧的教学中,不断根据中国现实调整课程设置,学员与学员之间相互促进,教学相长。

  而这些来自各个层次的生源,成为中欧引以为豪的资源。“集合起来,就是一种重要的网络资源。”张成东说。

  “中欧系”校友的势力

  很显然,中欧自身也十分看重这一校友资源。早在1990年,CEMI就建立了校友联合会。1991年开始,一份由CEMI编写的《校友通讯》定期地投寄给所有的校友。2001年,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开始编辑出版面对校友的《THE LINK》。随后,学院成立校友关系事务部。如今,已在无锡、天津、广州、深圳、南京、西安、青岛、香港、新加坡、加拿大等地建立15个校友会分会。

  这些校友势力成为中欧最强大的资源,也成为许多人报考中欧的理由。在中欧短短十数载的发展中,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及其前身CEMI,已经招收培养了约1200名全日制MBA,约2800名EMBA,各类短期培训课程所培训的中、高级管理人员达3.5万人次。

  记者 许凯 宫惠民(特邀)/报道 彭辉/摄

  (编辑:飞语)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新浪留学出国 论坛:留学考试环球异事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