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首席记者 聂 荣 文/图
北京大学2004年的招生工作已圆满结束。有好几条消息轰动了海内外,比如,70高龄的原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孔宪铎先生,考进北京大学,拜小自己30岁的心理学泰斗王登峰教授为师,攻读心理学博士;14岁的兰州少年王大可,只接受过1个月的学校教育,通过自学,考上了北京大学数学研究生,被称为北大招生史上年龄最小的硕士研究生。这些都恰好体现
了“兼容并包”的北大风范和精神。
对于最受全国关注的本科生招生,北大今年又有哪些特点,又能给新一届的高三考生和家长带来哪些启发呢?9月6日下午,本刊记者来到古朴的燕园,在美丽的未名湖畔独家专访了本刊编委、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副主任刘明利老师。
高分复读 谨慎选择
记者:北京大学的新生已经报到入学,今年的总体状况怎么样?
刘主任:2004年,是北大招生再次喜获丰收的一年,普通本专科生录取3605人,其中校本部2735人,医学部870人。校本部2004年计划招生2650人,实际录取2735人,其中男生1582人,占57.8%;女生1153人,占42.2%;往届生240人,占8.6%。全国43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理科第一名考生选择了北大,其中文科32名,理科11名。北大在全国多个省市的文理科录取分数线均名列前茅,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文科录取线平均高出当地重点线100分,理科录取线平均高出当地重点线130分。
记者:北京大学是中国考生的梦里天堂,很多优秀考生不惜一切代价,冲刺北大,包括高分补习,您怎么看呢?
刘主任:北大每年录取的新生中,补习生占10%左右,今年有所下降,只有8.6%。有些高分考生放弃录取,通过补习,考进了北大,甚至还成了当年省市状元,这是可喜的一面。但从整体上看,我觉得应该区别对待,谨慎选择。对于那些平常十分优秀,确实是因为高考失误了的考生,可以选择补读再考北大或者其他重点大学,但就已经正常发挥了的考生而言,我觉得没有多大必要,条条大路通罗马,你可以通过考研、考博进北大,可以出国学习,还可以今后成才后选择到北京大学来工作,这些都很好啊。
贫困考生 不用担心
记者:北大新生中,有没有不来报到的?或者因为学费等原因放弃入学的?
刘主任:几乎每年都有,但很少。每年不来报到的不到10位,一般都是被国外更好的大学录取了,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但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位新生因为贫困而放弃入学的。一方面,北大有完善的奖学金、助学金、贫困贷款和勤工俭学制度和体系,今年北大已经有200多个资助项目,完全可以解决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困难。
另一方面,各级党政和社会各界对贫困优秀学子的扶助热情极高,几乎是媒体披露一起,解决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讲,只要你考上了北大,就意味着脱贫。几年前,有一个贫困县的学生考上了北大,没有学费,连书记县长都带头捐款。今年,吉林省松原市考生刘晓强,以634分的成绩考取了北大口腔医学专业,和他一起参加高考的三姐考取了吉林师范大学。但家庭贫困,学费无着落。为此,刘晓强准备放弃上北大的机会,先让姐姐上学。这一消息被披露以后,8月10日,北大医学部看到消息的当天,就和刘晓强取得联系,请他打消疑虑,学校一定会帮助他,希望他按时入学。经过社会资助和北大的努力,刘晓强已经顺利跨进了北大的校园。
记者:每年都有那么多的贫困学子一下就踏进了祖国的心脏,知识改变命运,高考真是功不可没!
刘主任:是的,有些学生来北京之前,连火车都没见过,除了参加高考,县城都没去过,一下子就来到了北京,来到了北大,也包括考进了全国各地的很多好大学,这是他们的幸运,也是时代的幸运!
实际上,北大每年在下去做招生宣传的时候,招生工作人员就开始对贫困优秀学生的情况进行调查登记,早作准备,早有安排。今年,教育部要求各个高校都要开通“贫困生绿色通道”,不能让一个贫困生失学,因此,贫困生,不用怕。
心理辅导 十分重要
记者:我在北大的新生报到日程安排表中,看到所有新生都必须参加的一项活动,听北大一著名教授的心理辅导报告,请问这对北大的骄子们来说,很有必要吗?
刘主任:太重要了!这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培养新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承受能力。目前中学由于升学压力大,埋头读书的多,缺乏必要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进入北大的,都是各省市各中学最优秀的学生,平常被学校、老师和家长宠惯了,这一下子高手云集,即便是状元,全校同级的就有四五十个,不再是一枝独秀,因此,不少同学从心理上受不了,如果再加上平常哪怕一次的考试失误,不及格,压力就更大,有的同学从此就消极,沉迷于电脑、网络,学业亮了红灯。其实,从中学到大学的主要变化之一就是心理的转变,要正确摆正自己的位置,到了北大,你就是普通的一员。
二是培养新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实际上就是培养一种团队精神。很多新生原来没住过校,缺乏集体生活体验,不会处理同学关系,不愿和同学交往说话,孤独,心理变异,这些都应加强辅导。否则就容易出问题。
记者:听您这样一说,心理辅导对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是很重要的,是吧?
刘主任:完全正确。除了心理辅导报告,还要开设心理学课程。根据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16%~25.4%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以焦虑不安、恐怖、神经衰弱、强迫症状和抑郁情绪为主。
并且,心理教育要伴随大学的各个时期,要有所侧重。有关研究显示,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是适应性和与人沟通的问题,二、三年级学生则以情感、人际关系和自我成长等问题为主,而毕业生主要是就业压力等问题。此外,感情纠葛、性心理活跃等问题也困扰着不少大学生。到了毕业前,因求职等引发的一系列心理波动对毕业生来说更是一大考验。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我还要提醒现在的高中学生,要加强心理方面的训练,学校要有这方面的意识,高考的压力很大,学生要学会排解。
记者:这一点我们《金刊》一直很重视,还开设了“心理咨询室”专栏,读者普遍反映不错。
刘主任:重视就好,还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