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2004届毕业的大多数学生来说,大学时代的记忆已经像列车窗口的风景,正在飞快地逝去,所有关于校园的点滴回忆已渐行渐远。
他们中间,
有的成了西装革履的上班族,拥有着一份不错的工作,正在盘算着几个月后的薪水是
否有所提高;有的已经远渡重洋,在异国的土地上低头思故乡;有的深居简出,以壮士断腕的气概横下一条心考研;还有的享受着创业的快感,当然也在经受着生存的煎熬。
对于已经走出校门的他们来说,面临的已不再是抛硬币决定自习还是上网,而是如何尽快的“毕业而立”,尽管许多事情只是年复一年地重复,2004届的故事和2000届看起来也无多大差别,但是伴随着“扩招”、“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创业”等新鲜词眼,这些刚刚走出校门的学子,因为他们身上那份未散尽的学生气息,对现实社会有着更深刻的体验……
职场篇
诚惶诚恐的社会新人
早上七点半,闹钟把睡得正香的王俊勇叫醒,尽管一百个不情愿,他还是睡眼惺忪地起了床。“上班不能迟到”,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小王牢记这条“新人法则”。半小时后,当小王在公交车上被挤得七荤八素时,他不禁怀念起几个月前学校里的“九三学社”(上午睡到9点,下午睡到3点)的幸福生活。“以前在学校,周末的时候一觉睡到12点,吃完饭继续午睡。”
面对新的社会生活,新人们既有兴奋、更多不安,这段机遇与挑战伴随、淘汰与胜利并存、鲜花与泪水交织的职场生涯,有人说,这是大学生的“心理断奶期”。
7月初,毕业于重庆大学的小张提着大包小包的行李来到福州,在一家当地知名的企业做广告策划,尽管整座城市举目无亲,但小张还踌躇满志,“当时就想,好男儿志在四方,何况自己对这份工作也很满意。”没想到两个月后,小张就想离开了,原因很简单——不适应当地的文化风情,“吃惯了麻辣辣的火锅,吃不惯有点腥的海鲜,”没想到饮食习惯成了生存能力面临的第一个挑战。
小张的同学小吴签的是广州一家企业,在就业压力不容乐观的今天,女友不得已留在了重庆,裂痕也就慢慢出现。现在小吴有点后悔来到离家这么远的地方工作。“现在和女友的关系不温不火,谁也没提分手,但我们都明白那是迟早的事。那时候在学校里,多好的感情啦,一毕业还不是一样。”事业和爱情,就像鱼和熊掌,成为许多年轻人走出校门之后面临的两难选择。
初涉职场,大学生从“学校人”变成“职业人”,有人无所适从,或跳槽,或重新对自己进行职业规划,也有人则显得恬静和从容,今年7月份毕业于西南师大中文系,目前在东莞一家私立中学当教师的谢霁华便是其中一位。
“做了那么多年学生,一直都是在台下聆听教诲,突然一下子变成了台上的焦点。这种感受当然是异常复杂的,除了新鲜、兴奋,还有太多的不习惯!”谢霁华对记者说道。
“虽然之前也做过家教之类的社会实践,但总归是暂时的,不像现在每时每刻都得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更何况,向同事们学习,处处留心,有利于自己业务水平的提高。”当老师是小谢从小的梦想,小谢说自己已经慢慢适应了:“老师之间的竞争也很激烈,我现在只想着怎么踏踏实实地把学生教好。”
调查中记者发现,这些职场新人在从“校园人”到“社会人”的转变中,职场新人们以自己的亲历亲为,品尝到了初涉职场的百般滋味。有的刚工作一个月就想跳槽了,有的已得了“加班恐惧症”,有的因不小心得罪同事而显得诚惶诚恐。
而除了刚刚参加工作的多种感悟,另一个大家比较关心的话题则是,毕业生初入职场到底身价几何?据前程无忧网站的一份调查显示,15.39%的毕业生两年后薪资增长了10%以下,增长了10%-30%的被访者将近1/4,薪资有30%-50%增长的人占15.49%,增长50%-100%的占了被访者的13.17%,而表示自己薪资比当初起薪增长了100%甚至以上的人超过了1/5。在刚毕业时,应届毕业生的薪资主要集中于2000元以下的低端部分,占总人数的77.58%,而毕业两年后,月薪在2000元以上的人群则增加到了69.06%。薪金水平在毕业两年内得到较大幅度提高,与毕业生的心态归于平和有关。
留洋篇
正处在水深火热的煎熬中
据统计,2003年度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11.73万人,其中自费留学占93.05%。市教委外事处副处长傅明华告诉记者,近两年我市自费出国留学生人数持续在800人左右。
如今求学海外的人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在大家纷纷抱怨国内找一份好工作越来越难的时候,有不少人选择了出国深造——看起来前景充满光明的一条路。
今年7月份毕业于重庆某高校电子信息专业的刘波9月份拿到了赴英国的签证,就读于拉夫堡大学传播系。他说的很坦白,去英国就是为了镀金,毕业后肯定回来。当问及目前生活是否顺心时,刘波笑称“自己正处在水深火热的煎熬之中”。由于语言不通,举目无亲,虽然有一个父母的朋友在附近关照,但他仍然感觉十分孤独。他明白,父母花钱把他送出国很不容易,应该珍惜,但就是静不下心来学习。“我是只断了线的风筝。”刘波说。
在加拿大留学已两年半的张勇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诉记者说,为了让孩子留学有成,家长首先要为孩子选准一所正规学校,而不能认为只要送出国门,孩子的英语就一定学得好。他的一位朋友是从云南来的小留学生,父母提供了五六十万元人民币的担保金后,高兴地准备“来加拿大上大学”,但他一入校,就失望起来——校舍比想象的差远了,还不如他家乡的中学;而且,学校里也没什么可学的,来了一年,他连一句完整的英文也不会说。因为,他的生活圈子主要还是由中国人组成的。
考研篇
将猪狗不如的生活缓期执行
大四学生说,保研是过着猪一样的生活,考研是过着狗一样的生活,找工作则是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出国?那是有钱人家孩子的事儿,找工作?太累,我还不想这么早工作,只有考研呗。”罗玺笑着对记者说到。今年7月,毕业于四川大学的罗玺在重庆一家公司谋得一份文案策划职位,然而过了不久便厌倦了办公室朝九晚五的枯燥生活,加上女朋友又在成都准备考研,再三思量之后,小罗解除了与单位的劳动合同,选择了回到母校和女朋友一起为考研而奋斗。
保送直升复旦中文系研究生的侯体健告诉记者,当时得知获得直研名额时,心里真是松了口气,“如今找工作难,要找一份满意的工作更是难上加难,现在就不用成天想着要去哪儿应聘了。再说,本科的学习培养了自己对中文这门专业的兴趣,但要把它当成一门学问来做仅读本科是不够的,读研也一直是我大学的目标。”
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在大三的时候就会选择考研,这样至少可以将找工作的事“缓期执行”,无论他们多优秀,“没有做好找工作的心理准备,找工作不如考试轻松”,是许多人的初衷。
考研者的心理与此大致相当,找工作费时费力,一心不能二用,干脆放弃那条“阳关道”,全心攻克这座千军万马争着过的“独木桥”。挤过去了天地更宽广,“今天选择不就业,是为了明天更好地就业。”一位“考研一族”说:“现在就业形势这么严峻,竞争这么激烈,所以我打算先回家呆上一年,明年再考研究生,其间准备考取CEPA中国注册会计师这类比较实用的证书,为将来找工作增加点砝码。”
面对就业形势,通过读研将自己“速冻”,裹上厚厚一层冰既可抵御目前的就业高温,又可两三年后用更高的含金量为就业添加更高的资历和资本,这不失一举两得的选择,考研这条开往春天的地铁注定会越来越繁忙。
创业篇
你能坦然面对吗?
毕业为了什么?工作。
工作为了什么?生活。
生活为了什么?理想、快乐、自由……
如果我正在追逐理想,如果我很快乐,很自由 ……那么,可以不要工作吗?有人说,可以的。
就在绝大多数大学生为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而奔波苦恼时,就在人们对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忧心忡忡之时,出现了不少“异类”,他们早早就递上一张“不就业申请表”,为自己选择了另一条道路。
雷佳,这位2004年7月才毕业于西部某名牌高校英文专业的学生,现在成了一家服装店和一家礼品店的小老板。
“成绩糟糕,经常旷课的我,有一个优点就是,胆子大,想到就去做”。雷佳第一次赚钱在大一下学期,当时每个宿舍都装有了电话,学生中不少人有“煲电话粥”的习惯,看准了这个巨大的潜在市场,她与几位女生联合起来,开始了“卖卡生活”。经过了半年的努力,整幢女生宿舍楼的电话卡都被她们包断。一学期下来,雷净赚了2000多元,“这好像是我人生第一桶金吧。”雷佳笑呵呵说,“捧着两千块钱,那天晚上兴奋到半夜都睡不着。”
大三下学期,当大部分同学已经准备考研或者寻找单位实习的时候,雷佳萌动了自己创业的想法,并做了一系列谨慎的市场模拟。大四刚开学,她就自己的想法和父母进行了一次促膝长谈,父母理解并尊重了她的选择,并且还给了2万元的“友情赞助”。凭着打工攒下的1万元钱和父母的2万,她开始了创业的历程。租房子,跑业务,全是亲历亲为。像她那种“小作坊”,没有生意就生存不下去,曾经有数次店里的账面只剩下几千块钱,幸亏及时捕捉市场信息,才起死回生。有人认为当这样一个小店的老板根本不用念大学,但是,她的看法是“上大学是为了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培养个人的品位和修养,这些都是我的工作需要的。”
当同级的同学在为工作还是考研而苦恼时,雷佳忙的却是每日的货单报表和进出结算,闲暇之余,她还替一本女性杂志做写手,记录下自己的一些生活感悟。“这可能就是我需要的吧,还是自己决定自己的生活好,想干什么干什么。”
据统计,在校的大学生中有80%热衷于打工兼职;其中,又有超过60%的学生有自己创业的意向。“打工”已不再是“枯燥”、“累人”的代名词,而意在“玩耍”和“娱乐”中让自己的荷包鼓起来。他们大至投资开店,小至伴唱遛狗,不甘寂寞地把打工玩出了他们任意想象的花样。他们想要获得的不仅仅是金钱,更多的是玩转着兴趣和人生体验上的满足。
采访后记
年轻,就是资本
工作,出国,考研或者创业,不同的选择代表了不同的价值取向,据一些就业指导老师的分析,近来选择出国的人数稳中有降,考研的人略有上升,创业成了一个小小的热点,而一向被看作不务正业的自由职业者也逐渐受到青睐。大学生毕业后的选择在逐渐走向多样化。
采访中记者明显感受到毕业生们的飞扬和张力,不管是工作的,出国的,或是考研的,还是创业的,仿佛每个人的心中都怀揣着一个梦想,从一种无奈变成主动的选择,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向我们展示着越来越丰富的生活方式和越来越扩张的生存空间。有识之士认为,虽然大学生就业难是个不争的事实,但是随着近两年社会整体就业环境日趋宽松,对于真正有实力的人才来说,社会为他们提供了充足的选择余地,毕业时选择什么道路,不再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难题,而只需要一点无畏的勇气就可以做出决断。因为,即便选错了,依然会拥有重新选择的机会。
毕竟,他们还年轻,这就是他们最大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