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又是高校毕业生找工作的高峰期,各类大小招聘会也先后在上海各个高校遍地开花。记者从部分高校了解到,不少进校的招聘会都存在严重虚假招聘现象,主要有三种情况:“虚报”招聘人数、借招聘之名做广告、以“实习”之名找人免费工作。
虚报:需要人数低于招聘人数
某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对记者说,“虚报”招聘人数是目前高校招聘会中比较普遍的情况,通常某招聘单位明明只要招聘一二个学生,却故意在招聘材料中说要招8到10个人,甚至更多人。
还有一种情况,一家单位打算只在全市高校中招十几个人,算下来可能在某个高校只要几个人,可是该单位制作招聘广告和招聘材料时,只笼统地写要招的总数,并且拿同样的资料到不同的高校“游历”一圈,让应聘学生产生误解,以为该单位今年纳才心切,胃口颇大。
业内人士分析,招聘单位虚报人数主要是为了“圈”更多好学生,如果说明了只招一个人,许多学生就不敢来投简历了。事实上,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学生很容易被招聘企业误导,以致对应聘企业的真实需求和就业竞争形势作出误判,无形中加大学生个人的求职难度和求职成本。
作秀:招聘成了商业推广活动
今年一台资企业到某大学开宣讲会,又是贴海报,又是挂横幅,进场同学还能收到各种小礼品,可谓大张旗鼓。该校就业指导中心老师事后了解,事实上该公司并不打算在学校里招多少人,纯粹就是为了推广而来。
对于商业推广活动,高校一般都是很慎重的,不过企业要进校来开宣讲会,高校普遍都很欢迎。一些企业就瞄准了招聘会这个机会,名正言顺地进校设摊。此外,企业进高校开展商业活动需要缴纳一些场地费,而若是招聘设摊,则可以免费入场。
一般而言,企业做广告或推广活动相对含蓄不会太张扬,但也有个别企业“明目张胆”。有家IT企业年内到某高校开宣讲会,除了招聘应届毕业生外,还在现场进行产品推广,如此做法自然难逃校方法眼,该企业只好乖乖地缴纳相应费用。上海理工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陆祖尔分析,在许多企业眼里,大学生都是现实或潜在客户,有较强消费能力,一旦接受了某企业的产品,基本都有比较强的品牌忠诚度。
借招聘之名行广告之实,毕竟是挂羊头卖狗肉,很多高校会采取措施防止此类现象再度发生。但对那些“象征性招聘”的企业则很难用一刀切的办法来应对了。
免费劳力:实习之后又退工
上海大学毕业就业指导中心王佩华主任表示,常有些企业把毕业生当作“免费劳动力”,在招聘会上以“实习”为名,招进一批毕业生在本单位工作,几个月后又找个借口把他们退回学校。一些学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由于“实习机会”涉及到个人就业,所以大家都很拼命,可就是这样还被这些“不良”企业蓄意“退掉”,浪费时间精力不说,对自己的精神打击也很大。
某大学老师透露,每年都有这样的企业占学生便宜,通常是一些展会公司、季节性比较强的单位,他们需要人的时候,就来学校要一些艺术学院毕业生,往往“借用”几个月,最后一个都没录用。
一位负责就业的老师无奈地表示,好企业也要通过实习来鉴别学生,因此学校也很难遴选哪些企业是真要人,哪些是找“免费劳动力”。 (戴越庭)
论坛热贴:如何辨别那些真真假假、形形色色、令人眼花缭乱的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