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的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包括价值观)与人生观关系(涉及加强青少年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现实问题)
(1)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及其辩证关系
(2)价值观和人生观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和社会功能
2、判断一个命题究竟是属于价值判断还是真理判断抑或是真理判断和价值判断的统一。
(1)价值判断和真理判断的定义和相互关系
(2)涉及到生产力的命题,比如“三个有利于”、“社会主义本质论”、“三个代表”等都含有真理判断,是真理判断和价值判断的统一
3、认识过程中的问题:包括感性认识(感性具体)、理性认识(理性具体)、实践三者的关系问题;思维的无限性、至上性和有限性、非至上性问题;人工智能问题;
(1)理性具体不是现实中的感性具体,它比感性具体更深刻的反映了事物的本质。理性具体是思维再现具体的逻辑上升过程,属于思维运动。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已进入了实践领域。
(2) 思维的无限性、至上性和有限性、非至上性问题和科学探索
(3)人工智能是由人制造并控制的,它的“思维”没有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它没有社会性。
4、可能和现实范畴以及和必然、偶然关系
(1)注意区分:不可能和可能、抽象的可能和现实的可能、好的可能和坏的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创造有利条件,实现好的可能,把坏的可能转化为好的可能,同时又要防止坏的可能向现实的转化,并做好应付这种局面的充分准备。
(2)现实、可能和必然、偶然的关系:现实性是由内部深刻的必然性决定的,在事物发展中,只有必然的东西,才会或将会成为现实。反之,一个事物当今还是现实的,但一旦丧失继续存在的必然性,就迟早会变为不现实。由于必然性总要通过偶然性来实现,因此在必然性变为现实性的过程中,总会存在偶然性的干扰,也就会出现一些其他的可能性,包括坏的可能性。
5、原因和结果范畴以及和必然、偶然关系;科学预测的哲学基础问题
(1)因果关系的本质规定和根本特征是事物之间的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2)没有纯粹的必然,也没有纯粹的偶然,必然和偶然都是有原因的
(3)科学预测的哲学基础在于因果关系
6、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问题
答案知识点略
7、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问题;社会意识形式、意识形态和国家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意识形态的阶级性问题
(1)意识形态是社会意识的核心和集中反映,最具政治性和阶级性的社会意识是社会意识形态或国家意识形态。学术观点和社会心理等就不是意识形态。
(2) 意识形态的阶级性
(3)意识形态的两大社会功能
8、唯物主义群众史观、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口决定论、英雄史观的区分问题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原理
(2)地理环境、人口和历史人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9、以人为本、民本思想和人本主义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人性论和抽象人性论的区分问题
答案知识点略
10、历史规律客观性和主体选择性辩证关系的认识
主体选择性并不是对社会形态更替决定性的否定,主体选择性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是内在统一的。主体选择的可能性空间是由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的生产力决定的。主体的历史选择有既定前提并受社会规律的制约,它不能改变人类历史总体进程。人类社会发展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