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月20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城市少年儿童生活习惯研究”课题成果在北京发布。该课题研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客观反映了少年儿童的饮食、睡眠、玩耍、运动、媒介接触和卫生习惯现状,取得了多项重要发现——
中国城市少年儿童生活习惯研究
文/ “中国城市少年儿童生活习惯研究”课题组
睡眠——
66.6%的小学生、77.1%的中学生睡眠时间不达标
在我国,建国后颁布的几个有关学生健康和卫生的工作条例中,都明确规定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保证:小学生10小时,中学生9小时。本次调查发现,小学生中每天能够睡足10小时及以上的为33.4%,初中生中每天能够睡足9小时及以上的共22.9%。中小学生的睡眠状况让人担忧,约有2/3 的小学生和3/4的初中生睡眠严重不足!问其原因,绝大多数与学习有关:说“作业太多”的达到49.5%,排在首位;与此相联系的是“写作业太慢”,有32.3%;其他依次是“学校要求到校时间早”24.4%,“校外学习”13.4%,“家教补习”6.7%。有41.6%的学生“经常”和“有时”有“为了完成作业不得不少睡觉”的情况。看来,学习负担不减,难以保障少年儿童充足睡眠。
睡眠具有促进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作用,可以帮助孩子增长身高;睡眠使身体的各个器官都得到休息,可以消除疲劳,增强体力;睡眠还可以提高人的智力和思维活动。专家认为长期睡眠不足,脑供氧就会缺乏,脑细胞就会损伤,脑功能就会下降,孩子学习成绩自然难以提高。另外,睡觉不足还容易导致焦虑等心理障碍,如果孩子总是处于缺觉状况,就很容易烦躁。
23.5%的中小学生晚上难以入睡
本次调查发现,23.5%的中小学生晚上很难入睡,64.8%的中小学生早晨不是自然醒来,而是被人叫醒或被闹钟叫醒,还有2.1%的中小学生需要借助药物或者保健品帮助睡眠。由于睡眠不足和睡眠质量不高等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学生白天的精神状态和学习质量,调查中,研究者询问了“你在听课和写作业时有打瞌睡的情况吗?”回答“经常有”的小学生为1.6%,初中生为6.7%,“有时有”的小学生为9.1%,初中生为27.8%。“你平时有身体疲乏的感觉吗?”,9.9%的小学生“经常有”,25.1%“有时有”;13.1%的初中生“经常有”,45.9%“有时有”。
专家建议,为了保证孩子的睡眠质量,父母要注意为孩子营造适宜的睡眠环境,控制室内的噪音和光线,保持合适的温度和湿度,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11.3%的父母认为“为了学习少睡点儿没关系”
本次调查发现,有些父母对睡眠的意义认识不足,尤其在面对健康和学习相抗衡时,有些父母宁愿选择学习。对“您认为孩子每天应该睡几个小时?”这一问题,仅有52.9%的小学生父母认为孩子每天应该睡足10个小时,68.2%的中学生父母认为孩子每天应该睡足9小时;有23.1%的成年人选择了“8小时”和“7小时及以下”。
对父母的睡眠观念进行考察发现,绝大多数父母拥有科学的睡眠观念,对“有规律的作息对健康非常重要”、“睡眠能够促进孩子的生长发育”、“足够的睡眠和补充营养对身体同样重要”、 “睡眠不足会影响学习和工作”认同度较高,分别为99.0%、97.1%、95.9%、92.3%。但在“为了学习,孩子少睡点儿觉没关系”这一观点,却有11.3%的父母表示同意。这说明,在一些成年人心目中,为了学习让孩子少睡点儿觉也是值得的。
专家提醒父母,让孩子少睡觉不仅对孩子健康有损害,也起不到提高孩子学习成绩的作用。长期睡眠不足,脑供氧就会缺乏,脑细胞就会损伤,脑功能就会下降,学习成绩自然不会提高。
健康——
一半以上少年儿童感到运动量不足
本次调查发现,平时中小学生每天体育运动时间平均为32.9分钟,其中一周内没有进行体育运动的占26.1%,不足半小时的占21.2%,半小时至1小时占35.9%,1小时以上占16.9%。事实上,除去每天课间的广播操时间,学生自主支配的体育运动时间微乎其微。
当问到“你觉得自己的运动量足够吗?”有50.8%的儿童回答“不足”。随着学习负担的加重,年级越高,说自己运动量不足的比例越高:小学中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分别为30.5%、51.1%、69.8%。学生运动量不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高达70%的孩子是因为“没有时间”,38.7%“没有合适的场所”,34.9%的孩子说“没有人跟我一起运动”。
专家认为,除了课业负担重造成的活动时间少、合适的活动场所等因素之外,许多父母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而忽视体育这一倾斜的教育价值观起了重要作用。有相当一些父母认为“孩子的学习是最重要的,有时间才可以运动”;有的父母认为孩子学习好、不生病就行了,没必要花费专门的时间进行锻炼;有的认为要使孩子身体好,就要吃好、营养好,运动健身被排斥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之外。由于父母认识上的误区,很难从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角度,有意识地把孩子的体育运动作为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培养孩子的体育运动习惯在相当一些家庭中成为教育的“盲点”。
仅一半中小学生视力正常
本次调查显示,少年儿童视力保护被忽视,视力正常的中小学生所占比重仅为总数的54.4%,其中小学儿童的视力正常率为62.6%,中学生则下降为38.0%。从小学起,就有11.0%的小学生戴上了眼镜,到了中学时戴眼镜的数量则上升到38.8%,变化幅度之大,速度之快让人感到震惊。
中小学生的视力为什么会下降得如此之快呢?原因之一就是一些不良的用眼卫生习惯。调查发现28.1%的小学生和40.4%的中学生经常或有时躺在床上看书,数据分析表明,躺在床上看书的频率越高,视力正常的比例越低,这说明躺在床上看书这种行为习惯对少年儿童的视力健康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除躺在床上看书之外,还有其它一些不良的用眼卫生习惯也导致了中小学生视力的下降,如书写时坐姿不正确,长时间看书、看电视,长时间上网、玩电脑游戏等。另外,缺乏应有的体育锻炼,营养结构不合理,学习负担重,心理压力大等因素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小学生视力的下降。视力健康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超过一半的孩子吃饭时挨过父母批评
本次调查发现,一周之内,能够每天都跟孩子一起吃晚饭的母亲仅占64.8%,有10.8%的母亲一周跟孩子一起吃晚饭的次数少于4次。对于父亲来说,情况更为严重,能够每天都跟孩子一起吃晚饭的父亲仅占45.6%,而有15.8%的父亲跟孩子一起吃晚饭的次数少于4次。调查还发现,在餐桌上,有超过一半的孩子挨过父母的批评。具体说来,有5.1%的小学生和6.9%的中学生经常在吃饭时被父母批评,16.7%的小学生和21.7%的中学生有时会被父母批评,35.0%的小学生和42.2%的中学生偶尔会被父母的批评,而从未在吃饭时挨过批评的小学生仅有43.2%,中学生更少,仅占29.2%。这种现象令人担忧!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城市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时间相应减少。一日三餐,尤其是晚餐,往往成了一家人能够彼此碰面的惟一机会,家庭成员彼此交流的时间被大大压缩了。专家认为,父母应该把餐桌营造成全家团圆、感情汇聚、畅快交流的欢乐地,而不是管教孩子的课堂。紧张的就餐气氛,不仅会影响孩子的食欲,抑制消化、吸收,导致孩子厌食,而且会使孩子心理压抑、情绪低落,加深两代人之间的隔阂,影响亲子感情。因此,父母不管多忙,每周都应固定几个晚上作为全家一起吃晚饭的时间。在餐桌上,一家人可以愉快的交谈,讲一些令人高兴的事情,回忆一天中愉快的经历,尽情享受互相陪伴的感受。
游戏——
86.1%的中小学生在课余“有自己随意玩的时间”
本次调查发现,86.1%的中小学生在课余“有自己随意玩的时间”。 从问卷回答的情况看,被调查的少年儿童中,平时的休闲内容依次为跟小伙伴做游戏(39.6%)、体育运动(38%)、娱乐活动(35%)、电子游戏(32.7%)、棋牌类(24.8%)、手工制作(18%)、拼装游戏(14.1%),还有17%的同学自行选择了其他活动,说明孩子的休闲活动还是比较丰富的。
孩子们的休闲喜好存在着性别差异。男生喜欢的休闲项目依次为:运动类、电子游戏、做游戏、棋牌类、娱乐活动、拼装游戏与手工;女生喜欢的项目依次为:做游戏、娱乐活动、运动、手工、棋牌、电子游戏、拼装游戏等。其中喜欢玩电子游戏的男生比例是女生的2.6倍;有超过一半的男生喜欢运动,而女生只有四分之一人喜欢,比例高于女生一倍多(52.7%:25.6%)。而女生更喜欢游戏类(高于男生17.4个百分点)和娱乐节目(高出13个百分点)。游戏对于少年儿童的性别社会化起着重要的作用,父母及周围人对少年儿童的性别期待造成了男女少年儿童不同的游戏偏好。目前随着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地位的提高,女孩受到的约束有所减小,游戏差异也在缩小,女孩较之以前,能更自由地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休闲活动。
同学、朋友是少年儿童最喜欢的游戏伙伴
本次调查发现,少年儿童最喜欢的游戏伙伴多集中在同学、朋友中,84%的少年儿童最喜欢的玩伴是同学和朋友。这是因为他们年龄相仿,兴趣、爱好相近,彼此也更容易沟通和理解。这一结果也说明,当今少年儿童珍重朋友、渴望友谊,愿意与同伴交往,普遍认可朋友的重要价值。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有10%以上的少年儿童选择“最愿意自己玩”,这与少年儿童经常不得不独自在家有关,也是导致青少年沉迷于电视或网络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休闲方式无疑大大减弱了游戏培养人际关系的功能。当今大多数城市少年儿童都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做伴,应该说是比较孤单的,再加上现在单元式居住环境较为封闭,大大减少了少年儿童在闲暇时间与邻居伙伴的交往。如果父母不能更多地关心、理解少年儿童的交往需要,就会加重少年儿童的心理压力,不利于其健康成长。
52.9%的孩子把家作为最经常的游戏场所
本次调查发现,少年儿童最经常的游戏场所是在自己的家(52.9%),其次是所居住的小区或者公园(44.9%)以及学校(40.2%),同学或朋友家(28.9%)与室内游乐场所(12.5%)也是少年儿童进行游玩的地方。
少年儿童选择在家里玩,与其说是出于自己的选择不如说是不得不如此。因为事实上能够让孩子在户外进行安全游戏的场所越来越少了。在本次调查中,有一半人回答“在其所住小区没有健身场所”,由于场所的匮乏,无论父母还是孩子的户外活动与健身都受到阻碍,有49.1%的少年儿童认为自己的运动量不足,有55.2%的父母在调查前的一个月内没有进行过体育锻炼,在回答自己运动量不足的人中有19%的孩子和16.9%的父母回答是因为没有合适的场所。可见,户外活动场所匮乏已经成为导致儿童缺乏身体锻炼的一个重要原因。
专家指出,目前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孩子们的户外活动场所越来越小,这不仅影响了少年儿童的休闲质量,也导致了其身体素质的下降。在组织孩子户外玩耍、运动健身方面,社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应该努力把社区建成孩子们的玩耍地、运动场。
负担——
孩子平均每天在校时间比父母工作时间长
本次调查发现,孩子平均每天的在校时间超过大人的工作时间,长达8.6个小时,有50%的学生在校时间超过了8小时,其中最长的12个小时。毕业班的学生(小学六年级)中则有80%每天在校时间8小时以上。
在有限的课余时间里,有40%的学生平日要参加与课堂教学知识有关的学习班,在周末则达到60%以上;平日参加各种特长培训班的有27%,周末则有46%。90%以上的学生每天回家要写作业,复习、预习课上的学习内容。孩子在平日写作业要花费一个半小时(90.59分钟),而到了周末,作业量比平时更大,比平时要多花费近将五十分钟(148.32分钟)。
在调查中,有35%的孩子感觉课业负担较重或很重。并且随着年级的增高,课业负担也在加大。小学三年级时有25%的学生感觉学习负担沉重,到了初中二年级,有这种感觉的孩子增加到50%。而感觉课业轻松的比例从三年级的30%降到了初二的10%。
“学生的本职工作就是学习”,“学生的天职就是把功课学好”,类似的话经常成为老师与父母们的口头禅。生活中,许多时候,大人们忘记了学生仅仅是孩子的一个角色,而不是生活的全部,就像工人、教师、白领等等也只是大人们承担的一个角色一样。专家提醒父母,且不可以学习的重要性来否定孩子其他的正当需要,包括玩耍和休闲的需要。
“不活动”的课间活动
本次调查发现,在课间休息时,“每节课间都出来”的有22.7%,“大部分课间出来”的32.2%,“有时出来”的29.4%,“很少出来”的12.4%,“从不出来”的2.4%。课间活动作为防止和缓解大脑疲劳的有效方法,被相当一些学生忽视了。而且越是感到学习负担重的学生课间出来活动的越少——课间也被课上的学习内容充斥了,或者上课累了懒得活动了。
在学校里10分钟或15分钟的课间活动,不仅是两节课之间的转换,也是学生休息和运动的时间。一节课连续在室内听课,一般会使学主大脑持续紧张的工作而引起疲劳,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力下降;较长时间的坐姿,使躯干、四肢等处于疲劳状态,不利于少年儿童的正常发育;室内空气混浊、缺氧,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长时间的视物引起眼疲劳,易诱发近视……课间休息,正是为了消除这些消极后果,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调整时间。
学生在课间走出教室,进行简单的体育活动,不仅仅是通过短时的环境改变对身心的保养,消除上课产生的疲劳;还可以通过运动促进身心机能的增强,以更充沛的精力投入下一节课的学习;坚持课间运动,可以日积月累起到健身强体的作用。因此,专家认为,有必要提高学生认识,开发课间的体育运动功能,充分利用课间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