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志愿填报思路
根据历年来的招生实际,选择志愿的思想有以下几种:
1升学优先。以保证被录取为第一目标,其他因素放在其次。高考成绩不大理想又希
望尽 快升学的考生,可采用这样的思路。
2就业优先。把将来毕业后求职是否方便放在第一位,其他因素作次要考虑。如果考生很 有把握上线录取,可考虑采用此类对策。
3性向优先。以满足考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作为主导目标,对这次能否被录取,将来能 否顺利就业不作过多要求。具有突出发展潜力、家庭条件较好的考生,可按这种思路进行抉 择。
4成本优先。家庭经济困难的考生,如果估计自己能够被录取,可以选择收费标准相对较 低或奖学、助学条件较好的院校和专业,把其他因素放在其次。
5几项兼顾。如果考生没有某一方面的特殊条件和要求,可以将升学与就业或性向与成本 等几个因素适当兼顾,统筹考虑。
但无论立足于何种考虑,最后都要落实到具体的学校和专业。
(二)挑学校
1逐步缩小候选范围
(1)将候选院校清单排序,一是按不同录取批次分别排序,二是将不同批次院校又分成3个档 次按顺序排,便于最后确定第一、二、三志愿。
(2)先选大范围,然后逐步缩小,最后筛选。第一步主要根据自身条件:从自己在本省考生 中所处的相对位置着眼,看看在高考中正常发挥能达到哪一批录取院校的分数线,结合自己 掌握的信息,从中挑出较大范围的一批院校。第二步是再缩小范围,即从其中挑出不超10个的本省院校或外地院校备选。第三步是全面权衡逐步淘汰一些,最后筛选出3所不同层次的院校,作为自己的重点志愿院校。往后各批院校都可依此法处理。第二种办法是先选地区, 再选高校。按地区各选几所院校作为候选,然后再分析对比,排出先后次序,最后确定出各 批次的第一、二、三志愿。在采用这一方法时要注意不要死盯住一省一市的院校,特别是京 、沪两市,历来是全国各地考生追逐的焦点,最好是将选报京、沪院校和选报他处院校相结 合,选报此一地区院校与彼一地区院校相结合,选择省内院校与省外院校相结合。
2确定第一志愿学校
考生填报志愿时,要反复比较、反复思考,绝不能有半点马虎。特别是第一志愿,更要慎重 。第一志愿报好了,考生如愿以偿,若第一志愿报得不恰当,就很可能名落孙山,或者即使 能考上大学,但很不满意,遗憾无穷。
确定第一志愿学校,要把住两点,一是目标要准确,尽量争取被第一志愿学校录取,二是尽 量选适合于自己的理想学校。为保证实现这两点,首先要依据自己的定位列出候选学校,将 他们按录取分高低和自己喜欢程度排个序。其次要顾及自己的志趣和高考发挥情况,实事求 是地填报志愿。一般而言,对学习成绩不同层次的考生,选志愿的立足点可有不同。如果你 的成绩非常优秀,在填报志愿时可重点考虑你的志向、兴趣和爱好;如果你对自己的高考成 绩没有多大把握,那么你应该考虑填报怎样的院校被录取的可能性大。建议考生在填报志愿 时,在本科与专科之间,哪怕是调剂录取,最好先确保本科录取。目前各个学校都有一些为 学生发展个性提供的机会,如双学位、辅修专业、入学一年后重新选专业等。
录取分几批次,志愿表中就分几个批次栏,每个批次都有第一志愿问题。建议在 填报各批第一志愿时,(1)依据基本类别,范围内要“稳”,范围外要“冷”。就是说, 如果估计自己最大可能在第二批院校录取,那最好在第二批院校内选招生数多的,估计自 己的考分高出其近几年录取平均分数的院校为第一志愿。如果估计的考分在其平均分附近, 被该院校(或该批院校)录取的可能性不大,那就应该在该校中选其“冷”的专业,或者在该 批院校中选冷的院校,(2)选报第一志愿时,不要过高、过专、过热、过偏,要根据自己的 情况,着眼录取。
3梯度的设置
高考各批志愿一般设计3个学校志愿栏,也有省在1个第一志愿学校后面,设5个平行的学校志愿。当然每批志愿中第一志愿至关重要,但不是说第二志愿就可有可无。从每年的录取实际来看,除少数国内著名高校从未录取过非第一志愿考生外,许多重点学校都录取第二志愿高分考生,尽管数量有限,毕竟还是录取了。至于普通本科院校,大多要录取20%左右的非第一志愿考生。问题是考生第一志愿落选后,如何能被第二志愿学校录取?这就要看他第二 志愿学校填得是否合理,也就是说有没有合理的梯度。这里所说的梯度就是一、二志愿学校 的录取分数差。所选的两所学校,录取分数差过大,会浪费一些更好的机会;分数差过小又 不能确保第二志愿的有效性。那么学校志愿梯度较为合理?结论是没有确定的数值,要按不 同情况分别处置。
讨论的前提条件是,假定考生填报的第一志愿基本合理,即使未被第一志愿的学校录取,考 分也止不过相差几分。如果自我定位失准,高考成绩与第一志愿学校的录取分相差几十分的 话,几乎相差了一个录取批次,其第二志愿也多半不能如愿,只能寄希望于下一批次的录取 了。对于不同录取批次,梯度大小应有所不同。
第一批录取的高等学校主要是国家重点大学和少数比较有名气的地方性大学,其中有不少是 国内外著名的大学,第一志愿就可以全部录满,尽管他们录取分可能相差几十分,但把他们 放在第二志愿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如北大、清华、复旦、北师大……如果将这一批的其他学 校作为第二志愿的话,其梯度应大于该校的分数级差,重点高校的志愿分数级差大多在40分至60分,因此第一批录取志愿学校一、二志愿的梯度以50分左右为宜,二、三志愿之间的梯度可适当小一些,定在20分左右。
第二批录取的院校为普通本科院校,这些院校中除少数较热门的院校外,一般都不设志愿分 数级差,还有相当数量的普通本科院校要通过招收一定数量的非第一志愿考生才能完成当年 的招生计划。所以第二批录取院校的梯度较第一批录取院校的梯度小,选择其第二志愿学校 时梯度控制在20分以内一般就足够了,第二志愿和第三志愿的梯度把握在10分左右已足够。 第三批录取学校间的志愿梯度确定类似第二批录取院校,一般在15分左右。
这里要特别指出,上面只提出了第二志愿学校梯度的把握,第二志愿学校项下的专业志愿必 须填上服从调配。许多学校特别是重点院校的招生章程中都规定……录取非第一志愿考生, 但必须专业服从调剂……否则成功率大打折扣。
4后续志愿的确定
从录取投档的过程看,第一志愿在考生录取过程中最为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第二、三志愿 形同虚设。因为第一志愿不可能100%命中,从历年实践看,录取第二志愿、参考志愿占一定 比例。还应注意到,有的重点高校注重考查学生整体素质,不再强调录取第一志愿的考生, 而是留出计划招收第二志愿的高分考生(院校必须事先公布)。有的院校本身具有相当实力, 但可能因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成为冷门院校。所以第二志愿填这样的院校并被录取,也是 不错的。
由于教育部有明确规定,学校不许拒收第二志愿考生,但允许有分数级差,且级差的设定要 科学合理。也就是说录取第二志愿考生是有条件的,而且条件由招生高校来制定。因此,考 生要熟悉对自己报考的第二志愿学校的政策,包括该学校对第二志愿考生计划招多少人,专 业有哪些安排,分数级差如何设置等问题。挑选第二志愿学校要注意以下几点:
(1)合理的梯度;
(2)填报实际上招收第二志愿考生的院校;
(3)最好是本省、市的高校,因计划基数大,按比例留出的名额多;
(4)最好选分数级差小些的学校或较“冷门”的学校,如农、林、油、地矿类院校;
(5)名校不能作为第二志愿;
(6)挑自己比较满意的学校。
考生获取院校是否招收第二志愿信息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直接向欲报考的院校咨询,得到准 确答复是否招收第二志愿考生,是否存在减分投档分配专业等附加录取条件。二是通过对省 、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办公室印发的历年高校在当地录取情况资料的分析研究获得。这当中 有几个非常重要的信息,某高校当年的招生计划数、第一志愿报名人数、第一志愿上线(录 取批次控制分数线)人数、第一志愿实际录取人数。如果该校的第一志愿实际录取人数少于 计划招生人数,只要完成招生计划,说明该校录取第二志愿考生。这样的院校即可作为第二 志愿填报。第三志愿的填报照此处理。
5慎填服从调剂
2004年有些省市的志愿表卡设计中取消了“服从调剂”栏,改为若干个平行志愿学校;有的 则在同批次整体录取完毕后对未录满的学校、专业名额公布,由符合条件先前落选的考生再 次填报志愿,择优录取。大多数省、市的志愿表中仍有“服从调剂”栏,供考生选填。服从 调剂的含义是考生在前几个志愿都落选的情况下,如同意调剂,则省级招生办将按考生的意 愿将其档案投到同批中未录满的高校,供该校选录。如若不同意调剂,则前面几个志愿落选 后,只能参与下一批次的录取。这里强调两点:一是服从调剂可以增加成功的机会;二是既 被调剂录取,就要守信按要求报到上学,被录取了又不去报到上学既挤占了别人考取的机会 ,又浪费了教育资源,损人而不利己。所以,是否服从调剂,一定要严肃对待,不能儿戏。 (三)选专业
1按院系招生淡化专业限制
在填报志愿表(卡)中,每个学校志愿后都可以填几个专业,仔细对照各高等学校近几年的招 生专业可以发现专业名称有了很大变化,有些已不是原先那些具体的专业,而是一些专业大 类(每类都包含若干个原来相类似或近似的专业),譬如北京大学2004年全面实行按学科大类 或者说是按院系招生,而不是按很细的专业招生。招生计划表专业名称为“××类”,如“ 数学类”代表数学学院开设的各个专业;“经济学类”代表经济学院的各个专业,等等。新 生入学二年或三年基础课学习后再进行分流,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学习的专业。例如,某考生报考北京大学经济学类,他若被如愿录取的话,可以在学习两年以后(在北大的第5学期)在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保险学、金融学、资源环境与发展经济学6个分流专业中进行选择。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特别是重点大学采用按大类招生的办法,大大淡化了专业的概念。
2选专业并非选职业
许多考生把大学学习的专业和毕业后从事的职业等同起来,这是不对的。因为,一是现在高 校按大类招生,培养上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学生毕业后知识面宽,适应性强,能从事相关 领域的许多工作;二是目前高校的专业设置并不是与社会职业一一对应的,在校学习某一专 业涵盖了若干行业的职业;三是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有些用到大学里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多一 些,有些人工作中用到学过的专业知识很少。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工作取消国家分配,改为双 向选择的用人机制后,无论是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都不再强调所学的具体专业而强调素质能力 了。根据调查,所谓“与专业不符”的占毕业生从业的大多数;四是目前大学本科四年接受 的主要是基础教育,所谓专业学习其实并不很专,本科毕业生只不过打了一些基础,学到一 些继续学习的方法,和适应各方面工作需要的知识能力。但这并不是说,选专业无所谓,可 以胡乱来。
3选专业主要考虑兴趣,而非“冷门”、“热门”
虽说当今大学毕业生适应能力较强,就业面可以很宽,但社会上职业分许多种,分许多行 业,就个人而言职业取向也有很大差异,譬如有人喜欢从事医药方面的工作,有人喜欢做经 济方面的工作,那么前者学医药类专业就有兴趣、有动力、有主动性,也能学得好。如果让 他去学经济学类的专业,不是兴趣所在,学起来索然无味,自然学不好。又如有些人就是不 喜欢数、理、化,让他们去学理工,肯定不行。所以在选择专业时兴趣是第一位的。值得注 意的是,有不少考生都在追逐热点,而且还把这些热点误认为是“兴趣”,于是出现了热门 专业越热,冷门专业越冷的两个极端。要知道热门专业不都是长青树,考生在选报热门专业 时,必须考虑两个风险:热门专业的高成本风险、个体理性的集体非理性行为风险。个体理 性的集体非理性行为风险是个经济学概念。这里的意思是,因为是热门专业,所以很多优秀 的人都挤到一块儿,自己很难出头,就显得不优秀,再加上热门专业过热,就会供过于求。 这是有历史教训的,前几年大家都挤着读会计专业,很多大学,包括一些理工科院校都开设 各种层次的会计专业,没两年就人才过剩。
5各高校不同专业录取分相差悬殊
从各高等学校历年的招生录取资料中可以发现,在同一学校不同的专业录取分相差可能很大 。以北京大学2003年一些专业录取平均分为例(在北京市的录取分):生物科学(理)640分、 工商管理(理)638分、微电子学(理)599分、医学实验学(理)509分……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部分专业的录取平均分:国际经济与贸易(文)579分、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党史(文)490分。
6选专业时应考虑的因素
(1)个人志向、兴趣爱好;
(2)所报学校拟选专业的办学水平;
(3)所选专业在该校近几年的录取平均分;
(4)专业分数级差。同学校志愿一样,专业志愿顺序间也有分数级差;
(5)就业前景;
(6)学费水平。不同性质专业,学费水平不一样,如艺术类学费高,农学、师范专业学费较 低。
(四)学校、专业哪个优先因人而异
现今的招生录取体制是根据高考成绩的高低来分批次进行的,除非你的考分特别高,可以选 择填报最名牌的学校和最喜欢的专业(哪怕是最热门的),对绝大多数考生来说,是选学校还 是选专业,确实是很伤脑筋的。这里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选择学校”更重要,因为 当今世界知识更新速度极快,想靠大学几年所学受用终生已无可能,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 更重要的靠包括知识水平、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团队精神等的综合素质。这一点从现在用人单位到高校选聘毕业生,对专业要求相对淡化,而更看重学校的名气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可得到印证,名牌学校拥有更好的办学条件和更高的师资水平,在培训学生的综合素质上比一般院校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而且,目前大部分重点院校在新生入学后均不急着分专业,而是按大方向统一学习基础课程,到二、三年级时才确定专业方向。值得关注的是,越来越多的大学允许越来越多的学生可以经过考核后转专业及至转系,更何况专业的“热门”和“冷门”会随时间、环境、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今日的“热门”,明天也许就变“冷门”了。但名牌学校的名气是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风风雨雨才树立起来的,名牌效应可以伴随一个人的一辈子。另一种观点是“选择专业”很重要,因为升学是为了就业,选择一个毕业后能用得上,更容易就业的专业当然比学校重要,否则即使是名牌大学毕业,如果专业冷僻,社会需求小,找不着工作岂非白搭。而且仅仅是为名牌而名牌,所学专业非自己所愿,也容易挫伤积极性和进取心。
如果换一个角度来考虑的话,由于目前就业、考研、出国是高校毕业生的三大去向,在填报 志愿时你首先应确定毕业后是就业还是继续深造。如果毕业后直接就业,则可以功利一些, 选择好就业的专业学习;如果毕业后想考研,最好选名牌大学,且上本科时最好选择基础型 、理论型、适用面较宽的学科,且基础知识越扎实越有利于继续深造,相反如果本科选择的 专业比较窄,考研选择专业时可选择的范围就会更狭窄,所以本科学文科不如读文史哲,读 理科最好学数理化;毕业后想出国深造,那么一定要上一所好学校,专业反倒无所谓,因为 国外学校很看重国内院校的牌子,太热门的专业反而不容易申请出国留学。
那么学校,专业选择上哪个优先有没有比较实际而又可行的准则呢?这里综合了业内专家的 意见供考生们参考。
1一边是名牌大学的冷门专业,一边是普通大学的热门专业,许多学生和家长难以 取舍。面对这种情况时,应该毫不犹豫地选择名牌大学。名校优先的理由是一个学校的氛围 、教学质量、校风、学风对一个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现在一些学校牌子不怎么响,但专业 不错,就业状况也良好。可以认为这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从用人单位的反映来看,名牌院 校出来的学生更有发展的后劲儿,因此填报志愿时目光一定要长远。同理,在外地的名牌院 校和北京的一般院校之间,应选择前者。
从分数角度来分析,可供参考的选择是:
2高分考生名校优先。高分考生指高考成绩在600分以上的考生。这些考生有把握填报专业目录上任何一所高校,包括北大、清华等名校。根据往年的录取情况,考生若要填报名校的热门专业,成绩大概要在630分左右甚至更高。但是高分考生也不要一窝蜂奔向北大、清华及其热门专业,应该综合个人兴趣、志向和特长选择专业,慎重填报好第一志愿。此外,这些考生还应适当考虑其他名校的有特色的专业。
3次高分考生,特色专业优先。这类考生在全体考生中也是比较优秀的,若填报北大、清 华,感觉把握不大,报考其他院校又心有不甘。但是,为了稳妥起见,该分数段的考生应多 考虑其他院校的特色专业,作为第一志愿的首选,而这些专业的综合实力和毕业生的就业前 景甚至出国深造机会也是不错的。
4中等成绩考生,哪个优先可随意。这类考生分数在重点线以上,处于全部考生的中上位 置,志愿范围是重点本科院校,此类学校数量多、招生数量大,因此考生填报的志愿选择范 围较广。这一分数段的考生数量多,容易形成志愿扎堆现象。因此要特别注意填好第一志愿 第一专业,每个志愿5个专业之间要有合理梯度,同时不能放弃第二、第三志愿,三个志愿 之间层次要适当拉开。避免一旦落选直接掉入下一批次录取。在开设相同专业的学校中,考 生应根据高考成绩和学校历年录取分数段尽可能地选择一些有实力的学校(可参考北京市教 委高教处编写的《高校报考指南》)。除了本地院校外,不妨考虑一些外地综合实力强、学 校环境好,师资力量也不错的高校。目前,有越来越多的高校按照院系或大专业招生和培养 人才,进了大学还可以通过考试转系、转专业,因此,中等成绩的考生不妨先进大学门,有 机会再进行专业调剂。
5一般成绩考生,专业优先。此类考生分数介于重点本科线和一般本科线之间。只要科学 、合理填报志愿,应该能够被本科院校录取。普通本科院校之间,实力、声望并无太大差别 ,而专业的差别直接关系到考生今后的就业、考研等问题。相比之下,对此类考生而言,选 择好专业比填报学校更重要。专家提醒,专业的选择不要短视,不要人云亦云,一味追逐热 门,考生和家长应从我国经济未来5到10年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综合个人兴趣和特长等方面 因素选择专业。
6低分考生,保上学。成绩处于全部考生下游,位于专科分数线和一般本科分数线之间, 填报志愿时要注意,确保有学可上。选择专业时要尽可能考虑那些和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 这将有利于今后就业。但是也不要放弃填报本科志愿,因为录取过程中有可能出现本科院校 个别专业由于报考人数较少适当降分录取的情况,以免错过机会。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