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2005年新编高校招生录取及填报志愿指南 > 正文

五、选择志愿要理性

http://www.sina.com.cn 2005/03/17 14:35  北京天利考试信息网

  (一)就业有冷暖

  填报志愿时,不可忽视将来的就业前景。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同学迈进大学校门以后,发现所学的专
五、选择志愿要理性
业和 自己的意愿相差甚远,无法安心学习,常常发出“上大学的路走对了,但门进错了”的感叹 。还有些同学含辛茹苦地读了四年大学,待至踌躇满志地迈向社会施展才干的时候,却苦于 社会对自己所学专业的人才需求甚少,眼看着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备受青睐,自己却四处奔波 、求职无门,甚至不得不长期待业。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令人不快的现象呢?其主要原因是这些同学在填报志愿时,对选报 的专业是否符合自身的发展,对这个专业的就业前景如何,缺乏审慎的思考和准确的判断。 具体分析起来,大致有以下两方面的偏差:

  首先,有些同学在选择所学专业时,忽略了这样一个重要的问题:你所选的专业,将来从 事的职业是什么?这些职业是否适合你自己?他们常常盲目地认为,不管什么专业,只要学校 的“牌子亮”就行;或者出于从众的心理,选报那些大家都争着去的热门专业。而事实上, 个人特征与职业特点的最佳匹配,是确定专业选择的重要前提。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否获得成 功,与他对所学专业和准备从事的职业是否有浓厚的兴趣,与他的性格、气质特征和他要从 事的职业是否相适应有着极大关系。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过:“成功的秘 诀是兴趣”。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在从事教师职业时业绩平平,而他从事数学研究却取得了举 世公认的成果,就是因为他的性格、气质类型不适于做教师而适于搞研究。所以,同学们在 选报志愿时,一定要从自己的专业兴趣和性格、气质类型出发,从个人特征与职业特点的最 佳匹配来选择相关专业,这样才能克服选报志愿的盲目性。

  其次,有些同学在选择所学专业时,缺乏对这个专业在社会上需求形势的正确判断。大家 知道,高校毕业生早已不是由国家包分配就业,而是走向市场,就是说大学毕业生将实行 在国家就业政策指导下,在一定范围内通过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就业。国家对 大学生不再延续过去的“包分配、包当干部”的制度。正像商品的价格主要靠市场的需求来 控制一样,大学毕业生资源的配置也要通过市场来实现。

  现实的情况是,由于一些行业发展非常迅速,与之相应的一些专业人才供不应求,毕业生 就业的“行情”非常好;有些专业供求平衡,毕业生就业难度不大;而有些专业前几年很抢 手,近年来却有的不那么抢手了,有的甚至出现了供大于求的态势;还有些专业多年来就业 形势一直不甚乐观。面对这种复杂的情况,同学们在选报志愿时应该进行认真的分析、判断 ,摸清就业市场“行情”,同时还要对未来就业“行情”的变化进行预测,只有这样,才能 避免填报志愿的盲目性,防止将来陷入就业难的误区。

  从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来看,毕业生的供与求的总量一直是处于基本平衡的 状态。但具体到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以及不同地区,供求不平衡的现象却比较突 出。这种不平衡的状况概括起来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不同层次、不同隶属关系的学校看,面向全国招生和就业的教育部直属高校的毕业 生一直比较抢手;面向全国招生、主要在行业内就业的中央各部委直属的高校,由于行业的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毕业生就业的难易程度存在较大的差距,是否属于那个行业的院校大多 可从学校主管部门看出来;地方院校的毕业生,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对人才的需求 也存在较大差距。

  2从不同类别的高校来看,工科类毕业生就业形势普遍看好,但也有些专业不甚景气;师 范类毕业生近年来就业形势普遍看好;综合大学(尤其是地方院校综合大学)的基础学科的毕 业生就业相对困难;其他一些专业类别中,有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容易,有些则相对较难。

  3从学历层次来看,近年来研究生普遍比较受欢迎,本科生的就业难度总的说来也不大, 而专科生层次的毕业生就业比较困难。

  4从不同地区的毕业生供求形势来看,中心城市和沿海地区等经济发展较快、经济形势较 好的地区,对人才的需求量比较大,那里的毕业生就业相对比较容易;而经济欠发达的地区 ,对毕业生的吸纳能力就比较差。但是随着国家“十五”计划的实施以及西部大开发无疑会 给大学毕业生创造大量工作岗位。

  5从社会的不同部门、行业对毕业生需求的趋势来看,又呈现出这样一些特点:

  (1)各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随着机构改革力度的加大,普遍实行精简分流、压缩编制 和撤并机构的改革,接收毕业生的数量将有较大幅度的减少。

  (2)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结构性调整仍在进行,经济上尚未完全脱困,近年来接收毕业生的数 量也大为减少。预计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国有大中型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对人才的需求将会逐步回升。

  (3)乡镇企业作为改革开放的产物,在国民经济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人才的需求也在稳 步增长,在沿海地区体现得尤为突出。

  (4)部队接收地方院校毕业生的数量在不断增加,预计在近几年内仍会持续增长。

  (5)民营企业、私人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等非公有制单位,尤其是从事高科技产品的 生产和研制的非公有制企业,近年来成为我国经济的新的增长点,这些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 已经并将继续有大幅度的增长。 总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我国告别“短缺经济”的大趋势,毕业生就业的 竞争也将是激烈的,毕业生就业中的不平衡也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随着经济形势的逐步好 转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经过专业结构、层次结构的调整,从总体上讲,一些 专业供大于求的矛盾将会有较大的缓解。

  (二)适合的就是好的

  1大学的好坏是相对的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有一千多所,各校的办学实力、风格特点、学术水平、师资力量等不尽相 同。按学科设置特点可分为综合性大学、理工院校、农业院校、林业院校、医科大学、 财经院校、政法院校、艺术院校、外语院校、体育院校、师范院校、民族院校等。由于科学 、社会的发展需要,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相互联系显得越来越重要。近年来各院校对科 类或院系设置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一些大学相互合并,理工大学内设人文学院、农林大学 也设有经济学院等等不一而足。对于选择大学的考生来论,总希望知道各大学的总体实力如 何。学校实力,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包括的因素很多,如师资力量、学术水平(发表有影 响的论文数)、科研水平、硬件设备、社会影响等。判断一所大学的综合实力,简单而有效 的方法是,看该校是否有研究生院,目前只有54所大学有研究生院;其次,看博士生人数和 硕士生人数,当然博士生人数越多则综合实力越强。

  一般来说,“名牌大学”的社会知名度高,学术水平高,学术气氛浓,生源较优秀,培养出 来的学生总体水平高,能力强,发展潜力大。但体现各校的学术水平、科研实力的人,是该 校教授或研究生,而不是本科生。本科阶段的教育,主要是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各大 学相同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相同。一般来说最优秀的大学教授,其水平不是体现在本科教育 上,其主要精力亦不会放在本科教育上。有理由认为,重点大学的本科教育并无太大的优势 。近期北京市教委对北京地区高校本科教育工作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抽查了21所重点大学 和27所普通高校的本科教育,通过专家的评议考核,结论是“重点大学本科教育无优势”。

  要考虑的是,一流的大学里,同样会有二流的专业,而有些大学可能“名气”不大,但某 个学科可能是国内顶尖的。

  2考虑学校招生计划

  高等学校的招生计划是考生选报志愿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高等学校的招生计划按科类 分为文史类、外语类、理工农医类、体育、艺术等五类。报考外语院校或系(科)、专业的 考生,可兼报文史类的其他院校或系(科)、专业;报考体育院校或系(科)、专业的考生 ,可兼报理工农医类的院校或系(科)、专业;报考艺术院校或系(科)、专业的考生,根 据参加文化课考试类别,可兼报文史类或理工农医类的院校、系(科)、专业。但是,报考 文史类的考生不能兼报外语、艺术类,报考理工农医类的考生不能兼报体育类,报考外语类 的考生也不能兼报艺术类。按录取批次分为提前录取计划、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计划, 按类别分为国家任务计划、委托培养计划、自费生计划。这三种计划的关系如下图:

  国家招生计划本科提前录取计划第一批录取计划国家任务统招定向保送 第二批录取计划 国家任务 统招定向

  专科 第三批录取计划 国家任务 统招定向 高等职业教育 每一个高等学校可以有文、理、外中的一种计划,也可以三种都有;可能有一批录取计划, 也可以有两批录取计划。

  1999年起,我国大力推行一种新的教育形式——高等职业教育(简称高职)。其学历层次属大 专,主要是为生产、工作第一线培养技术型人才并采取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招生计划人数多意味着录取人数多,则考生被录取的可能性较大;反之则录取的可能性减小 。不过从另一方面看,招生计划直接影响到报考人数,一般来说,招生计划人数多则第一志 愿报考人数会多,招生计划少则报考人数少。当然还要看招生院校和专业是热门还是冷门, 如果是热门,尽管招生计划少,第一志愿报考人数也会较多。冷门院校和专业尽管招生计划 较多,但第一志愿报考者也不会太多。

  3考生填报志愿应考虑到某些院校的具体情况

  有些高校特别是名牌大学,学生毕业后的深造条件和环境很好,这些高校培养层次高,他们 不仅招收和培养能获学士学位的本科生,还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学 者,这些高校的本科生毕业时,可直接逐层次报考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这些 名牌高校不仅在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还经常派遣留学生到国外攻读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学 位,学习研究国际的科学理论和技术,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服务。有志气、有抱负、有强 烈事业心和求知欲的考生,应积极选报这些国内外闻名的、具有得天独厚的继续深造条件的 名牌大学,为攀登学术高峰而奋斗。

  近年来,已经出现了这样的一个趋向,考生在重视专业的同时,更重视学校的牌子,全国重 点大学“211工程”院校成为高分段考生报考的热点。

  4算算上学成本,想想家庭经济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学生上大学的费用都是由国家包下来,学生自己 上学不交一分钱,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生活条件较差还会享受到人民助学金。80年 代初高校开始招收委托培养学生,其费用由委托单位承担。80年代后期,又出现自费生,其 费用由个人承担。到1986年,开始对人民助学金制度改革,自1987年起全面推广奖学金制度和贷学金制度,以取代人民助学金制度。1989年开始试行国家任务计划招生的学生,培养费由国家提供,学生上学一般应交学杂费,学生毕业分配时“双向选择”的中期改革方案。当时的收费标准为每年100元~300元。1994年是收费制度改革的一个新的起点。有关部门指出: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精神,从招生开始,通过收费制度,改变学生上大学由国家包下来,毕业时国家包安排职业的做法。还指出:高等教育不是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可以向学生收取部分培养费用,但要建立科学的收费制度,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收费标准可因地因校因专业而异,既要考虑到实际培养费用,又要考虑到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由学校提出意见后报学校主管部门实事求是地确定。逐步过渡到按教育成本收费。1998年学费大多在2500元至4000元左右,有些师范院校学费每年收1000多元。2000年高校学费都不同程度地上调,一般专业的年学费基本都超过4000元,2003年高校一般专业的学费在35 00元~6000元,艺术类专业大多在万元以上,估计几年内不会有太大变化。根据2000年有关机构对北大、清华、人大、北航等几所大学的高校学生进行的消费情况问卷调查显示,平均每增加一个高校学生,将增加7300元左右的消费(含学费、生活费等),消费来源80%靠家庭。

  考生在选报志愿时要了解高校的收费情况,根据自己家庭经济情况选报切实可行的志愿。过 去有些考生不了解这一情况,盲目选报被录取后,感到自己家庭承担不起这笔费用,只好放 弃入学资格。从报考院校的计划性质分,考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可选报国家任务,包括收 费较高的学校、专业,家庭经济条件不好或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可选报师范、农林、军事院 校等收费较低或免费的学校。从地区分,家庭条件好的可选报生活费用较高的大城市、沿海 、经济特区内的院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可选报生活费用较低的内地和偏僻地区的院校或就近 选报。 所以说,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也不可马虎了事,既要考虑到个人的爱好、志趣,和事业上的 造就与发展,又要权衡录取有几许胜算,还得掂量自己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等等多层面的综 合考虑。

  (三)专业有冷热,无好坏

  填报专业是很关键的一步,要根据对自己的能力、成绩的估计,综合考虑个人、家庭、社会 等诸多因素,来填好志愿表。选择专业之前,有必要通过各个途径认真了解一下专业情况。

  了解专业情况有各种途径:①查阅最近版本的全国高校专业目录。一般各图书馆都有收藏。 书中会介绍各学校的详细专业目录,各专业的方向、培养目标,及其开设的主要课程,毕业 后的分配去向,报考学生的要求条件等。②直接或间接接触有这方面知识的人,如专家、学 者、从事某专业学习研究的学生、家长、教师等。③查阅高校编发的招生简章。简章中一般 都有较为详细的专业介绍,包括毕业分配方向等。④利用信函邮寄,阅读报刊杂志,各种私 人关系等多渠道。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到专业的发展方向问题。

  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为了适应科学、社会、经济等的发展形势的需要,也为了与国际教育 体制接轨,教育部相继进行了本科专业设置的调整,主要内容为拓宽专业口径,规范专业名 称。专业口径的拓宽,有利于提高大学毕业生对专业认识的全面性,有利于其自身的发展和 不同专业人士之间的相互合作与交流。

  专业口径的拓宽,并不意味着专业界限的不存在。近期社会上有一种观念认为学什么专业无 所谓,而这种观念经过媒体的传播似乎“深入人心”。

  一般来说,以社会、经济为研究对象的一些专业,其理论体系不如理工业专业的理论体系结 构严谨。理工医农类专业的毕业生加入到社会、经济管理等工作领域当中,有利于改善该

  领域的从业人员的人才结构,有利于促进工作,绝大多数专业都有其严谨的理论体系和明确 的培养目标,专业界限是存在的。专业和“行业” 是有区别的,同一行业里必须有不同专业的人才结构和知识结构才能完成好工作任务,实现 工作目标。

  专业拓宽并不代表专业替换,也不是稍加培训就可以从事绝然不同的专业工作,如医生不 能稍加培训就能去从事电子工程工作。所以说,并非学什么专业无所谓,而是学什么专业很 重要,绝大多数专业人士终其一生在其专业领域工作。既然专业会长久地伴随一个人的职业 生涯,而且谁都希望自己在工作中有所建树,谁都希望自己的工作有趣而不是枯燥乏味,一 个人只有对工作有兴趣时才会激发其潜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所以,选择专业时一定要 结合自身的兴趣特点和专业性质,还要考虑自己是否具备该专业的学习潜力。

  谈到专业问题,考生们总是非常关注时下哪些专业是“热门”、哪些专业是“冷门”。这里 特别要向考生说明的是,人们常说的冷门和热门在很大程度上与国家招生计划是不一致的。按照常理,国家招生数量最大的专业就是社会需求量最大的专业,招生数最小的专业就是社会需求量最小的专业。可是,在考生填报志愿时却出现了相反的情况。有些招生量最小的专业往往报考者甚多,甚至出现十里挑一,百里挑一的竞争局面。如中国人民大学的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专业,招生量很少,但报考人数非常之多。考生竞争最激烈的专业就是常说的热门。有些招生量很大的专业却生源不足。比如前几年的师范院校,以及农林水地矿油六类院校,在考生第一志愿中往往录取不到多少学生,这也就是常说的冷门。其实院校和专业的“冷”与“热”是相对的,它们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分界线,而且在一定时期以后,它们可能互相转换。例如,财会和国际金融这两个专业。70年代末、80代年初我国改革开放之初,亟需懂国际金融和外贸相关专业的人才,因此这些专业人才一度供不应求,于是许多学校纷纷开设国际金融专业。但后来这些专业的学生又供大于求,成为难就业的一族。今年财会和国际金融专业又热了起来,这跟我国加入WTO很有关系,2000年计算机、电子、英语专业的学生仍然好分配,两年之后英语专业在就业中呈现出疲软的迹象,现在许多大的外企公司已不把英语作为选择标准,那些既懂一门技术如电子、化学、生物,又能流利地说英语的毕业生才是他们眼中的人才。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它也会像英语一样成为其他专业所必备的一门工具。所以,每一位考生在选报志愿时,至少要弄清楚以往的热门和冷门,心里大致有数,同时也可预测一下本年度的热门和冷门。按照一般情况,新兴学科,刚设置的新专业往往较为拥挤。根据国家有关部门预测,我国今后几年急需的人才主要是以下八大类:以电子技术、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海洋利用、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人才;信息技术人才;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农业科技人才;环境保护技术人才;生物工程研究与开发人才;国际经贸人才;律师人才。“入世”后,外贸、法律、外语专业需求将增长,信息类专业毕业生需求会更旺。

  如果按人们通常理解的报考人数相对较少,竞争相对平稳,录取把握较大的专业称为“冷 门”而把报考的考生较多、竞争十分激烈,录取把握不是太大的专业叫“热门”的话,从 目前我国实际情况看,相对“冷”的专业主要是农业、林业、矿业、石油、地质、钢铁、煤 炭等,以及地处边远的部分高校;相对“热”的有理工类的计算机、生物工程、建筑工程、 无线电、自动控制、邮电、通讯等专业和文史外语类的财会、国际贸易、金融、法律、外语 、经营、旅游、商务等专业,报考人数较多。

  若从地域上讲,地处大中城市的高等院校及专业则可归纳为“热门”。如果考生的平时成绩 不怎么样,高考时最大的愿望是能够进入大学,那么不妨选择“冷门”专业;而平时成绩相 对较好,考取根本不成问题的学生,则可以适当填报自己感兴趣的热门专业。

  对于“冷门”与“热门”,在各自范围内又有“冷热”之分。譬如在所谓的“冷门”中,师 范院校近几年比较热,个别地方甚至超过人们通常认为的“热门”专业,这与相当一部分考 生出于对经济能力的考虑不无关系,由于师范院校学费相对较低,纷纷报考师范院校,形 成了“冷中热”的现象。又譬如同是“热门”专业的电子,在不同高校里所显示的程度又不 一样,有的高校电子专业可谓“热”得烫手,有的高校电子专业并不太受人青睐,呈现“热 中冷”的局面。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同样不能忽视这点。如果你既想考上大学,同时又想挤 热门,那么你不妨填报“热门”专业中的“冷院校”;如果是一心只想上大学,其他均不在 考虑之列,那么可以报“冷中冷”专业;如果你打定主意非“热门”专业不读,而且成绩很 好,那么就毫不犹豫地报考“热门”中的名牌大学,显示自己的才华。至于考生要具体判断 出专业的“冷热”度,可根据院校与专业的报考人数、录取比例、录取分数进行判断。若报 考人数高,录取比例低,那么该院校、专业就“热”;若报考人数低,录取比例高,那么该 院校、专业就“冷”。考生再根据“冷热”度,进一步决定自己的高考志愿。

  从就业角度来看,冷门专业与热门专业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市场上人才供求关系决定的 ,当供过于求时,形成了所谓的冷门专业,当供不应求时,形成了热门专业。不过有几点需 要搞清楚:

  一是专业与职业不同。以前人们经常提到专业要对口,其实现在再回过头来看,十年、二十 年前毕业的大学生,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与他以前所学的专业一致的大概只有20%。专业与职 业有很大差别,不是因为学的不是热门专业就意味着你就失去了在热门行业发展的机会,因 为热门行业同样有不同类型的工作,需要不同专业的人才。

  二是知识与能力是有差别的。在学校里所学到的一些知识,与自己的能力是两回事,与能否 在未来的工作中灵活运用这些知识也是不同的概念。现在很多学校都开设了第二学位和辅修 专业,这样也能把冷门专业的学生变成热门专业的学生。即使没有二学位,通过学校里的学 习,培养自己的能力,也能从事热门行业的工作。而这能力不仅仅是指专业知识,其实也包 括智商、情商、沟通能力、领导能力与人交往能力等。

  三是现在的收入与将来的发展是不同的。现在人们所说的冷门热门可能还从收入方面考虑, 而一个人现在的收入与将来的发展是不一样的,这就是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差别。如 果一个人真正热爱一份工作,即使它看上去好像是冷门的职业,也可能会有很好的发展。

  所以说,冷门专业与热门专业并不是绝对的,只要有正确的态度,具备一定的能力,良好的 心理素质,冷门与热门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正如人们所说的:英雄不论出身。

  从调查显示,2000年高考志愿中“热门专业”与1998年相比多少有些微调,而“冷门专业 ”还是农、林、水、地、矿等几行。2000年考生最希望报考的专业(前22位)依次是:计算机应用/软件、医科/中药、法律、外语、电气工程、经济、贸易、生物、财经、师范、新闻、 中文、金融、行政管理、税务、信息工程、通讯、邮电、艺术、表演、建筑、土木。

  这里我们提醒考生,报考冷门并非是坏事,报考“热门”并非都是好事。报考时的“冷”与 “热”,是与人们当时的毕业分配相联系的。分配去向好的专业自然成为考生追逐的热点, 然而相当部分“热门”专业的分配并不一定是恒定的;报考时是“热门”,分配时不一定是 “热门”,因为国家对这些专业性的需求可能逐渐饱和了,甚至过剩了,反倒成了“冷门” 。例如,近几年来,由于各地财会、经贸类专业毕业生数量增长普遍较快,各用人单位对这 类人才的需求日趋饱合。相反有的专业报考时并不是很热,可到分配时却被录用单位抢着要 。所以有志向的考生不要被“热门”“冷门”之类的字眼束缚而放弃自己的爱好和兴趣。

  21世纪人才市场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不一味地追热门,选上线专业 ,上一所相对优秀的综合性大学,全方位地提高自己,才能利于长远发展。

  (四)不要画地为牢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这是有道理的。一个人从小到大不离开他的父母,不离开生养他 的环境,他的阅历就会受到局限,传统的东西(文化、观念等)就在他脑子里根深蒂固,接受 新的东西就不太容易。如果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有过独立生活的经历和体会无疑会使他成熟 。

  新近崛起的国家,如美国、以色列、新加坡等,无一不享受到移民文化带来的勃勃生机;且 不说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大迁徙为中国文化、经济带来的影响,上海人的精明能干和深圳人的高效务实,就足以说明移民文化的优势。

  我国有一千多所高等学校,各校的办学实力、学术水平、师资力量等不尽相同,有些地区 ,如京沪两地云集了一批名牌大学,但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名牌大学遍布于全国绝大多数省市。从国家重点大学或进入“211工程”的学校分布来看,也几乎遍及全国各省市。也就是说,各地都有全国的或省市的重点。有些学校虽然不是一流大学,但某个学科或专业可能是国内顶尖。“求学”求的是学,只要学校适合、专业适合深造和发展就行,关于地域应是次要的,尽管走出省、市地域去上学。即使从毕业后就业角度考虑这几年各地都在出奇招招揽人才,只要有真才实学,从何处的大学毕业并不重要,都一样可以找到满意的职业。对于京沪两地的考生,更不用顾虑,在接到外地学校录取通知书的同时,就可得到毕业后回京沪就业的“绿卡”。更何况到外地上学,离开父母独立生活,能见多识广,能提升一个人的素质。

  总之,去异地求学,会有许多好处。现在的交通、通讯很发达,和家里联系或回家是很方便 的,不用过多担心。对于家庭经济不太宽裕的考生,最好不要离家太远,免得花太多的钱在 交通上,当然,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生活费用相对高一些,也不一定非到那些地区去求学。

  (五)防止相互“拚杀”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打仗如此,高考填志愿也如此。如何自我认知做到“知己”在上一节中已经有较详细的说明,这里着重讨论“知彼”,估计别人。由于填志愿犹如赛车一样,只顾自己的成绩和意愿还不行,还需考虑别人的分数和想法,以免造成“塞车”现象,即太多的人填同一所学校的话,即使你的考分上了该校录取分数线,也有可能落选。例如,某校在某地招生50人,而填了该校志愿且上线的考生就180人,则有130人落选是无疑的。

  正确估计别人,可以考虑以下因素:

  1某校在该地区去年的录取分数偏高的话,今年就会有所回落,因为别人担心自己分数不 够而不敢填该校。实际上,大多数学校历年的录取分数呈锯形,所以,某校在当地的招生形 势会与该校前两年在当地的招生形势相似,而不是与上一年的形势相似。

  2社会上认为“热门”的专业和学校,其报考人数会较多,在报考这种热门的学校和专业 时应正确估量自己的实力,而以保守一点为好。

  3大城市的学校其录取分数线会高于偏远地区学校的录取分数线。

  4招生人数特少的学校和专业,报考的人数会少,一般在某省或某地区招3人以下的学校和专业,不太会有人报考,估算得好的话,可能会出奇制胜。

  5某校在当地的招生人数特多的话,报考的人也会更多,大家都以为这样安全,此时应谨 慎。不妨和别的同学交流一下,以便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

  通过以上的讨论,你已经可以定出自己胜算较大的学校作为填报志愿的靶心,又不致于同别 的高分考生相互“搏杀”。

  (六)志愿不当会落榜

  我们从一开始就一再强调高考报考志愿的重要性,目的是给考生以指导,避免由于报考失误而导致问题的出现。在每年的考生中,总有一部分人尽管总分过了国家最低控制分数线,却最终没有被学校录取,或者成绩比较高,却被一般的学校录取了。这两种情况分别称为“上线落榜”和“高分低就”。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原因就在于考生对自己和所报考学校认识不够,报考志愿失误。有的人也许会问,分数达到了分数线怎么还不能被录取呢?其实考生能否录取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高考落榜的原因既有考生自身方面的,也有外部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评论】【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MP3 手机 相机
 
服饰 首饰 护肤

旅游 电脑 礼品

精品折扣一拍网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圆明园工程风波
2005年上海国际车展
定远号舰重返威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珠峰科考登顶复测
2005环球小姐赛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 分类信息 出口商机,一网打尽!! 点击这里,赚大钱! 让湿疣、疱疹不再复发
·做一个县,赚一百万! ·开千百度特色花店! ·高血压人要“解放” ·与狼搏斗的医学泰斗
·投1.8万办厂利润惊人 ·浪漫小店,月赚8万! ·让湿疣疱疹不再复发! ·银屑病 白斑病新突破
·老年人用品店隆重招商 ·投资1000元:利润惊人! ·“基因透析法”治肝病 ·解救湿疣、疱疹患者
·开唐林香烧鸡烤鸭店 ·开麦当劳式美式快餐店 ·专家谈银屑病、白斑病 ·专家专治,外阴白斑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227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