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回答地理的主观题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05/26 20:55 新浪教育 | ||||||||
网友:对于地理的主观题,回答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如何答才能做得全面? 夏芳:因为很多同学在做主观题的时候,有一定思路,但是回答不全,拿不到满分。这个原因主要是知识结构不完整。主观题通过做高考真题,还有我们现在练习过的模拟题,我们发现实际上是有规律可循。我们看到一定的答题套路,比如说资源问题这是一个热点问题,比如水资源问题、能源问题也是容易出题的内容。遇到了这一类的问题,你应该发现它
第二个方面要论述人为原因。资源问题的产生和人口增多有密切关系。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就少,所以我们在人文原因的时候首先想到人均资源是因为人口众多。还有人类不合理的利用方式导致的,针对刚才我们说的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人文原因又是什么呢?就应该是人口多、工农业发达耗水量大,还有污染、浪费。答题要有大思路,要有框架,要一语中的。 接下来往往就会再追问有了这种问题之后我们应该怎么办?还以上面的例子来说,解决的途径应该是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特别是对不可再生资源。对可再生资源来说,因为你过度的开采,超过了它的再生速度,同样也会发现发生短缺的问题。因此把节约放在首位,对于可再生资源来说也是很重要的。所以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可以围绕着节约,可以说采取哪些措施。比如说发展节水农业,发展节水型工业,还可以想到,利用合理的调解水价的方式达到节约水资源的目的。从开源来说,水资源短缺本身也是因为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和时间分布不均,我们就根据分布不均对应的去答。比如说可以新修水利水库除水解决水资源的季节分配不均。同时还可以采取跨流域调水,既解决分布不均,还可以解决时间的不均匀。 另外还要想到,刚才你说到水资源的污染,在采取措施的时候也应该有对应的错误。比如说达标排放,循环使用中水等等。不知道这样的回答网友们满意不满意。 网友:老师能给预测一下今年考试当中比较容易谈的重点问题尤其是跨学科出题的重点问题还有哪些吗? 夏芳:这个问题也是很多考生想问的问题,也是不太好回答的问题。为什么?因为考生出题是随机的,但是我们也可以研究考试的导向。怎么去做呢?我提几条建议,我想你提的可能是三门跨学科综合的问题。 网友:如果考到《郑和下西洋60周年》应该如何考虑? 夏芳:这个出题的角度看上去是历史的,它可以融入地理的什么内容呢?下西洋肯定有航海路线会涉及到什么季节出发是最适宜的。我们回归到我们所学过的地理知识,他要到达南亚一带,他要坐船经过北印度洋,北印度洋是季风洋流,季风洋流的分布是冬反夏顺。郑和从什么时候出来到达南亚是顺水顺风呢?明显是冬季。因为冬季在北印度洋是反时风刘翔流向的。郑和下西洋正好从东往西沿着海岸坐船,所以在冬季出发比较合适。 这道题当中比较容易融入的是自然地理,比如沿途自然景观的变化、成因。出题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有文字材料的,可以有图像的,题目载体恐怕是多样的。但是现在出题的主体方向是给一个新的情景。从载体来说在后面的二卷主要是文字资料和图像资料呈现。因此同学们在答这类题的时候最关键的是迅速从文字资料和图像资料当中提取有效信息。而现在这几年的文综跨学科的题目命题越来越成熟了。拼盘式的痕迹越来越少。所以同学们可以把2004年的全国考试中心命题的4套全国卷都拿出来,看它的最后两道题或者一道题,这些题基本上是跨学科的。同时我想嘱咐考生们,特别是北京考生们,我们做模拟题的时候36题是地理题,37题是历史题,38题是政治题,我们可以看一下高考真题,地理和政治都曾经出过两道题目。而且在跨学科综合题目当中,有的是同时跨三科的内容,有的时候是跨两科的内容,因此不要形成思维定式。 跨学科的题往往放在最后。通过研究高考真题可以发现,出题是围绕着一个中心,在很大程度上现在的历史就是过去的政治,现在的政治就是未来的历史,任何史实事件都有其发生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变化。地理学科往往成为其承载的平台,它可以以各类图像呈现出来。因此在命题的时候围绕着一个中心,一个主题,三门学科尽量拿到既不为服从主题牺牲学科主干知识,也不为服从学科主干知识肢解了主体。根据我们对高考题的研究来看,要想获得比较高的跨学科的得分率,我还是建议看看2004年的几套高考题,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它都是围绕最主干的东西出题。比如说2004年的全国一卷,39题是粮食和耕地问题,涉及政治和地理学科,40题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土地政策,以及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改革的主要措施以及提高农民收入的问题,涉及政治和历史。很明显这仍然是今年比较关注的热点。比如说“三农”问题,比如说农民的收入问题,比如说耕地问题、粮食问题,这都是热点。全国二卷第39题是关于东北工业基地的问题,涉及到三科,60分。全国三卷39题是关于能源问题涉及三科,全国四卷40题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土地退化、荒漠化涉及地理和政治。41题西南地区的建设涉及地理和历史。北京卷40题铁路交通、41题农业问题。从中你可以发现跨学科综合命题的思路也非常清晰,基本上都围绕着一个中心问题层层设问,这个中心问题往往是社会热点问题,但是不偏不怪,你可以运用各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都能找到思路,但是你要靠死记硬背是不好拿分。因此我们要把重点放在理解、运用上,就是要建立一套知识体系以不变应万变。 这里我想以全国三卷的39题给考生一些启示,如果有机会你自己找到这个题亲自做一做,涉及到三科,我仅以题目当中的地理试题给我们的启示谈谈。第五小问问的是这个图中指的是四川和广西两个省市,西电东送的电力输出省份,这两个省都是西电东送的电力输出省份。让你分析2003年造成这两个省缺电的自然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妙。你想回答对,就得想这两个省的用电构成水能发电比重大,2003年为什么这两个省缺电。顺着这个思路是水能发电,水能发电有两个条件,一个是水量大,一个是有落差。水量是涉及到它的补给水源,南方地区的最主要补给水源是大气降水,我们国家气温变化这样导致降水不稳定,03年我国南方地方降水偏少,这是一个难点,为什么?因为它想考察我们对身边地理事物的观察和体验程度,这恰恰是当年的地理事实。更有值得思考的是什么呢?同样还是这份卷子,前面的选择题的第6小题,问到“泉城济南多年干枯的重新泉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人会联想03年夏季风很强,导致南方降水比较少,北方降水比较多这恰恰是我们课本当中提到的最基本的事实,也有夏季风的原因,夏季风有时强有时弱,夏季风强南方降水少,北方降水多。恰恰有的同学把前面的正确选项,做到这个题的时候又改回来了。他在想怎么回事儿?2003年这一年,这道题答的是水量少,前面题答的是降水多,这不是矛盾吗?这道题就是考学生对基本原理、基本知识的应用怎么样,同时还考察考生对身边地理事物的观察程度。 另外如果对于图很敏感的同学,可以从这套试题当中的两幅图得到启发。一幅是有经纬网的中国图,还有一幅是比一个有经纬网局部地区图,这个局部地区是西南地区,困难的是比例尺比较大,范围比较小就很难认定这是哪儿。建议大家发下卷子来一定要全卷浏览一下,特别是浏览图像,为什么?因为它可能会给你在区域认定方面的帮助,借助它给你的考题、图像来认定无图考图的区域或者是大比例尺的图。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