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之间拼得你死我活,学校则高高在上,愿者上钩。你第一志愿北大没有录取,再到别的学校人家就会问:为什么把我们排在北大之后?结果可能就因此失去机会。
在北京读书的侄子今年考大学。五月份是最受煎熬的时刻。主要操心的还不是下个月的考试,而是眼前如何填报志愿。根据一系列预考成绩,他上北大有希望没把握,上复旦比较稳但又不想放弃北大的机会。问题是,这两个是同级别的大学。第一志愿的北大万一落
选,上复旦的机会肯定也错过了。
我们这代人经历过的艰难选择,下一代竟还要经历一遍。
他没有办法,为了报北大,做好落榜后复读一年的准备。
也许有人说:为什么心这么高、一定要上北大?但我们似乎应该问另一个问题:孩子心高有错吗?应该为心高受惩罚吗?
美国同样到了上大学的季节。人家的程序先我们一步,现在已经到了发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孩子们同样忧心如焚。不过,人家操心的是不同的事情。打开报纸,看到附近小镇上的一个高中生,今年申请了9个学校,包括几个觉得自己没有实力上的。结果,现在已经收到八个录取通知书,并且在第九所学校也获得了候选的位置。
去哪里好呢?几个优先想去的学校都各有特点,没有一个明显高出一头的。他后悔了:早知道运气这么好,当初就应再申请几个更好的学校。碰上一个,现在的选择就简单多了。
当他举棋不定时,该轮到学校紧张了。录取的学生如果不来,不仅丢掉了人才和学费收入,甚至本校的排名都受影响。于是,学生可以和几个学校讨价还价:能减免学费吗?有奖学金吗?
笔者一个朋友的孩子,去年在这个时候,被本州的州立大学挖走。人家的条件是:学费全免,而且给一笔生活费。不仅保证你毕业时没有债务,而且当学生期间还有零钱花。想想看,这不比到外州花钱上名校差。他就是这么被“俘虏”了。
大学录取是一场激烈的竞争,在各国都是如此。
但是,在美国,大学录取不仅是学生之间的竞争,也是学校之间的竞争。开始时学生要考SAT、写作文、包装自己的履历,争取把别人比下去。但是到头来,一个学生被几个学校同时录取后,学校之间就展开了竞争。这种学校之间的竞争,并不比学生之间的竞争激烈程度低。我们这里的高考则是不够均衡的竞争。学生之间拼得你死我活,学校则高高在上,愿者上钩。你第一志愿北大没有录取,再到别的学校人家就会问:为什么把我们排在北大之后?结果可能就因此失去机会。
学生有竞争,才会努力学习。学校有竞争,才会努力提高自己的质量。如今高考这一最大的竞争,学校却不参与。没有竞争,学校有什么动力提高自己的水平呢?所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口号猛喊了一通,大家都在“寻租”,想方设法向国家要钱。你见哪个学校突然拿出大笔奖学金资助贫困生、吸引弱势阶层的优异人才了吗?大家没有竞争,谁会有心思干这些?
如今,高考还是个相对公平的竞争游戏。笔者并不认为高考应该取消。但是,为什么不把高考和录取分成两个过程?比如初春的时候高考,学生一个月后知道自己的成绩。然后再报考想上的大学。各校分别招生,学生想报多少学校就报多少。这样,至少同级别的学校可以展开竞争,学生可以被几个大学同时录取,然后进行选择。学校招收的新生的高考成绩、以及录取的接受率(被录取的学生最后选择来就读的比率),都可以用来衡量学校的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北大要是看中一个高分的穷孩子,就得出点钱,给人家奖学金,否则复旦就把人抢走了。这样,学生经过高考这样的殊死战,在苦读了几年后,也可以享受一些自己挑别人的成功感觉。
学校对学生的态度,也会谦卑一些。学校之间有了这样真刀真枪的竞争,我们再来谈谁一流谁二流也不晚。
作者:萨福克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
电邮:evasicunxue@hotmail.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