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期课改初露显性效能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06/23 12:12 上海教育 | ||||||||
文/胡兴宏 李春玲 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曾以个别深度访谈、座谈会、问卷等方式对上海市中小学二期课改的实施情况进行了一次全市范围的调查。调查得出结论:二期课程已深入平民教育腹地,在突显教育矛盾的同时它正在并已经解决了部分矛盾,课改同时也在浇筑现代人格的基石,其自身以外的功效在于,它在历史转型的过程中推动着历史,它不仅张显了事物的生成性
以学生为载体的积极效能 思维方式的转变、学习方法的革命、现代人格的生成 在对二期课改实验学校校长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实验学校的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都开始发生革命性的转变;在二期课改非实验校的课改实验班,也可以看到学生的这种转变。 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是守成和传承。传统的“启发式”教学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并没改变学习的守成和传承的本质特征。但是,建立在一期课改基础上的二期课改的目标直指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新课程本身决定了学生只有采取与之相应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只有以主动的、探究的、在过程中生成的学习方式,学生才能掌握新的课程内容。否则他们就无法与新课程同步。 当然,这个过程对学生来说极具挑战性,因为新课程的最大特点是“给你自由”,而经过上千年驯化和各方面因素作用的“中国学生”,已经习惯于“填鸭式”被动学习。从依赖家长到依赖教师再到依赖课本、依赖权威,他们很少考虑要成为一个自主的学习者。因此,这一段从“奴隶”到“自由人”的艰难之旅,正在并已经开始迫使他们接受自己被给予的“自由”的命运——自由选择学习方法,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自由发表个人观点。 调查发现,在二期课改实验学校或二期课改实验年级或班级,学生们正在生成具有时代特征的现代人格。 现代人格(显著的性格、特征、态度或习惯的有机结合)的特点是创新、合作、个性发展和终身学习。这也是二期课改实验校学生在逐步生成的性格特点。新课程下的学生由被动走向主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学会了质疑、发问、学会了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学会了怀疑和批判,他们不再惟书、惟上、惟古,他们变得开朗、自信、大方,他们懂得自我尊重也尊重别人,这些个别特质久之就成了他们新的明显性格、特征、习惯或态度的综合,而且,这些综合特质将成为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作为人格,伴随他们并让他们受用一生。 以教师为载体的积极效能 新课程观的生成、思维方式、教学方法和生存方式的转变、教师的人格重塑 新课程观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为核心。新课程观的生成以教师对二期课改基本方案和新课程标准的了解和理解为前提。 课改实验学校的教师问卷显示,在参与答题的589人中,508人了解二期课改方案的基本内容,其中,深入了解二期课改方案的教师占总答题人数的13%;认真学过新课程标准的教师470人,其中深入研究过新课程标准的教师占总答题人数的8.5%。 为了实现新课程理念,为了适应新课程标准,大部分实验校的教师在更新课程观念的基础上开始实现思维方式的转变。和学生一样,面对新课程、教材,教师也面临着一个从“奴隶”到“自由人”的转变过程。因为对他们来说,不实现这个转变,他们就无法做到“尚能胜任”、更不必说“基本胜任”,而要做到“完全胜任”则根本不可能。 对实验校教师的问卷显示,认为自己在实施二期课改过程改变了教学方法的教师有421人,掌握了新评价方法的教师有58人,提高了从事教学工作积极性的教师有6人,而认为“除去教材不同,没有其他变化”的教师只有4.4%(26人)。这种转变与教师课程观念更新和思维方式转变的逻辑是一致的。 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学相长的关系,既体现在知识点的相互制约上,也体现在教育方法和学习方法的相互制约上。教师的教育方法要求学生有相应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也要求教师有相应的教育方法。二者的共同制约因素是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教师教学方法转变的部分原因是学生的“逼迫”。 同时,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课改培训对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也起了重要作用。数据表明,二期课改实施以来,参加过市级课改教材培训或交流活动6次以上的教师108人,占总答题者的18%;这个数字与认为培训效果“既能改变观念又能操作”的答题人数(128)非常接近;而参加市级培训1-5次教师的人数359人和认为培训效果“转变观念但操作困难”的教师数量388人很接近。实验学校教师参加和没有参加区级课改培训的教师比例是:523:58。这些数据说明,一方面,课改培训的力度、层次与培训的效果成正比;另一方面也说明,有成效的培训是教师教育方法转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课改实验校答题教师的年龄结构看,20-25岁的有101人,26-30岁的有149人,31-40岁的有199人,41-50岁的有52人,51岁以上的有88人。人格重塑的标志是从“奴隶”到“自由人”的转变。 当前,在上海乃至全国,课程改革已经成了社会变革的聚焦点,教师在这个关键阶段对自身人格的重塑等于是对上海教育史的重塑。从年龄上看,几乎他们中的所有人都亲历过应试教育,都深谙应试教育之痛。因此,他们对自身人格的重塑,无论对当世还是后世,都具有一种划时代的意义——他们象征着历史转型期的一面旗帜。 当然,对有些教师而言,他们的人格重塑是被动的,他们的“自由”是被给予的。一方面,在新课程面前,“变则存,不变则亡”的原则使得他们不得不变;另一方面,新课程又是历史走到今天、社会进入信息化以后的一种课程模式的必然,作为教师,他们无处逃逸。 不过,绝大多数教师选择了主动“求变”。认为新课程理念好的教师占课改实验校教师的97%,教师思维方式、教学方法、生存方式的转变也说明了这一点。 人格重塑的结果是,上海很大一部分中小学教师开始步入了现代教师的行列。用一位课程决策者的话说就是:“很多教师校长是通过参加课改才成了名教师名校长的。有些高级教师就是参加了一期课改才被评为高级教师的。” 以学校管理者为载体的积极效能 管理的思维方式由被动走向主动、由一维走向多维、由平面走向立体 建立在一期课改基础之上的二期课改把学校原先“按既定方针办”的制度化管理者推到了一个创造学校发展和教育改革奇迹的巨大舞台上。这个舞台是以往从未出现过的。从座谈和访谈中我们了解到,课改刚开始时,对校长而言,这个舞台太大太空。现在,他们正逐步从茫然的被动适应走向明确的主动挑战,他们的思想的空间已经超越了他们既有的现实舞台,他们的认识水平在领导学校师生实践课改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提高,认识深度也在不断进步。 培训对校长认识水平的提高固然重要,跨国校际交流、跨市校际交流、市内校际交流也很重要,但对他们帮助最大的是课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在二期课改的实践中诞生的。问题迫使他们学习、迫使他们思考,迫使他们扩大视域、开拓思路。正是各种形式的思考和学习使他们的认识水平不断攀生,使他们成为个性化的有自身特点的“名校长”、专家、教育研究家、课程开发者。 调查中,对二期课改实验校的校长的访谈生动地说明了他们在管理模式上的思路的转变。问卷数据统计同样显示了校长管理方式的变革。最明显的是他们对教师备课、授课和评价等方面所持的态度。问卷中,回答“对教师备课、授课和评价”有明确要求的占39%(32人),而在此问题上对教师只有“原则要求”的却占了答题校长总数的57%(47人),这不能不说是对以往校长硬性管理模式的一种历史性突破,不能不说是学校管理模式的质的飞跃。这也从另外一方面印证了前述那位校长的话,现在,校长们正在学习摆脱工业时代整齐划一的机械管理模式、尤其是中国长期存在的与计划经济配套的预定的和给定的管理模式,他们的管理正在从既定走向生成,从单方面对上级领导负责走向对社会负责、对社会的进化、对历史的变迁、对人类的发展负责。 以家长为载体的积极效能 自主发展、终身学习、带动社会民主程度的提高 从家长的角度说,二期课改带给他们的最大效能是其自我意识的提升。 一方面,这种变化是由学校课改本身引发的。学校的改革措施迫使家长不得不关注并认真思考这项关系到孩子未来命运的改革。这个过程迫使他们不得不在考虑学校的同时考虑社会,考虑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考虑自己的孩子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虽然不同家长在这方面的认识不尽相同,但是,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形式和深度的思考却是普遍的。 另一方面,孩子新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如自主、怀疑、反权威、反一言堂等将会造成传统模式家庭中的亲子关系矛盾。要想解决这一矛盾,家长必须改变传统的亲子关系,代之以民主、自由、平等的家庭关系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只能以反思的方式学习对孩子的认识和理解,重新认识亲子关系,解决亲子矛盾。这是一个过程,家长的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的转变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完成的。 可以说,体现在家长身上的二期课改的积极效能是孩子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的转变导致的一场深刻的家庭革命。更确切地说,二期课改必将或已经开始导致由对孩子的教育引发的家长的自我教育、家长的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的转变,它使家长走上自主发展、终身学习的道路,最终带来整个社会民主程度的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