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苓先生与“公”、“能”校训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08/01 16:05 南开大学网站 | |||||||||
立报国之志,长兴国之才 李营 不知不觉地,在南开园中已经度过了五个年头,总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在胸中涌动,让我觉得南开有种别样的气度与众不同。身在其中却不得其意,甚以为憾,前日偶读校训——
张伯苓(1876-1951),名寿春,创办南开系列学校,担任校长四十余年,1919年至1948年出任南开大学第一任校长。 在1891年,张伯苓考入北洋水师学堂。1894年,他被派往北洋水师舰队实习,随舰队参加了中日甲午海战这一历史性战役。全军覆没的结果使张伯苓目睹清政府腐败无能和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欺凌,激长了他一生的爱国热忱,他立志兴办新式教育,决心用爱国精神和科学知识教育青年,以抵御外侮,振兴中华。从南开的建校缘起不难看出,南开精神滥觞于爱国主义。 张伯苓先生联合严范孙等社会名流捐输财力,1903年赴日考察后,次年创立南开中学;1918年赴美考察后,次年创立南开大学;并相继于1927年和1932年创办了南开经济研究所和应用化学研究所,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南开教育体系。在南开创办三十周年校庆纪念会上,张伯苓先生正式宣布“公”和“能”为南开校训,南开精神即“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允公,是大公,而不是什么小公,小公只不过是本位主义而己,算不得什么公了。惟其允公才能高瞻远瞩,正己教人,发扬集体主义的爱国思想,消灭自私的本位主义。”正是这样的“允公”爱国精神让侵华时期的日本兵对南开恨之入骨,几次三番狂轰滥炸;也是这样的“允公”爱国精神让建国后的党和政府对南开无比关注,南开规模不断扩大,于1952年发展成为了设有14个系、3个专修科的文理学科综合性大学。 “允能者,是要做到最能。要建设现代化国家,要有现代化的科学才能。而南开学校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培养具有现代化才能的学主,不仅要求具备现代化的理论才能,并且要具有实际工作的能力。”“能”,包括智能、体能、技能、才能等。南开教育就是要培养和训练学生具有为社会、国家所需要的各种“能”。张伯苓鼓励学生要实干、苦干,他就是以这个“干”字为手段,达到训练学生获得各种“能”的目的。 他始终坚持爱国主义办学思想和实践,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教育思想结合中国实际,以“解决中国问题为教育目标”,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模式。张伯苓视“德育为万事之本”,认为最大的公德就是爱国,学生要成为有用之才,必须“有爱国之心兼有爱国之力。” 张伯苓先生提倡的“公”、“能”教育,至此可以一言以蔽之,即立报国之志,长兴国之才 。 “所谓的日新月异,不但每个人要接受新事物,而且还要能成为新事物的创始者;不但能赶上新时代,而且还要能走在时代的前列。”伟大的爱国教育家在七十年前就教育我们不要墨守成规,与时俱进。 从周恩来到温家宝,从曹禺到陈省身,南开的教育是成功的,作为南开人我们是正确且幸运的。一个世纪以来,南开精神纵跨南北,南开气度横贯东西,以兴国之才成报国之志,“允公允能,日新月异”让我们的学校愈加焕发出勃勃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