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记忆中感动天津的人物--张伯苓(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08/01 16:55 天津日报 | |||||||||
1946年6月,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在美国纽约度过了他的70大寿,作家老舍和戏剧家曹禺合写了一首长长的献词,说:“知道中国的,便知道有个南开……天下人谁不知,南开有个张校长!”是呀,谁不知道天津南开的校长张伯苓呢! 张伯苓对天津、对南开的巨大贡献和他的高尚品格,足以使后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赋予张伯苓崇高威望、感召力和人格魅力,并使他成为教育家楷模的原因固然很多
青年时代的张伯苓,饱尝了中国的贫困和落后,以及一些不肖之徒因愚昧、自私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的无穷祸害。所以在他办学之后,便把教育的宗旨归结为“公”、“能”两个字。他说:“惟其允公,才能高瞻远瞩,正己求人。”其次才是培育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他还说:“正人者必先正己,要教育学生,必先教育自己。”民国初年,他见到一名学生因吸烟手指被熏黄,便唤入办公室加以训斥,该生则指着办公桌上的烟袋进行反驳,张伯苓立即将烟袋折断丢入痰盂,从此不再吸烟。当年社会上的私立学校多为赚钱,南开也属私立,但是座赔钱的学校。南开能够维持正常运转,主要靠张伯苓--惶惶到国外去募集。他去美国募捐,总要带上南开饲养的金鱼,捐款一万美金以上的送金鱼一尾,他在学校账上支出十尾金鱼,补上的一定是十万以上的美金。张伯苓一生从国内外给南开募集的款项数以千万计,而且多属个人行为,他提留若干入私囊,别人不会知道,也不会过问;但他绝不肯、也不屑于这样做,而是分文不差地收入南开的账户。很多人就是出于对他办学毅力的敬佩和他本人纯洁高尚的品德而慷慨解囊的。 张伯苓从不想藉南开升官发财,他经常告诫学生:“不要爱钱,够用就行了。”他痛恨腐败,他对学生的要求是“不腐化,不落伍”。因为一旦腐化,就会被社会抛弃。他说:“经不起考验的终必跌倒”。“一旦走错道路,终生后悔无穷”。他一生不蓄私产,他常说:“我用不着攒钱”。“我不能给孩子们留钱,他们钱多了,就不想做事,岂不害了他们吗?我教给他们一些德行,就够他们一生享用不尽的了。”在南开中学服务期间,董事会给他定的薪金是每月大洋180元。后来大学部成立,董事会重新给他定薪,他说:“中学部已经给我定了薪,我不能再兼薪了。”最后还是由严范孙先生出面,给他强加了100元。可是这笔加薪他从来没有领过,一直存在学校里,作为替学生作保的赔偿金。他兼任比商电车电灯公司的董事达30年,公司每月给他一笔车马费;他把这些钱全都分给为南开工作多年的老职工,他说:“他们工资低,责任重,而又忠于职守家庭困难。我要这钱没用,应该送给他们。” 作为校长,张伯苓的开支原则是,除非为学校办公事,其余的一律挂在自己的账上。1930年他应聘为东北大学的董事,他预感到国难即将来临,因而拒绝东北大学的任何报酬。他认为去沈阳工作不是南开的公事,差旅费应当挂在自己的账上。九·一八事变后,华北亦告危急。南京国民政府为应付局面,组织了华北政务委员会,聘张伯苓为委员;两年后该会撤消,分送每位委员3000元车马费,但他不接受,并说:“无功受禄,寝食难安。没给国家、人民作任何事情,拿这3000元实不应该。”最后还是由伉乃如先生想了一个变通的办法,用这些钱抵了张伯苓欠南开财务的债。 张伯苓生活和他的为人一样,始终朴实无华,老舍和曹禺称赞他“不吸烟,也不喝酒,一辈子也不摸麻将和牌九”,始终过着布衣蔬食的生活。他深知俭可养廉,婚后曾对夫人说:“教育清苦事业,所入无多,当量入以为出,家中事悉以累汝。”所以一切家务均由夫人亲自料理,而从无仆役。张伯苓去北京办事,永远坐三等车厢,每次都住在一家一天一元钱,管吃管住的小店。张伯苓性喜安静,但不刻意追求居住的舒适与安逸,当时他的名气已经很大,可是仍然居住在西南角平民区的简陋住宅里。一次,张学良将军慕名来访,汽车在土路上跑了几趟也没找到“校长公寓”。事后张学良惊叹说:“偌大大学校长居此陋室,非为始料,令人敬佩!”但是,张伯苓十分注意个人仪表,衣着整洁,朴素大方,他在嘴边上常挂着一句玩笑式的“名言”,叫做:“勤梳头,勤洗脸,就是倒霉也不显。” 张伯苓从办学之日起,个人一无所有,但为了南开的发展,他不顾一切,甚至不怕赤字,不怕超支。在南开的身边,有历史悠久的北大,有经济充裕的清华,南开是个私立学校,两者皆无。然而,南开有一位清廉刚介的张校长,他能用很少的钱,办很多的事,经济的短缺并不能阻碍他发展南开的雄心壮志。正是由于他那“清逸的风度,敏感的观察,永恒不息的热心,与毫无污点的人格”,终使南开成为名噪寰宇的学府。 1951年张伯苓在天津病逝,留在他身上的,只有几元准备乘电车的零用钱。至死,张伯苓一贫如洗,但在后继者的心目中他却是最富有的。在对待物质利益上,他没有丧失良知;生活在功利社会中,他没有人格的残缺,他的生命是完整的。在他的身上,时间和空间相聚得是那样和谐,过去和未来结合得是如此神圣。他的贡献,永远经得住时间的淘洗。人,所能享受的,只是短暂的一生,而能留给后人的,才叫永世不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