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硕士当博士培养 研究生教育应当名实相符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08/05 10:20 南方日报 | |||||||||
作者: 杨东平(著名教育学家,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 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招、就业压力引致的考研热,直接推动了研究生扩招。由于导师数量、教学资源难以同步扩张,研究生教育出现了“一把茶壶配二十个茶杯”、英语上大课等种种弊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滑坡、文凭“含金量”的降低,引起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
身在高校,感到来自研究生的变化同样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比较功利的,非为知识、学术,主要为一张文凭;而且,他们毕业之后绝大多数的确也并不从事本学科的学术工作。一个本身缺乏学术兴趣和潜质、今后也不从事学术工作的学生,非要按学术型的目标强行培养,还要公开发表论文,效果会好吗?质量会高吗?这不论对国家还是个人,都是巨大的浪费。 造成研究生培养脱离现实的深层原因,是我国在1980年制定的《学位条例》已不符合现在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当时,研究生教育刚刚恢复,数量和规模非常之小,培养的大多是学术精英。参照苏联的学位制度,我国硕士的培养目标相当于苏联的副博士,学术要求较高。在多数西方国家,硕士研究生仅仅是一种过渡性学位,学制一到两年,以课程为主;真正高水平的学术训练是在博士生阶段。此外,研究生学位有学术型与专业型之分,前者培养的是从事基础性、理论性研究的学术人才,后者偏重于职业能力的训练,培养的是工程师、临床医生、律师等高级专业人才。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远远多于学术型,因而,美国博士阶段专业学位的数量也要超过学术型学位,如学教育的有授“EDD”(教育博士)和“PHD”(哲学博士)学位之别,选前者的学生约占90%以上。我曾向一位美国资深学者了解,美国两年制的硕士究竟是否需要做论文。回答是学生可自行选择做还是不做,如做论文可加获“荣誉学分”,它对就业没有作用,但对申请读博士学位有参考价值,可显示学生的学术能力。我又问硕士论文需要有“创新性”吗?他大为惊讶:这怎么可能呢,他还在学习,硕士论文的内容很多是对经典理论进行验证,做一些重复性的实验。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制度的问题,一是硕士阶段的目标定位过高,二是以单一的学术型学位为主。近些年虽然也建立了一些应用型的专业学位,如“教育硕士”、“工程博士”等,但数量和规模非常之小,未受到应有重视。在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硕士生培养规模巨大的情况下,应当实事求是地调整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使之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实际状态和就业需要,将多数学位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学位。同时,严格对博士生的培养和学术训练,减少招生,延长学习年限。从而使大多数为追求就业的和少数追求学问的研究生能够各得其所,适才适学,学用一致。只有这样,硕士生学制三年改两年才具有实质意义。这样的“降低”也许反而是一种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