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与生命意识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10/08 15:57 新浪教育 | |||||||||
自杀与生命意识——心理咨询专家马建青教授访谈录 刘薇 主题词:青少年自杀问题,教育危机与反思,生命教育,人文关怀
采访人:近年来,关于青少年自杀的报道屡见各种媒体。我们在策划、撰写《有多少生命可以重来》这本书时,从多个层面及渠道接触了大量的青少年自杀案例,许多事情让人难以平静,在为这些年轻生命惋惜的同时,我们也希望能从更深的层面思考相关问题。您作为资深的心理咨询专家,多年来一直研究和关注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教育问题,您如何看待青少年自杀现象?它与社会变迁是什么关系? 马教授:自杀的增多无疑是一种社会病态的表现,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和公共卫生问题。弗里德里希·包尔生这样说过:在最简单的生活条件下,自杀发生得最少;生活条件越复杂,自杀的发生率就越高;文明越发达,自杀越频繁。 汹涌发展的现代化乃是20世纪以来全世界范围内的趋向。现代化的过程既是经济发展、生活环境变化的过程,更是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变革的过程,是民族文化、国民性格变迁的过程。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它强大的力量也给人带来了压迫感。现代社会日益严重的人口膨胀,空气污染,人际关系复杂,竞争不断加剧,观念多元多变,这些都容易使人失去稳定感,陷入焦虑、不安、压抑、苦闷中,严重影响了人的健康和生命质量。人们把物质财富、技术力量、科技知识作为追求的目标,以为这些就是生活的目的和生命的意义。 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在进行现代化建设时,往往注重物的建设而轻视人的建设,过多关注物质文明的发展而忽视了精神文明的发展。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指出:物性的过分扩张就会导致人性的匮乏与生存危机。马尔库塞也指出:现代经济、政治、科学、文艺、哲学和日常生活已丧失了它们原有的丰富性,致使人成了单面人,精神危机和感觉异化日趋严重。 随着物质的丰富,精神的充足就显得特别重要。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了,然而精神生活质量并没有获得同步的发展,人的精神失衡了,生命意义缺失了。在一个工业化、科技化、都市化的现代社会里,如何保持人性特质,是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也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大课题。 面对一个追求功利、注重竞争,物欲横流、心浮气躁的时代,人们失去了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考。而生活于其中的当代青少年必然会直接或间接、有形或无形地受到影响,他们或通过影视和媒体,或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或通过亲身体验,感受着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成人社会对物质生活的过分追求,教育的功利性等等,都在侵蚀着青少年学生的灵魂,以致他们中的一些人对物质生活享受的关注更甚于生命本身,一部分青少年同样面临着精神上的无家可归。他们本缺乏健康的生命意识,加之社会追逐利欲的潜移默化影响,因此就容易对生命产生模糊、不当的观念和行为。 采访人:中国正处于纷繁的社会转型期,现代化的过程可能是漫长而曲折的,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与背景下,教育也受到大环境的深刻影响,目前的教育制度和教育观念存在诸多问题与缺陷。您认为教育的种种“问题”是否会不断导致“问题青少年”的出现? 马教授:面对现代社会的种种困境,人们往往寄希望于教育的作用,教育被赋予了神圣的职责,教育要为改变人的失衡做出应有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向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其报告中指出:面对未来的种种挑战,教育看来是使人类朝着和平、自由和社会正义迈进的一张王牌。教育是一种促进更和谐、更可靠的人类发展的一种主要手段,人类可借其减少贫困、排斥、不理解、压迫、战争等现象。 教育以育人为根本,因此教育学生成为“一个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人,就是教育最原初的意义,同时也是最本质和最高的价值与目标。然而现代教育不但没有很好地承担起这一重任,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朝相反的方向越走越远。在工业技术时代,教育本身也被工业化和技术化,把人制造成标准化的教育商品。教育本应是为人的,但“人”却在现代教育中被放逐了。 作为社会中的组成部分,目前的教育深受社会大环境影响,受强烈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驱使,也由于科学主义的过分张扬,人文精神被遮蔽了。培养人的教育演化成了狭隘的应试教育,教育也由此发生了异化,集中表现为重知识传授轻人格塑造,重科学素养轻人文素养,重规范整齐轻创新独立。学校的任务只是培养有专业技能的劳动者,而忽视了首先是培养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的功能。学校教育没有重视情意的培养,没有教育学生尊重生命,体悟生命的可贵可爱,从而由珍惜生命转向追求生命意义,提升生命质量,创造生命价值。 在这种状况下,青少年日益成为“快餐文化”的一代。当他们面对各种生活问题时,容易或自暴自弃,或离家出走,或轻生、犯罪,他们无法理解生命存在的意义,他们难以承受生活中的挫折,生命变得脆弱。然而,如果我们的学校教育能引导学生懂得生命,理解人生,提高他们的生命意识,那么青少年中的挫折感和无助感将会减少许多,自杀率也不会这么高。 综观青少年中发生的各种自杀事件,从生命意识的角度看,它是生命意识过弱的表现。面对不断增多的自杀事件,我们需要反思我们的时代,反思我们的教育以及与此相关的生命意识。 采访人:面对青少年的种种问题,还是要从具体层面来逐步解决问题,那么,教育的改革和教育功能的全面发挥就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围绕这些方面,您有什么看法? 马教授:近年来,国内教育发展速度很快,特别是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但对教育功能的研究和实践却非常不够,现实中教育功能的发挥是片面的。 现代教育通常具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方面应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另一方面应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纲领性文件《学会生存》中,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勒内·马厄指出:教育应把社会的发展和人的潜力的实现作为它的目的。教育具有开发潜能、启迪心灵、陶冶人性、塑造人格的功能,通过教育可促进人的社会化和人的发展、完善。 当今世界教育现代化的主导观念与实践课题之一是教育的“人本化”(人性化)的观念,突出强调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即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思维、理解、技能等认知侧面,而且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情、兴趣、态度、需要、信念、自我决断这些情意侧面。教育不能仅仅着眼于智力开发,还必须充分关注人的生命质量提升,人格的全面开发。 教育的核心是人,关怀的应该是人的解放、人的发展和人的生成。教育本是一项直观生命并以提高生命力价值为目的的神圣事业,教育理应关注人的生命及其价值,关注人性之完善,给予生命独特的关怀是教育的要义。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关注人的生命才是教育的本真。 然而教育的这一使命在现今的教育中却常常遭到忽视和遗忘。目前的教育在培养人的情感、塑造人的心灵、开发人的潜力、完善人的人格方面还远远没有做好。它过于强调为经济服务的一面,而忽视了为人本身服务的一面,即重视了技术教育而忽视了人性教育。教育不仅没有更多地关注人的生命及其价值提升,甚至有可能成了压抑生命和扼杀生命活力的方式。 我们的教育缺乏对人的关怀,使得学生体验不到生命中的乐趣,感受不到生命的意义,导致有些学生既不尊重他人的生命,也不珍惜自己的生命。由于青少年学生对死亡、疾病、生命的残缺毫无认识和体会,造成了许多青少年学生对自我及他人生命不尊重、不珍惜的态度相当普遍和严重,自杀事件的增多无疑与此有关。 我们面临着这样一种尴尬局面:一方面,来自各方面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一个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当代青少年经历的磨练越来越少,承受能力越来越弱。“快餐文化”和应试教育使青少年缺乏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对人生真谛的把握,而容易陷入到物质享受中。一旦压力超出自己的承受能力或需求得不到满足,就容易以消极的形式表现出来,极端的方式就是自杀或是伤人。 青少年的自杀除了缺乏正确的生命教育外,还与日常生活中不恰当,甚至错误的教育影响有关。比如大众传媒、文学作品中对自杀事件不当的报道、渲染,对青少年自杀心理行为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其次是传统观念中生命意识的误区。中国传统文化中充斥着对生命的轻视、漠然、贬低和排斥。第三,家长和学校通常对孩子回避死亡话题,缺乏生命与死亡的教育。这样的结果是,儿童青少年对生死所知甚少,或充满神秘感,或把死亡看得过于简单,不懂得生与死的真正意义,因此也往往会不珍惜。第四,西方思潮中的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也对一部分青少年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认为“人生就是烦恼”、“人生就是悲剧”。第五,近年来,西方的另一种生命价值观也在对国人尤其是青少年产生影响,即认为生命属于自己,生死是个人的选择,他人无权干涉。上述这些不当的思想观念都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生命教育来予以纠正。 采访人:在教育实践中更多地注入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注重青少年价值观和人格的培育,重视生命教育,应该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核心要素。您有些什么建议和期望? 马教授:生命教育话题的最初提出是源于不断增多的自杀和残害他人生命的事件等。由于这类事件的触目惊心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在探讨其原因和对策时,人们提出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之类的设想。尽管随着人们对生命教育内涵的不断挖掘,生命教育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预防自杀的层面,而进入了更高更深更丰富多彩的层面。但预防和减少自杀始终是生命教育最直接、最现实的原因之一。 我们认为,人文教育和生命教育无疑是现代社会的解毒剂,是改变教育弊端的良方。我们要在反思现代教育缺失的基础上,构筑理想的生命教育理念,给生命教育以必要的人文关怀与重新审视。加强生命教育,珍爱生命之存在,提升生命之价值,创造生命之魅力,是当前教育不可或缺的。现代化的社会需要现代化的生命理念。 生命教育在学校逐渐受到重视,具有重要的意义,生命教育的回归正是在理性批判基础上的一种价值关怀。它意味着教育正在审视原有的缺陷,正在加强其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功能,意味着现代社会下教育正在越来越多地寻求一种发展的平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平衡,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平衡,社会与个体的平衡,个体心身的平衡,个体理智与感情的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