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政治理论2000题 > 正文

分析题

http://www.sina.com.cn 2005/10/23 12:44  金榜考研

 三、分析题

  1怎样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里程碑?

  2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两次飞跃的进程。

  3怎样理解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品质?

  4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掌握哲学的基本问题有什么重要意义。

  5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6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批判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武器,是无产阶级政党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

  7运用所学的有关哲学原理,分析下列材料:

  材料1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这是因为万物都是以湿的东西为原料,热本身就是从湿里产生、靠湿气维持,物的种子都有潮湿的本性,而水则是潮湿本性的来原。

  ——摘自

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

  材料2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万物的本原是一。“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空气。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材料来源同材料1

  材料3

  近代英国哲学家霍布斯认为,物质世界是一个大机器,是各种机械的集合,一个活生生的人也不过是一架完全按力学规律运动的机器而已,心脏不过是发条,神经不过是游丝,关节不过是些齿轮,甚至连欲望、忿怒、爱情、恐惧等情感活动,也是纯粹机械原因引起的。

  ——摘自霍布斯的《利维坦》

  材料4

  19世纪德国人杜林认为:“包罗万象的存在是惟一的”,即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存在。

  ——摘自恩格斯《反杜林论》

  材料5

  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同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请回答:

  (1)材料1、材料2的不同哲学倾向和共同特点;

  (2)材料3、材料5的共同哲学倾向和不同点;

  (3)材料4、材料5的不同哲学倾向;

  (4)材料5同材料1、材料3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8以下是关于唯心主义的有关材料:

  材料1

  陆九渊:“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陆九渊集》)王守仁:“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

  ——摘自《传习录》

  材料2

  朱熹认为:“理在气先”。“宇宙间一理而已,天得知而为天,地得知而为地。”“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

  ——摘自《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

  材料3

  列宁:“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特征、方面、部分片面地、夸大地……发展(膨胀、扩大)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话了的绝对。”

  ——摘自《谈谈辩证法问题》,《列宁选集》第2卷

  请回答:

  (1)简析材料1的观点并说明其唯心主义的形式。

  (2)简析材料2的观点并说明其唯心主义的形式。

  (3)谈谈对材料3的理解。

  9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天”作出了各自的解释,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1

  孔子的学生子夏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孟子》一书载:“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

  材料2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故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域(意宇)中有四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材料3

  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请回答:

  (1)材料1、2、3各自所说之“天”各指什么?

  (2)材料1、2的共同哲学倾向和不同点是什么?

  (3)材料3的哲学观点是什么?

  10以下为关于哲学方面的材料

  材料1

  西方古代的“回忆说”把认识看作是人对头脑中已经潜在具有的东西的一种回忆。中国古代认为人“生而知之”,近代西方又有“天赋观念”说。

  材料2

  康德认为,在意识之外存在着一个“自在之物”,他引起人的感觉,但“自在之物”只能提供认识的材料,认识的结果是由主体所具有的先验认识形式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改造而成的。因此,人们所认识的只是“自在之物”作用与感官所形成的表象。

  材料3

  休谟认为人所知道的只能是自己的感觉,所谓通过认识而发现的客观规律性或因果必然性,不过是人在多次重复感觉以后形成的习惯性联想,至于这种因果必然性是否真实存在于客观世界中,我们是无法证明的。

  材料4

  西方古代的影像说、流射说、蜡块说与近代的白板论和感觉论都把认识的主体看作是一种生物性的自然存在,把人的反映看作是认识者消极、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即客体直接影射在人的大脑中的过程。

  材料5

  恩格斯指出,人的思想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

  材料6

  列宁指出,认识是人对自然界的反映。但是,这并不是简单的、直接的、完整的反映,而是一系列的抽象过程,即概念、规律等等的构成、形成过程。列宁还说,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

  (1)分析材料1、2、3、4、5、和6,分别指出其哲学倾向。

  (2)分析材料1、2、3和4根本缺陷是什么?

  (3)材料5的观点中包含着可以驳倒材料1、2、3的观点的最令人信服的东西是什么?

  (4)分析材料6揭示出了一个东西,它是什么?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9,120篇。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