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政治理论2000题 > 正文

分析题

http://www.sina.com.cn 2005/10/23 13:02  金榜考研

  三、分析题

  1现代科学正在研究“暗物质”和“反物质”,“暗物质”和“反物质”的发现是否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已经过时?

  2说明实践的主体、客体及特点。

  3如何理解实践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

  4试析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5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一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它对实际工作的根本要求是什么?

  6“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试析这段话的哲学思想,掌握这一哲学原理有何现实意义。

  7分析说明“求真务实”的哲学基础。

  8据说,赵国的首都邯郸的人走路的姿态很好看,动作非常优雅、轻快。燕国有一个少年听到这个传说,非常羡慕邯郸人,就走了很远的路去赵国,想学习邯郸人走路的方法。

  刚开始,他整天站在街头,仔细研究每个人走路的姿态,再慢慢模仿他们,可是都没有成功。后来,他想可能是受到过去走路习惯的影响,所以,他决定要忘掉以前走路的方法。从那时候起,他更专心研究邯郸人走路的姿势,不过,再怎么努力他还是学不会,最后他只好放弃。

  可是,因为他把以前走路的方法忘得一干二净,已经不知道该怎么走路,只好一路爬着回去。当别人看到他的样子,都忍不住笑他。

  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有关原理进行分析。

  9对世界的本质问题存在着不同的哲学观点,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1

  泰勒斯认为万物由水产生,又复归于水;万物有生有灭,而水则是永恒的。

  赫拉克利特认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材料2

  毕达哥拉斯认为:“从数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面;从面产生出体;从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形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气。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材料3

  东汉哲学家王充认为“天履于上,地偃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矣”。“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材料4

  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请回答:

  (1)材料1、2、3的观点相同吗?试加以评述。

  (2)材料4说明了什么原理,坚持这一原理有何意义?

  10运用有关哲学原理,分析下述材料:

  材料1

  17和18世纪的一些唯物主义者,受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或物体的某些特征。伽桑狄说:“物质是按一定次序结合的不可分不可灭的原子的总和”。爱尔维修说:“物质并不是一件东西,自然界中只有一些我们称之为形体的个体,物质这个名词只能了解为那些为一切形体所固有的特性的集合。”他认为,广延性、密度、不可入性等是一切形体所具有的特性。

  ——摘自《十八世纪法国哲学》

  材料2

  19世纪末20世纪初,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否定了原子是物质的始原、原子不可分、元素不可变等传统思想。一些自然科学家由于不懂辩证法,认为“原子非物质化了,物质消失了”。马赫主义者抓住这一点以论证唯心主义,宣称“物质消失了”,就是“物质本身不存在了”,只存在感性知觉,物质是“荒谬的虚构”和“假设”。

  ——摘自《列宁选集》第2卷

  材料3

  列宁指出:“‘物质已在消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迄今我们认识物质所达到的那个界限正在消失,我们的知识正在深化;那些以前以为是绝对的、不变的、原本的物质特性(不可入性、惯性、质量等等)正在消失,现在它们显现出是相对的,仅为物质的某些状态所特有的。因为物质的惟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

  ——摘自《列宁选集》第2卷

  请回答:

  (1)材料1所表明的哲学观点及其局限性。

  (2)材料2中所体现的自然科学发现同哲学的关系。

  (3)结合材料3中列宁阐述的思想,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学说。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2篇。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