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政治理论2000题 > 正文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http://www.sina.com.cn 2005/10/23 13:02  金榜考研

  一、本章新增知识点权威解析

  (一)实践的主体、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1实践主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实践主体的能力结构包括:

  (1)人本身的自然力,是实践主体能力结构中的物质基础;

  (2)主体实际掌握、运用的知识和经验,是实践主体能力结构中的智力因素;

  (3)主体的情感和意志,是实践主体能力结构中的精神动力因素。主体能力结构中的这些要素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社会性和实践性是其本质属性。

  从社会构成看,实践主体可以划分为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社会主体和人类主体四种形式,这几种不同的主体之间也发生着相互关系。

  2实践客体。客体是进入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领域并与主体相联系的客观实在。是主体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一切对象,也就是实践和认识的对象客体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和社会历史性。

  客体有三种基本类型,自然形式的客体(自然客体)、社会形式的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形式的客体(精神客体)。

  3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

  实践活动就是一个以主体、中介和客体为基本框架的动态的发展系统。

  (1)从实践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内容和结果看,这种相互作用是通过主体对象化和客体非对象化的双向运动而实现的。主体对象化和客体非对象化,或者说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是人类实践活动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它们互为前提、互为媒介,人们就是通过这种运动形式不断解决现实世界的矛盾。

  (2)实践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特点与实质。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制,超越现实客体。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这种限制与超越的关系或限制中的超越,就是主体与客体互相作用的实质。

  (3)主体和客体是实践活动的两极,在主体与客体之间还有将这二者现实地联结起来的中介,这就是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主体、客体、中介三者之间相互联结,构成了一个实际的实践活动系统。因此,三者都是历史范畴,随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二) 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实践运行过程包括三个基本环节:

  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践主体依据目的、方案通过一定的手段作用于客体;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并根据实践结果修正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从而对实践活动本身进行反馈调节。

  (1)实践目的的提出及其实质。

  实践目的的提出,首先意味着人们对自身需要有了一定的意识,同时也意味着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目的是人的意识在观念中对客体的超前改造,是主体把自己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客体的自在形式所进行的一种批判性、否定性的反映。

  (2)目的通过手段实现自身。

  目的本身包含的主观与客观的矛盾不可能在主观范围内得到解决。为了使主体的理想意图在外部世界中得到实现,就需要借助于各种手段把实践方案付诸实施。实践的过程也就是目的通过手段而实现的过程。

  (3)实践结果及其评价。

  实践结果是人的目的在客观事物中的凝聚和体现,是实践过程中各种要素的融合。一般说来,可以从三个方面对实践结果进行评价:一是对实践效果的评价;二是对实践效能的评价;三是对实践效率的评价。

  通过对实践结果进行评价,人们获得了对于实践目的、实践过程的再认识,然后再以这种认识来检查、审视原有的实践目的、实践方案、实践操作方式等。进而调整、修正实践活动的运行,这就是实践系统的反馈调节机制。

  总之实践是以主体、中介和客体为基本框架,通过目的、手段和结果的反馈调控而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活动过程。

  二、本章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

  (一)核心概念

  1物质:是指不依赖人的意识,但又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运动: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属性及其存在方式,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变化及其过程。

  3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特殊状态。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相对平衡,暂时稳定的状态。

  4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基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时间反映了物质运动的顺序性、持续性,具有一维不可逆性。

  5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基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空间反映了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具有三维性。

  6意识: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的机能,是人对物质的反映——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7实践:人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化活动。

  (二)基本原理

  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区别:

  物质:指不依赖人的意识却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意识: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物质的反映。

  相互联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只强调物质的决定作用而忽视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机械唯物主义,只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而忽视物质的决定作用是唯心主义。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世界统一于物质,从而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区分了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

  (2)认为物质是可知的,从而坚持了可知论,区分了不可知论。

  (3)认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从而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区分了一切旧唯物主义。

  (4)方法论的意义: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本章常考知识点

  从历年命题情况来看,本章中一些传统知识点几乎年年都命题,特别是实践问题和对意识问题的理解,如“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意识的能动性”,“意识与人工智能”等,题型都是选择题,考查方式要么是引文分析型,要么是实例说明型,要么是图型分析型。

  具体地说,在物质观方面,常考点主要是,“哲学上的物质与自然科学物质范畴的关系”,“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在于”,“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考得最多的是意识的本质和意识的能动性,如“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所见所思各不相同,这说明,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观念的东西不过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反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先有工程设计,然后施工建成大厦,这一事实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人的实践活动”等等;另外人工智能问题也出过三次考题,其它如实践的客观性、自在世界、人类世界的特点、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体与客体是否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等等。本章出题一般是不定项选择题,10分的大题基本没有。

  二、本章2005年试题标准答案分析

  (2005年试题单选题第1题)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

  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意识的能动性原理。意识的能动性更重要地表现在它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上。列宁说: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人的意识能够为实践活动创造未来世界的蓝图,指导实践,使实践活动成为有目的、有计划的创造性活动,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题干中的说法表明:正确的思想可以指导人们通过社会实践获得物质财富。因此选项B正确。

  三、本章2006年重点预测

  2006年本章重点注意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特别是实践的本质及其主客体关系,而且要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冲突”这个角度来理解;同时适当注意辩证唯物主义意识观的选择题,注意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与“求真务实”的结合角度出分析题。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2篇。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