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政治理论2000题 > 正文

分析题答案

http://www.sina.com.cn 2005/10/23 13:54  金榜考研

 三、分析题

  1【答案要点】社会规律揭示社会发展的内在固有的关系。它不以任何个人、阶级以至于整个人类的意志为转移,并支配人们的活动,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

  与自然规律相比,社会规律的特点是:

  (1)从社会规律的表现形式看,社会规律主要表现为统计学规律,揭示的是一种必然性和多种随机现象之间的规律性关系,所以,人们不可能准确地预见社会事件的发生,而只能预见社会发展的大概趋势,

  (2)从社会规律的形成机制看,它形成于实践活动中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之中。实践活动包括物质变换,表明人的活动也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共同规律,同时这种物质变换又是在一定的观念指导下进行的,即是同物质和观念之间的变换交织在一起的,因此人的实践活动又体现为新的自然运动所不具有的特殊运动规律,也就是包括物质运动在内的人的实践活动规律,社会规律就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以及个体之间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

  (3)从社会规律起作用的方式看,社会规律得以存在并发生作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社会规律只有通过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才能实现出来,所以,离开了人们的实践活动以及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社会规律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载体和发挥作用的场所。

  2【答案要点】在全部物质生活条件中,只有作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这是因为:

  (1)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生存的前提。人类社会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进行劳动以谋取生活资料,如果不解决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人类社会就不可能存在和发展。

  (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的性质和面貌。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结构及其政治制度,不同的生产方式决定不同的社会形态。

  (3)生产方式的变革和发展决定着一个社会形态向另一个社会形态的转化。由于生产方式内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尖锐化的结果,旧有的生产关系必然为一种新的更高级的生产关系所代替,也就意味着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代替了旧的社会形态。所以,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到底是生产方式相互更替的历史。

  这一原理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无产阶级政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应当始终把经济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作为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

  (2)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的性质和面貌,无产阶级政党在制定方针、政策时,应当把经济作为出发点,认真研究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理。

  (3)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社会历史的变化,无产阶级政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就应当根据生产力发展状况搞好各方面的改革,以使经济体制和管理制度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3【答案要点】(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革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2)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一方面,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另一方面,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不发达阶段。我国社会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是经济建设,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和社会主要矛盾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

  (4)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振兴中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解决国内各种问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平统一祖国,都离不开发展。归根到底,发展才是硬道理。

  4【答案要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物质生产过程的内部矛盾。在这一矛盾统一体中,一般说来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社会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在其中运动的社会形式。其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与变革。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生产力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它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而生产关系则具有相对稳定性。但是这种稳定性只是相对的,当生产力发展到新的更高的水平,旧的生产关系容纳不了生产力的发展时,生产关系迟早要发生变化。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最终源泉,生产力是生产方式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最终的决定力量,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但生产关系也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它一经形成就对生产力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时,它就会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在一定条件下又可表现出巨大的反作用,当不变更旧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时,当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生产关系遭到破坏、生产力停滞或下降时,生产关系的变更或恢复对生产力的发展就有巨大的反作用,但这种反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状况。

  这一原理对掌握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有重要意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规定社会主义的本质。①由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所以社会主义的本质就在于要从资本主义束缚下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建立一个与资本主义相对立的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即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实行按劳分配的生产关系。②由于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所以社会主义的本质就在于要通过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准备物质条件。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本质的科学规定。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所要求的。

  5【答案要点】(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和变革的方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并与有害于自己经济基础的现象作斗争;它适合自己的经济基础时,就起促进作用;否则,就阻碍自己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当它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力量。

  (3)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两者的矛盾运动。两者的矛盾运动过程是“基本适合——不适合——基本适合”的运动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4)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哲学基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对上层建筑某些方面、环节和具体制度的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这一规律指出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根本目的。我国民主制度和法制尚不健全,存在政企不分、民主法制不健全、官僚主义、机构臃肿等现象,必须进行改革,以同经济体制改革互相配合。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进一步发挥其优越性,提高效率,维护安定团结,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6【答案要点】(1)所谓“生产力标准”,是指把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判断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作为判断我们工作的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作为判断社会制度是否优越和进步的根本标准。

  (2)生产力标准是实践标准在社会历史领域的集中体现。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的进一步深化。坚持生产力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实践原则,也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前提。坚持生产力标准,对于我们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促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确立生产力标准能使我们破除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从根本上划清科学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界限。同时“生产力标准”又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江泽民“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从历史主体的角度,为把“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真正贯彻和落实于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提供了根本保证。

  7【答案要点】(1)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社会革命,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其实质是先进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 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变更的决定性环节;革命使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革命能改造和教育群众和革命阶级本身,革命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 改革也是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变革形式,它是在同一社会形态中,通过调整、变革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部分及环节,实现该社会形态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改革是社会发展中经常出现的、具有相当普遍性的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基本形式。

  改革也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当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但又尚未激化到引起革命的程度时,就需要依靠改革的途径或手段,来改变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社会改革是走向社会革命的一个步骤,是革命的前提和准备,而在革命后,它又往往是巩固革命成果、完善社会制度、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改革和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的两种方法和手段,两者互相补充,共同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3)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改革,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改革是一种“制度创新”,用新体制取代旧体制,改革是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所以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8【答案要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和政治优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不断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9【答案要点】(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是因为:①人民群众是构成人类社会的主体,是社会的大多数;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力量;③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2)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它包括:坚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就要坚持三个“一致性”:即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三个“一致性”是共产党人思想和行动的原则。其中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最为根本。

  (4)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①就要坚持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②就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③就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10【答案要点】 (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2)材料中古人的话是说,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只有顺民意、谋民利者,才能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否则,违背民众的意愿、失掉民众的支持,政权就会衰败。材料中的说法肯定了民众的作用,这是合理的思想。但这些思想是就君民关系,站在君主和剥削阶级一边,并以维护和改善剥削阶级的统治,维护其长治久安为目的讲民众的作用,是十分狭隘的。

  (3)材料中的观点极其具有现实意义,它说明坚持人民群众的伟大作用:①就要坚持三个“一致性”,即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②就要坚持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③就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④就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才能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11【答案要点】(1)我国首次把保护人权写进宪法,这决不是偶然的社会现象,它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人权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的范畴,它对我国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宪法作为法律体系的基本内容也是属于上层建筑的范围,我国把人权问题明确写进宪法,也就是对上层建筑作出了相应调整,是由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决定的,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本质要求和必然反映,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另一方面,宪法具有最高权威性,把人权写进宪法,可以极大地促进我们人权状况的改善,更好地保护我国广大人民的人权,推动我国人权事业的发展。

  (2)人权问题带有明显的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不可能存在超阶级的人权。任何社会的人权状况都是和该社会的阶级状况相对应的,都必然打上阶级的烙印。我国当前实行的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所以我国的人权状况也必定是体现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首次把人权保护明确写进宪法,正是为了体现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社会主义应当是保护人权的国家,这是由我们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3)社会主义人权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基础的,尽管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权也很不完善,但它对广大劳动人民而言具有平等性和真实性,能够切实反映我们国家关心人权的社会性质。资本主义的人权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它充分反映了资本主义的社会性质,资产阶级鼓吹的超阶级的人权,其在实质上都带有很大的欺骗性,只是反映了资产阶级的人权,对广大无产阶级工人而言,是不平等、不真实的。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亿万富翁和普通人所享有的人权是不一样的。”

  (4)所有的人权问题是具体的、历史的,是一定思想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我们应该立足在本国范围内根据本国国情独立自主地解决本国人权问题,不应该照抄照搬别国人权,不能指望依靠别的国家解决本国的人权问题,更反对发达国家借口“人权无国界”而干涉别国内政。

  12【答案要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1)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更替,从根本上说,是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先进文化逐步战胜落后文化的过程,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2)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证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它是非对抗性的,具有基本适应与部分不适应的特点,完全可以而且应该通过改革加以解决。即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又对具体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革,又通过根本性的体制改革完善基本制度,发挥基本制度的优越性,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它解决了已经取得政权的共产党应该怎样建设党这个重大问题。在革命时期,党的先进性表现在通过革命斗争来体现生产力发展要求;但在建设时期,党的先进性就直接体现为推动生产力发展。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下,如果不能推动生产力的大发展,就难以体现党的先进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党的先进性与先进的生产力相联系,上升到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高度,上升到党的指导思想的高度;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发展观”,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五大任务和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并且强调首先是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都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其根本之处就在于顺应了历史发展规律、引领了社会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而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证明,要推动社会进步,就必须把握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

  13【答案要点】(1)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深化了对历史发展道路统一性和多样性辩证关系的认识。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深化了对历史规律客观性和主体选择性辩证关系的认识。

  第一,社会主义规律有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果性、必然性,人类都是在既定的物质生产方式的决定性前提下进行活动的,不可能对既定的前提条件进行选择,也不可能完全背离这种前提和基础条件所包含着的未来发展趋势。

  第二,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决定性提供给主体的并不是惟一的现实可能性,历史发展是“合力”的结果,主体选择往往具有多个可能性、多个趋势、多个分力作用所提供的选择空间,其中哪一种可能性能够成为现实,决定于历史主体的选择。

  第三,第一种可能性选择的成功,又会创造新的可能性的路径或模式,人们对具体路径、模式的选择不违背客观决定性,又现出巨大的能动性。

  第四,主体选择性不应被忽视,也不应被夸大,客观规律性与主体选择性是辩证的统一。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认识。

  第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旧社会有着根本的不同,是非对抗性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基本上是相适应的,某些不适应的方面和环节,可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改革不断地得到解决。

  第三,因此,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具体制度进行的根本性改革,又通过根本性的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挥其优越性。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最根本的一条是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深化了对生产力最终决定特别是先进生产力最终决定规律的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是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发展是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4【答案要点】(1)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关系是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根本标准,准确地讲,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结合决定着社会经济形态的变更的主要方面,其中生产关系是决定社会经济形态的主要方面,包括科学技术在内的生产力,是推动生产关系变革的动力,科技还日益成为第一动力。但是,在全部生产力还没有发挥出来之前,在生产关系面对生产力发展还可以自我调整之前,这个社会形态就不会发生性质上的变化。

  (2)在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前提下,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对判断不同类型的社会,区别各种不同的经济时代,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劳动资料的遗骸对于判断已经消失的社会的经济形态也有同样重要的意义”。但不能由此否定生产关系的标志性意义。

  (3)上述观点割裂科学技术水平与社会经济形态之间的关系,割裂了科学技术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从而强调以科学技术水平为标准所划分的“非资非社”的所谓技术社会形态片面地取代以生产关系为标准所划分的社会经济形态,鼓吹“趋同论”,抹杀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在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等制度因素的根本区别,其哲学基础是唯心史观,以“技术至上论”把科技进步绝对化,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割裂开来,背离了科学认识人类社会经济形态变化的唯物史观。

  15【答案要点】科学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一种潮流。科学主义推崇实证,只承认实证科学,否认了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存在的合理性,因而是一种把实证科学片面化了的理论。之所以有黑网吧的存在并且成为社会安全的一大隐患,危害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主要就是因为没有看到上网这门科学技术对青少年的负面作用,从而混淆了科学主义和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则是一种求真务实批判的精神,是一种实事求是、不断探索的精神,科学精神是一种全面的精神,与科学主义的片面性不是一回事。

  发扬科学精神是当前时代的要求,而科学主义则把关于科学的理论引向片面,因此科学主义不是主张全面发扬科学精神的理论。我们要坚持科学精神,大胆利用网吧,又要抛弃科学主义意识,对新的网络社会、网络生活进行人文社会科学的深入研究,把社会科学与科学技术相结合,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与科学技术的优越性相结合,防止和克服科技应用中的消极后果,充分发挥科技应用的积极作用。

  16【答案要点】(1)科学悲观主义与科学乐观主义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二者的共同特征是科学单线论,或者说科学至上论,二者都只是从科学出发,只不过科学悲观主义把一切问题都归罪于科学,而科学乐观主义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归结为科学。

  (2)爱因斯坦的观点不同于科学悲观主义、科学乐观主义,他把科学技术与人的作用联系在一起,在看到科学技术的强有力的作用的同时,更重视人的作用。科学技术作为人的工具是中性的,工具对人与环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完全取决于使用工具的人。

  (3)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历史上对社会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的进步的力量,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作用更为重要,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生产力对社会的作用要通过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通过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展开的。生产力的作用与社会制度以及人的价值观念是分不开的。因此我们在坚持先进生产力对社会的巨大推动作用的同时,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坚持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科学的发展要与人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发展统一起来,只有在科学技术、社会、人的相互作用的系统中,我们才能全面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科学悲观主义和科学乐观主义的共同问题,就是只见物不见人。马克思主义要求又见物又见人,并要由人来控制物的发展,使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到人的控制。

  17【答案要点】(1)材料1具有重民、贵民的合理思想,包含有重视、肯定人民群众作用的思想倾向。其局限性是:这些思想以维护和改善剥削阶级的统治、维护其长治久安为目的,是站在君主和剥削阶级一边的;它是就君民关系讲人民群众的作用,十分狭隘,没有形成完整的意思;而且还表现了害怕人民群众的心理。

  (2)材料2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材料3是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两者的共同本质是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3)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前进的、占人口大多数的人们。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因此,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我们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

  18【答案要点】(1)注重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质就是通过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突出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意识形态是指反映着一定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在阶级社会中上有强烈的阶级性的意识形式。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上。当它所服务的是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经济基础时,就起促进作用;当它所服务的是不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经济基础时,它就起阻碍作用。

  我们党的建设和发展的实践证明,什么时候从战略性高度正确看待思想政治工作,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把它抓紧,什么时候党的事业就兴旺发达,反之,则会经受挫折甚至失败。这在于,思想政治工作不是一般的工作,而是坚持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题中应有之意,是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必备条件,是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可靠保证,是培养共产主义新人的根本措施,是协调人际关系的基本方法,是凝聚全民族力量的重要途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在要求。

  (2)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占领。必须坚持确立和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在指导思想上绝不能搞多元化。要充分认识到,我国思想政治领域的斗争不仅会长期存在,而且很复杂,有时甚至是尖锐的。

  19.【答案要点】(1)材料1、材料2、材料3都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关于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基本理论,强调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这样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和政治优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97篇。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