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政治理论辅导全书 > 正文

第六章 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2)

http://www.sina.com.cn 2005/10/23 19:52  金榜考研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含义

  经济基础是同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经济基础在社会领域里属于物质关系。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政治、法律、宗教、艺术、道德、哲学等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警察、法庭、监狱、政府等设施。前者是思想上层建筑(社会观念结构),后者是政治上层建筑(社会政治结构),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体系中的核心。

  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一定的经济基础要求建立与其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为自身服务。

  第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一定会产生不同性质的上层建筑。

  第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当旧的经济基础被新的经济基础代替之后,旧的上层建筑必然要或快或慢地发生变化,并且最终被新的上层建筑所代替。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能动的反作用,这一反作用集中体现在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上。一定的上层建筑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地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要排除自己及其经济基础的对立物。政治上层建筑力图把人们的行为控制在一定的秩序之内,思想上层建筑则通过人们的思想来控制人们的行为。整个上层建筑就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的控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既可以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

  最后,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是巨大的,但不是无限的,而且是第二位的。在社会关系中,经济基础属于物质关系领域即社会的经济结构,上层建筑则属于政治思想关系领域即政治结构、观念结构,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派生物。因而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是在经济基础决定作用下的反作用,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始终处于矛盾运动过程中,这一矛盾运动是以“基本适合——不适合——基本适合”这样一个模式进行的。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经济基础是比较活跃的因素,而上层建筑则比较保守。开始时,上层建筑基本适应该经济基础,这时候上层建筑促进着经济基础的发展,但二者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上层建筑就与经济基础不适应了,这时候经济基础要求变革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一旦变革,又开始了与经济基础基本适应的阶段。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产生一次循环,都使社会动态发展到新的更高级的阶段。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通过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不断发展的。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规律的内容及意义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它的内容是:既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那么,在二者的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中,经济基础始终是决定的东西,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水平和要求。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则是通过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运动,即通过“基本适合——不适合——基本适合”来展开的。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一样,都是社会发展的普遍的规律。它是我们研究社会历史问题的理论依据,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依据。自觉掌握和运用这一规律对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上层建筑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二、社会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和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依据在于:

  (1)这两对矛盾所涉及的三个方面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包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形成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所以,抓住了这两对矛盾,也就能全面把握社会的本质特征。

  (2)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它们的相互作用,推动了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把握了这两对矛盾也就把握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3)正是这两对矛盾运动过程中所体现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之间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成为社会运动的历史过程和主要线索。

  2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

  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有其一般的过程。首先,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最终动因。其次,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使生产关系越来越不与之相适合;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引起生产关系相应的变革。最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又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新的上层建筑的建立,保证了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促进了生产力获得解放。社会基本矛盾就是这样循环往复地运动,形成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历史。

  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过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的地位和作用又有所不同。

  (1)两对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不是并列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比较起来更带根本性。前一对矛盾不仅对后一对矛盾起主导作用,而且后一对矛盾的产生和发展又根源于前一对矛盾。

  (2)对任何一种社会形态而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解决又总是依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解决,即解决后一对矛盾对于解决前一对矛盾有着巨大的作用。

  (3)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相互作用的结果。

  迄今为止,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五大社会形态的历史过程。

  (二)生产力标准的依据及其意义

  1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的原理,我们党提出了“生产力标准”的思想。所谓“生产力标准”,是指把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判断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作为判断我们工作的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作为判断社会制度是否优越和进步的根本标准。

  2生产力之所以能够成为社会发展的根本标准,是因为:

  第一,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进而决定整个社会关系,决定社会生活的基本结构,决定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所以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第二,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内容。人与自然的矛盾是社会生活的根本矛盾,这一矛盾只能用生产力方法去解决。因此发展生产力成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内容。

  第三,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社会发展多种目标的根本条件。任何社会发展都具有多种目标,如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人的主体能力的不断发展等等。这种目标的实现,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

  第四,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在某一社会中,生产力能以它应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并超过其他社会的生产力发展速度,实际上集中体现了该社会的结构更为合理,社会关系更为先进,人的主体能力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第五,生产力是一种具有可测度的客观标志,它具有直接现实性。

  2生产力标准是实践标准在社会历史领域的集中体现。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的进一步深化。坚持生产力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实践原则,也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前提。坚持生产力标准,对于我们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促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确立生产力标准能使我们破除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从根本上划清科学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界限。同时“生产力标准”又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江泽民“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从历史主体的角度,为把“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真正贯彻和落实于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提供了根本保证。

  (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斗争是利益根本对立的不同阶级之间的对抗和冲突。阶级斗争的核心是经济利益,但阶级斗争是在广阔的社会领域中进行的,其主要形式是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思想(理论)斗争。阶级斗争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尤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阶级矛盾激化的程度一般总是社会基本矛盾,尤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的反映。社会基本矛盾是阶级斗争的基础,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殊表现和结果,同时,它又为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扫清道路,是阶级社会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形式。所以,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作为阶级社会发展直接动力的阶级斗争

  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只有通过先进阶级对反动阶级的斗争,才能实现社会形态的质的飞跃,从而使生产力能够以其应有的速度向前发展。(2)先进阶级对反动阶级的斗争迫使统治阶级作出某些让步,从而使社会形态处于量变过程中,或多或少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处于变化之中。阶级斗争有其固有的规律以及不同的性质、规模和方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有利于解放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阶级斗争,即代表新的生产力的先进阶级反对体现落后生产关系的反动阶级的阶级斗争,才能构成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四)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革命与改革

  1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社会革命,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其实质是先进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到革命阶级手里,是实现革命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

  马克思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变更的决定性环节;革命使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革命能改造和教育群众和革命阶级本身,革命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改革也是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变革形式,它是在同一社会形态中,通过调整、变革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部分及环节,实现该社会形态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改革是社会发展中经常出现的、具有相当普遍性的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基本形式。

  改革也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在一定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当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但又尚未激化到引起革命的程度时,就需要依靠改革的途径或手段,来改变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社会改革是走向社会革命的一个步骤,是革命的前提和准备,而在革命后,它又往往是巩固革命成果、完善社会制度、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改革和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的两种方法和手段,两者互相补充,共同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3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要求,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改革是一种“制度创新”,用新体制取代旧体制,改革是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所以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五)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科技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科学技术革命的含义

  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成为现代科学技术的鲜明特征,因此我们把当代的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统一称为科学技术革命。

  当代科学技术革命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之后,这次科技革命是以微电子学和电子计算机为主要标志,包括生物工程、激光、通讯、空间技术、海洋开发以及新材料、新能源在内的科学技术革命。

  2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科学技术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现代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更深刻、更广泛。科技革命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来推动社会发展的。

  科技革命直接影响着生产方式的变革。18世纪下半叶,爆发了第一次技术革命,即以蒸汽机的应用为标志的技术革命,19世纪下半叶发生了以电机的生产和电力的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现代科技革命是20世纪40年代后发生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这三次科技革命,特别是当代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生产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使生产力的三个要素即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生产管理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现代科技革命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快了社会生活的节奏,全方位地改变了人们的作息方式、交往方式、学习方式、消费方式、娱乐方式,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现代科技革命还引出了思维方式的革命,主要表现在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通过影响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手段,引起了思维方式的革命。

  总之,由于科技革命,我们的时代进入了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生物时代、高科技时代等,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它对我们时代的带动和影响是其他因素无法相比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90,300篇。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