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政治理论辅导全书 > 正文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

http://www.sina.com.cn 2005/10/23 21:56  金榜考研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新民主主义社会男灾屎吞卣餍灾?lt;/p>

  主要矛盾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条件经济条件五种经济形态

  国营经济的确立

  政治条件党的领导地位的确立

  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巩固

  人民武装的建立

  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反映了历史必然性

  内容:一化三改造

  方针:改造与建设同时并举

  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内容

  经验

  遗留问题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标志:三大改造的完成

  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召开

  本章无新增知识点

  本章删除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面的胜利”知识点,个别知识点表达上略有变化。本章基本上没有大的改动。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思想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与主要矛盾(一般出选择题或分析题)

  1.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直接目标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这个人民共和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下的5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经济制度;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几个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文化上实行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方针。同时,在新民主主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有资本主义因素。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形态,它从属于社会主义体系,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和桥梁。

  2.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就是在解决土地问题之后,国内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国外是中国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1949—1952年,是人民大众同地主阶级、

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的矛盾;1953—1956年,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此知识点在1999年理科辨析题第32题考查过)

  (二)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历史条件(一般出选择题或分析题)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在中国通过新民主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纲领所规定的。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必须具备相应的各方面条件。

  1.物质基础: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及现代工业的初步发展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及现代化工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这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特别是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工商业采取保护的政策,使濒临危机的民族工商业得到新的发展,进一步创造了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物质基础,即生产力基础。

  2.经济条件: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

  在新民主主义经济结构中,不仅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先进的生产力,更重要的是还有处于领导地位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它主要是通过没收国民党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建立起来(此知识点在1998年文科辨析题第25题考查过)另外还有合作社经济和个体经济(此知识点在1995年理科多选题第17题考查过)这些先进生产力更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条件。3.政治保证: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条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成为新中国的执政党,这是决定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政治力量;第二,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各级政权的建立,这是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政治保障。

  4.国际因素: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勃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及其对中国建设的支援

  20世纪50年代,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还有当时的国际环境的影响。这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主义运动出现勃兴的局面,特别是苏联在战后的迅速恢复显示了社会主义的勃勃生机,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苏联给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支援,这些都成为促使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国际条件。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51,000篇。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