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政治理论辅导全书 > 正文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2)

http://www.sina.com.cn 2005/10/23 21:56  金榜考研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一般出选择题或分析题)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及其内容

  1952年9月,毛泽东提出从现在开始用10到15年时间,逐渐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1953年12月,在毛泽东亲自修改审定的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形成了对过渡时期总路线完整准确的表达:“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主要原因是:

  首先,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中国独立和富强的前提条件和必然要求。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求得国家的富强,社会主义工业化是通向富强的必然之路。

  其次,土地改革完成之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在工业化进程中,国家需要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资本主义工商业也有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这就需要对其进行社会主义的改造。

  第三,土地改革后,为了避免个体农民、特别是贫下中农产生两极分化,为了发展生产,兴修水利,抵御自然灾害,采用农业机械化等,这些都要求走互助合作的道路。

  (二)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1.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核心内容是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一化三改造”、“一体两翼”。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总路线的主体,是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是总路线的两翼,是要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解决所有制的问题,以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两个方面互相关联、互相促进,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2.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辟道路。

  (1)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就需要变革不适应工业化发展要求的旧生产关系,就要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①在土地改革胜利完成以后,我国的农业生产力已经从封建剥削制度下获得了解放。但是,我国农业中占绝对优势的还是小农经济。这种分散的落后的小农经济,仍然限制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不能满足人民和工业化事业对粮食和原料日益增长的需要。解决的办法只有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落后的小农经济变为先进的大规模生产的合作经济,以进一步解放农业生产力。

  ②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在一定时期内有对于国计民生有利的积极作用和对于国计民生不利的消极作用两个方面。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了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因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妨碍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迅速实现,因此必须把私人资本主义所有制的生产关系改造成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以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

  (2)早在1956年1月毛泽东就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这样就为大力发展工业和农业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

  (3)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作了精辟地概括:“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在这种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此知识点在2003年文科辨析题第33题考查过)

  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它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标志着新型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在中国形成,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大大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

  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后期过于急促和粗糙,出现了一些偏差和失误,遗留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后来的一个相当长时间内,不但没有得到及时的修正和克服,相反在一些方面又有发展,特别是不久出现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经济建设中的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使社会主义生产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充分发展,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有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示。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革,就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些遗留问题及其以后出现的偏差和失误的纠正,并在此基础上的继续前进。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革前的状态;而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调整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统一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它们有着内在的、历史的逻辑关系。

  三、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总结

  (一)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一般出选择题或分析题)

  1.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在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我们党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列宁的合作化理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合作化理论,即通过互助合作的道路逐步实现的。基本经验有(此知识点2001年理科多选题第23题、文科多选题第21题考查过)

  (1)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并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

  (2)创造了经过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临时互助组到常年互助组,发展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此知识点2004年单选题第9题考查过),再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合作社,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的形式,引导农民逐步摆脱私有制。互助组是在维持农民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的前提下,由几户或者几十户农民通过交换劳动力和生产工具而组织起来的,它带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初级合作社以土地入股和统一经营为特点,带有半社会主义性质。高级合作社是农民将原来所有的土地、耕畜和主要生产工具交给合作社,归合作社集体所有,统一经营,集体劳动,具有完全社会主义性质。

  (3)贯彻了依靠贫下中农、团结中农的阶级路线,从而引导了广大的农民共同走上合作化的道路。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51,000篇。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