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记忆特训教程》 > 正文

揭开记忆之谜-误导后人千年的心说

http://www.sina.com.cn 2006/02/05 17:53  新浪教育

  六、误导后人千年的“心说”

  公元前四世纪末,古希腊哲学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在当时算得上是最博学的人,也未能跳出“心”说的局限。

  当亚里士多德发现“跳动的心停止,血液也停止运行,生命与记忆也不复存在”这
一重要现象之后,为了阐明记忆的生理性质,就错误地将与生命同在的记忆和被心驱动的血液联系在了一起,还明确提出感觉和记忆的中心存在于心中,即“心”说。

  亚里士多德认为,心的部分功能与血液有关,流动的血液是记忆的基础,遗忘则是血液流动逐渐变慢的结果。与此同时,他还首次将有关联想的定律纳入记忆领域之中,并对柏拉图的“蜡板”假说作了如下修改:

  我们所体验到的形形色色的印象,正如将宝石戒指摁在蜡上会留下痕迹一样——在感知时,被研究的客体放射出来的物质微粒穿入人脑,像在粘土或蜡板上那样,在大脑的软组织上留下痕迹。

  可以说,在这一个历史时期,人类对记忆机理的认识仍然没有实质性突破。

  在文明璀璨的中国,关于记忆的“心说”更是影响了后人几千年。这一假说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向·灵兰秘典论”》,如“心者,群主之宫也,神明出焉”;“心者,神之舍也”。等等。

  ——这样的观念,误导了后人几千年。思维定势使“心”说的影子长期存在于中国人的脑中——“心有灵犀一点通”、“心领神会”、“言为心声”、“心烦意乱”、“精心策划”、“心到佛知”、“计上心来”、“心怀叵测”、“心照不宣”、“苦口婆心”、“存乎一心”、“良心”、“黑心”、“心态”、“心情”、“心境”、“专心”、“用心”、“衷心”……这种种的“心”,实际上都是“脑”。

  其实,早在公元六世纪,明代刘昼就有“左手画方,右手画圆”的分心试验;公元1596年,李时珍在首刊巨著《本草纲目》上明确指出:“脑为元神之府”,纠正了“心”说;同代医学家金正希也指出“人之记性皆在脑中”;此后,清代的王清任亦明确指出人的精神思维活动的器官是脑。

  不过,为了保持语言的稳定性,尊重语言习惯,祖先的错误观念一直留传至今。但是在进行早期教育活动时,告知被教育者这些情况是必要的。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