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关注复旦面试招生 > 正文

何时让考生平等拥有入学自主选择权?

http://www.sina.com.cn 2006/03/03 14:44  新浪教育

  复旦大学2006年起将在上海试行面试直接录取学生。对于这种人才多样化选拔、进一步扩大高校自主权的全新探索,学者和在校学生分别有什么看法和见解?新浪教育频道连线了学者和考生,他们说出了自己的见地——

  文/《大学有问题》作者

  上海的两所著名高校,复旦大学和上海交大,在今年的高考中,将进一步加大改革的步伐:对部分学生进行真正意义的“自主招生”——学校通过适合各自学校特点的考查方式自主选拔考生,决定录取。与以前实行的5%自主招生不同的是,这些学生将不再受高考“一本”录取分数线的限制。

  这种招生形式,其实并不新奇,因为早在去年,上海当地就有三所学校——杉达学院、建桥学院、新侨学院——进行了“自主招生”的试点,这三所学校在统一高考报名前,进行一次自主招生。考生可选报其中一所学校报名参加考试,被学校录取后不能再参加统一高考,没有被录取,则重新报名参加高考。只是由于这三所学校是民办学校,且针对上海本地考生,并未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据悉,今年上海地区,进行此类自主招生的学校扩展到了六所,包括: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杉达学院、上海建桥学院、上海新侨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上海邦德职业技术学院。

  但是,人们对全国重点大学“自己说了算”的自主招生,显然高度关注。理由有三:

  一是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在我国本就稀缺,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已经形成了近年来高考的新型“独木桥”。能多一个机会,进入著名学府,显然,会吊足考生和家长的胃口。

  二是全国重点大学的教育资源,是属于国家和全体人民的,大家期待着公平、公正和合理的配置。于是,在人们心中,自然会生出学校如何公正、公平执行自主录取原则的疑问,并热切关注录取的进程。

  三是近年来的屡次高考改革,最终并没有产生影响基础教育素质教育的效果。少数著名高校开始自行命题录取考生,又在多大程度上能推动素质教育,同时为未来的高考改革积累经验呢?

  针对以上关注的理由,进行自主选拔招生的高校,必须站在为重点高校公平、公正的“自主录取”积累经验的立场,并通过“自主录取”原则,向基础教育改革发出些许“积极”的信号。

  众所周知,我国高考近年来的改革,可谓年年有新招:在考试组织上,2004年有11个省市在高考中实施了国家统考分省命题改革,2005年则有14个省市参与;在考试内容上,有“3+X”科目设置方案(1999年);在考试时间上,不但有了春季、秋季两次考试(2000年),还将7月7日提前到6月7日(2003年);在5%招生自主权上,从22所高校(2003年),扩大到了53所(2006年)。但是,这些“新招”由于学生自主选择权和学校自主录取权的缺失,效果不佳:国家统考分省命题被指责为掩盖地区教育差距和教育不公平,并增加考试组织成本;“3+X”方案在每分必争的

高考录取中,明显起到加重学生负担的反作用,那个涉及内容众多的“X”使学生不堪重负;春季考试就不用说了,由于参与学校少,大家已经目睹了它的“衰败”;而5%自主招生权,则在一些学校已经衍变为争夺优秀生源的武器,被另一些高校斥为校际不公平。

  此次推出的自主选拔录取政策,更大程度发挥了部分学校的自主权,这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学校自主权的发挥,不但可以体现学校选材的主动性,也可以一定程度减少高考刚性分数线对人才素质发展的制约。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问题依然存在:只适用极少数优秀学生,当少数优秀学生可以在自主招生规则中获得更多的选择权时,自主招生显然扮演了进一步加剧教育的竞技色彩的角色——少量的自主招生不是让基础教育减轻应试教育色彩,而是加重了中学竞争的激烈程度——因为你越优秀,规则越有利。对于考生和家长来说,少数学校自主招生权的增加,有时甚至是新的折磨。家长和学生,其实想拥有的是自身更多的平等的自主选择权,而在近年来所有的改革中,并没有触及这一根本。

  试点中的政策存在不完善,在所难免,不容否认,扩大大学的招生自主权,这在高考改革中迈出了重要一步。但要使改革取得实效,我国的高考改革,应该以尊重考生的入学自主选择权为基础,在增加所有考生自主选择考试、自主选择学校,所有学校自主录取考生方面,即“多次考试机会,多次录取机会”上做出更大的努力。否则,所有的改革将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考生可以在一年内多次参加不同层次的高考(诸如全国统一高考、重点大学联考、地区高考、本科院校高考、专科院校高考等),并选择他认为最满意的一次考试成绩,向多所学校提出申请,而学校则可以根据学生提供的参加不同层次高考的成绩、中学的表现、学校自行组织考试(笔试和面试)成绩等综合表现决定是否录取。在这种情景下,一位考生可以拿到多所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做出自主的选择。这将降低一次考试的偶然性,也将改变学生在当前集中录取中每分均“性命悠关”的窘境。

  不由想起美国大学的招生。笔者的同学,参加了几次TOEFL和GRE考试,选择最好的成绩,汇同大学本科成绩、教师的推荐,就申请到了美国著名大学的全额奖学金。这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据报道,我们每年有5万名学生被TOEFL和GRE等考试“收割”去了国外

留学。我们可以“消费”外国的考试制度,为何就不能借鉴并结合国情有效实施呢?

  高考改革因为事关千家万户,所以“轻率不得”,但“行百步半九十”的道理大家都明白。为此,希望主管部门不要在改革中,再受“教育资源不充分”以及“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等等困扰,而要加快改革步伐,早日为每位考生提供平等的入学自主选择权,给每所学校充分的自主权。

  作者授权新浪教育独家使用本文,如需转载请与新浪网联系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