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纷纷改名 新校名品牌效应有几何(图) |
---|
http://www.sina.com.cn 2006/06/21 16:56 科学时报 |
某高校工作人员正在布置更名庆典现场 追本溯源,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高等院校同样不能免俗。“百年校庆”不断,“百年老校”不绝。与此同时,另一种潮流也在平衡继续——校名更新,看起来要“符合现代需求”。 一些高校既以“百年传承”强调着与历史的联系,却又竭力寻找一个“时尚”的名字,人为地割裂与历史的联系。“追新名”与“寻旧史”就这样奇特地共存。 “晋级”成风 6月6日,中国民用航空学院正式更名为中国民航大学,成为今年通过教育部审批的第19所本科院校。在此之前,重庆交通学院更名为重庆交通大学,西北政法学院更名为西北政法大学。 更名的19所院校,无例外都将学院改为大学。为此,不少高校专门举办更名庆典。 2005年,有近40所高校申请更换校名,大部分通过了教育部审批。其中,以石油大学更名为中国石油大学的影响最广。 中国石油大学校长张一伟在更名庆典上非常欣喜:“在石油已成为牵动世界政治、经济的敏感神经的今天,教育部这一举措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此次冠名‘中国’也将对石油大学的招生、毕业生就业、科研、对外交流等方面产生全方位的积极影响。” 与张一伟的踌躇满志相比,中国农业大学校长陈章良欲更校名一事却惹得满城风雨。 2004年,陈章良提出,在中国农业大学校名中去掉农业二字将在招生和人才吸纳上具有更大优势。此话一出,公众哗然,不少评论指其欲以“中国大学”之名,脱招生就业之困,更名一事最终不了了之。 随着高校扩招,硕士、博士点急速增设,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在达到一定的标准后,义无反顾地跳入更名大潮里。 分析1990年至今的高校改名可以发现一些规律:专科学校晋升为学院;本科“学院”改称“大学”;突出地域性影响;至于各种电子科技大学、科技大学、理工大学等看似综合类院校,其实不少刚从行业院校转型。 在2006年通过审批的19所本科院校中,无一不是由“学院”改成“大学”的;2005年包括西安外国语学院在内的40所高校申请更名清单中,只有3所没有申请“晋级”为“大学”。 包括“矿冶”、“地质”、“农林”、“石油”、“煤炭”、“纺织”等名称的院校近年遭遇招生冷门,因而改名的呼声更高。不少高校很快付诸行动,如西安矿业学院改为西安科技大学;中国纺织大学成为东华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试图改成广东大学或华南大学,其初衷似乎与陈章良不谋而合。 据了解,“大学”与“学院”的名称本身并无层次差别。目前中国高校主要有:具有本科办校资格的大学与学院;具备基本专科办学条件的高职类专科学校或学院;具备本科或专科办学的成人教育学院等。 不少有地域性名称的院校面向全国招生,很多专业名称的院校也设有综合类专业。 高等教育专家熊丙奇分析,不少高校改名的基本理由,是原有校名束缚了学校的发展、影响了学校的形象,不利于学生的招生、就业,也不利于学校开展科研。简单说,就是追“名”逐“利”。 就阅读习惯来看,“中国海洋大学”无疑昭示着面向全国招生,而“青岛海洋大学”则不能准确地透露这个信息;“科技”学院,涵盖的专业范围相较于“矿业”学院明显更广。 1999年实施的高等教育法明文规定,大学或者独立设置的学院应当具有较强的教学、科学研究力量,较高的教学、科学研究水平和相应规模,能够实施本科及本科以上教育。大学还必须设有三个以上国家规定的学科门类为主要学科。教育部院校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将来会以教育法等形式对此作明确界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