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和美国读研究生有何不同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7日 21:20   新浪考试

在中国和美国读研究生有何不同
陈向东介绍研究生培养方面中美最大的差异

  主持人马骧:时间不多了,抓紧时间问几个比较敏感的问题。一个敏感问题也是一个网友提出来的。

  网友:关于北大建未名湖大酒店,你们怎么看?

  主持人马骧:这件事前一段炒得挺凶的,听说了吗?

  俞敏洪:听说了,这个东西不太好评判,我不能倒向学生一边,也不能倒向学校一边。(笑)

  主持人马骧:所以,我说是敏感问题。

  俞敏洪:这么说吧,哈佛也有好多好宾馆,这些宾馆没有一个是哈佛建的,哈佛可能有学术中心,但是学术中心是用来研讨问题的,比如我们到哈佛,主宰周围的宾馆,到学院里研讨问题,学院里有各种各样的会议室、研讨设施、会议设施都有。北大建宾馆是要北大吸引人,住到北大做一流的研究,当然是一个理由。但是北大去经营宾馆,反正感觉上有点怪怪的。

  主持人马骧:宾馆是宾馆,学校是学校。

  俞敏洪:完全可以在北大周边邀请世界五星宾馆,比如万豪、凯悦、希尔顿,建完北大用,反正是宾馆。

  主持人马骧:这事没定论,未必是北大经营,也可能别人经营,但是叫未名湖大酒店有点争论,名字有点别扭。

  俞敏洪:确实是,未名湖在我们的印象里是湖光山影。

  主持人马骧:还有一个更敏感的问题,听说北大的校长是部级的高官。

  俞敏洪:中国的很多校长都是部级高官,好像几十年了,这个话题应该是不新鲜了。

  主持人马骧:但是他对这个问题有一点质疑或者是疑问,这样一个学术机构或者是大学的校长有这样的头衔。

  俞敏洪:这个问题都不需要回答,也不用回答(笑)。这并不意味着北大校长水平低,只是把他选出来的方法,可能可以更进一步改进。

  主持人马骧:问问三位你们自己的感受,包括你们接触

新东方的学生,北大毕业去哈佛读书,他们的感觉,这个转变最大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俞敏洪:反正我碰上的到海外读书的学生,他们的变化还是蛮大的。当然首先第一个变化是中西方文化和语言上的变化,明显的带有了不能叫国际色彩,至少是见过世面的色彩还是有的。第二,大量的学生感觉他们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以及包括做论文和做研究的能力,跟在中国学到的是不同的。比如方法之一,所有的中国学生回来都告诉我们他们来不及读书,比如教授一个礼拜就要规定你读5本书,读完就要把论文写出来,教授可能看你的论文只花1分钟,看完就扔掉了,但是你必须认真写。不像中国一学期就是一本教课书,背熟了就考高分。还有中国学生,刚开始去的时候语言水平不够,特别累,花的力气很大,如果语言学生过关了,他们觉得学起来不难,这种感觉是很强烈的。

  网友:另外一个问题,研究生教育方面,本科已经读完了,现在后悔也晚了,研究生教育方面中美比较美国的优势在哪里,请列举最重要的三条。

  陈向东:研究生方面中国和美国最大的差异可能有三个。

  第一个,美国在关注思维训练、创新训练的同时,研究生自信团队融入的培养很重要,一个人一定要自信,要阳光、诚实,要融入团队,通过活动提升自我。在我们的研究生当中也有一些社团,但是相比于国外的社团,丰富性和真正的实用性上是有差异的。

  第二个差异,中国的研究生,在中国有时写文章写得多一点,天天在看书。在人大我当时上硕士的时候有四大名课,比如像西方经济学,可能3、4百人,一个大教室上课,那是传授还是上研究生?在西方可能完全不是这样做,教授和学生人数有严格的比例,每一个学生可能受到真正的关注和关怀就会多得多。

  第三,在美国读研究生和在中国读研究生,我自己感觉到的差异是在国外读研究生可能能更加沉下去,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做学问。但是在中国现在的研究生可能迫于生活的压力等方方面面,这方面就表现得比较糟糕,比较浮躁,这是一个很大的差异。

  俞敏洪:再补充一下。几点,第一点是目的性,中国上研究生的人和美国上研究生的人目的性不一样,出发点不一样。中国学生很多是因为不愿意找工作或者是找不到工作,或者说是为了再拿到另外一个大学的牌子。在美国的研究生,大部分研究生是真的上研究生的时候,是踏踏实实准备搞这个研究是一辈子的,确实是真心的。不能说中国研究生不真心,但至少有一部分研究生的目的确实不纯。

  第二,学习方法的不同,国外的研究生是以独立研究和自己的深入研究为主。中国的研究生其实还是有一大部分是以教科书为主,确实是这样的。

  第三,机会不同。比如说美国的研究生、国外的研究生,包括英国还有其它国家的研究生非常注重学生做研究生期间就得到各种各样实验、研究的,和外界公司或者是机构进行合作的机会,包括自己实地考察的机会。在国外特别强调实习的机会。而在中国确实实习的机会不多,一个是教授没有这样的资源。第二,学生也没有这样的主动性要去找。比如原则上新东方这样的机构,学英语教育的也好,或者是教育理论的也好,原则上到暑假找新东方实习的人应该很多,但是我几乎没有收到这方面的要求。其实他要要求了,我们是给这个机会的,因为是免费,我可能从中还会发现几个人才。但是我们从国外收到的要求很多,包括中国学生到国外去读了研究生以后,寒假、暑假之后要求到新东方做免费实习,这就很多。包括这一次我们去哈佛商学院,紧接着收到了几份简历,说俞老师我们暑假想到你这里免费实习。免费实习对于国外的研究生来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何况更多的机会是安排到比如说强大的实验室去做各种各样的实验?但是中国的教授和学生好像都没有这样的主动概念,不光是教授没有,学生也没有。这样占到的便宜是什么呢?如果这个教授本身有很强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源能力,这个学生肯定受益很多。举个例子,假如我带一个研究生,当然我没有资格带,我去带一个研究生,他做这个研究过程中得到的实习机会就太多了,这就是好处。但是国外是成系统地给学生安排,大概这个级别是最不同的地方。

  主持人马骧:这是人和制度之间的差别。

  俞敏洪:有一点点,体系化的东西和完全靠个人之间存在着差别。

  主持人马骧:今天说了这么多内容,我们把能想到的网友提出来的问题基本上都探讨了一遍,其中有些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敏感。感谢俞老师,感谢柯宇涵,感谢陈向东跟我们分享了你们的智慧,也谢谢网友参与了本次锐话题的讨论:中美文化的比较。

  如果有北大的学生、老师看到了其中的内容,心里可能会有一点不舒服,请大家不要太在意。因为请大家相信我们对北大是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起码我有,俞老师也肯定有,我们都有特殊的情感。美丽的校园就在我们公司的对面,我经常去哪儿混讲座,还有看演出,希望它变得越来越好,因为它毕竟是中国大学的一面旗帜。

  谢谢三位,谢谢各位朋友的参与,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上一页] [1] [2] [3] [4]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