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一种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2日 17:31   中国青年报

  这所学校地处成都市锦江区琉璃场皇经楼村,名叫成都华德福学校。

  “华德福”是德语“Waldorf”的音译。2004年6月,在世界上第一所华德福学校创立85年后,由先后留学英国、美国专习华德福教育的黄晓星、张俐夫妇和留学英国专习华德福教育的李泽武发起,十几名大学生、学者、工人和商人等共同参与,在一处废弃数年的“农家乐”园子里,创办了中国大陆第一所也是迄今唯一一所华德福幼儿园和学校。

  学校的网站首页上有这样一段话:

  我们呵护孩子完整的童年,让孩子探索自己、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宇宙自然的和谐关系,学会生活和工作,寻找人生方向和意义。

  我们努力避免把教学简化为单纯开发孩子的智力,而是通过我们独特的教育方式,让孩子进一步深化个人的体验和感受,培养个体精神和内在的行动意志力,孩子的个性、创造和成就都会得到认同和尊重。

  我们认为教育是一门艺术,并通过艺术的形式来实施,与自然社会融为一体,构建一个美的外在与内在的环境,从自然和美中学习。

  我们不断地学习和探索华德福教育的哲学和精神,并深入中国的文化和本土,以具有本土内涵的形式展现出来,努力在课程和教学中展现出成都当地和汉文化的特色,达到一种中西贯通的境界。

  我们不仅仅是实施教育,也不仅仅引进一种新的教育体系,我们更是引进一种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我们的教师和家长们也在伴随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超越自己,不断地成长。

  我们是在建设一个学园、花园、菜园和家园。

  20世纪初,奥地利科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鲁道夫·史代纳认为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类的精神领域,并创立了一门特别的精神科学,称为“人智学”。1919年,他受邀根据人智学的理念为德国

斯图加特一家名为Waldorf的香烟厂的工人子弟办了一所学校,并命名为“自由华德福学校”。学校共有12名教师和256名学生。

  后来,凡是实践这一教育理念的学校都被称为华德福学校,或鲁道夫·史代纳学校。根据2000年德国华德福教育友好协会统计,当时全球有876所华德福学校、2000多所华德福幼儿园,以及300多所华德福矫正教育和社会治疗机构。

  华德福学校既出现在发达的美国纽约,也出现在南非荒凉的黑人小镇上;既出现加沙地区的巴勒斯坦难民营里,也出现在美国南达科他州的印第安保留区中。在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的华德福学校,人们看到,清教徒和天主徒的孩子们彼此可以在一起学习。

  在成都华德福学校,华德福教育的核心理念被写在办公室的白板上:0至7岁:手-做-模仿;7至14岁:心-感受-艺术化;14至21岁:头-理解-探索。

  根据人智学理论,华德福教育努力把学生的体验由单一的智力发展转化为“全人”的教育,其教学大纲建立在对人生早期的3个重要发展阶段的理解和认识上。

  第一个七年(0~7岁),儿童通过模仿来学习。华德福教育认为过早的单一的智力开发会透支幼儿用于建设身体和进行模仿的生命力,不利于幼儿身心的整体发展,甚至会影响到成年后的健康状况。所以,玩家家、烹饪、家务劳动、扮演各种人物、看偶戏、捏蜂蜡造型、绘画、唱歌、做韵律舞、听故事和做游戏、生日庆祝和节日庆典、户外活动和园艺劳动,以此让孩子们学习有价值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

  第二个七年(7~14岁),孩子通过想象和感受来学习。在华德福学校,班主任从一年级带班到八年级,讲授主课。同时有不同的课任教师担任手工、音乐、韵律舞、外语、体育等教学。

  第三个七年(14~21岁),青少年开始探索真理,体验思考的力量。当学生开始探索“我是谁”,“我如何面对和进入世界”等问题时,教学中就应注重寻求事物的意义。如:在研究数学法则的同时,要学习有关的诗歌和音乐;在欣赏达·芬奇的绘画时,要做光学的实验;通过历史的学习,学生可以探索科学、音乐、艺术、哲学、宗教和人类发展的关系。

  鲁道夫·史代纳坚信一点:我们不应该问一个人生活在现今社会应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而是要问,这个人内在的潜能是什么?什么在他身上可以被唤醒?他的发展方向是什么?这样我们才能为社会不断成长中的一代输送新的力量,也只有这样的社会才是有活力的社会,对它的改造才能长存于其中,而不是成为一个以固有的组织形态,要求并改造年轻一代的保守工具。

  如何与国情社会接轨

  然而保守毕竟是更稳妥的选择。说服已入学孩子的家长,有时只需要像黄晓星那样找到一个精巧的比喻。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华德福的理念,则是一桩费劲得多的事情。

  第一次采访,是周六,正好赶上学校每月一次的公众开放日。牵着两三岁孩子来“考察”的父母不少。看着孩子在这里幼儿园的葫芦棚下、沙泥地里、原木滑梯上玩得开心,有人对比说,上传统的幼儿园,两个月了孩子还哭闹着不愿意去。

  与上幼儿园的孩子父母考虑相比,学龄孩子的家长显然更关心重大的“路线问题”。介绍会上,尽管张俐大讲如何“保护童年”,“让孩子成为孩子”等等教育理念,家长们也不时点头表示认同。但马上有家长站起质问:在你们这里读完了,如何回归中国国情的社会?毕竟有高考在那里,还是应试教育,如何接轨?

  对此,张俐解释说,学校制订的教学大纲,以及教师在备课中,都参照了教育部颁布的课标和北师大出的教材,知识点都能涵盖,只是引入教学的时间和方式不一样。她提出两条出路,一是初三年级专门拿出时间进行考前强化,通过中考回归公立高中。二是在华德福系统内读完后直接出国。

  马上有人反问,出国毕竟只是少数家庭可以负担的,普通家庭怎么办?原本在放幻灯片的黄晓星这时站起来回答:“华德福的教育是为生活做准备。考试可能失败,但生活不一定失败。对公立教育或者说应试教育而言,考试失败意味着生活就失败了。”

  在李泽武看来,种种矛盾和顾虑,反映出家长一方面对传统教育的反感,另一方面又想对传统教育的目标认同。“有些家长既想接受华德福,又想追求分数,当然矛盾。这里面还有短期和长期目标的矛盾。”

  李泽武虽然没有参加这场介绍会,但相比两位同伴,他切身知道说服一位母亲有多难。比如,他自己的妻子。

  2005年2月,李泽武“勇敢地把女儿弄到这边来了”。他妻子是公立学校的老师,“一百个反对”,“你们一天到晚都在玩,孩子怎么办?”他理由找尽,好话说尽,妻子还是心不甘情不愿,恨恨地扔下一句“反正孩子还小,就让她‘滥一滥’吧”。

  在美国

留学时,黄晓星和张俐曾与朋友讨论过一个问题:从华德福毕业的学生是不是能上哈佛这类的名牌大学。张俐就此提供了一篇调查报告的结果,在一些名校攻读的华德福毕业生,被教授们评价为“不是最聪明,但往往是最有思考能力的学生”。至于能不能和要不要上名校,那是学生自己的选择。关键是,上名校并不是华德福教育培养人的最高宗旨。它最看重的是培养出一个全面发展的、健康的、热爱生活并充满活力、思想力和建设力的人。这样的人,或许看上去很普通,未来所从事的工作可能也很一般,但这样的人在社会中会像一颗颗散发出温暖和光的种子,将成为整个社会逐渐改善和进步的力量。

  如果硬套考试的标准,黄晓星在研究中找到了20年前联邦德国教育厅的一项统计,在全国性的ABITUR考试中,华德福学校学生的考取率是公立学校的3倍。

  另一位致力于在中国推广华德福教育的人士吴蓓则提供了较新的案例。2003年她在英国留学时,房东太太把5个孩子全都送到了当地的华德福学校和幼儿园。当被问及“在没有竞争压力的学校,孩子的学习成绩是否较差”时,房东太太马上告诉她,今年自己的大儿子正好参加全国统考,他所在学校名列整个地区的第三名。

  当然吴蓓也发现并非人人适合华德福学校。房东太太的二儿子就很不适应,小学毕业后,她帮他选择了一所规模小的公立中学。

  据黄晓星观察和研究,但凡把孩子送到华德福学校接受教育的家长和从事华德福教育的人,很少关心这些统计和评估。很多父母是看到孩子到华德福学校后,生活得健康快乐,从而强化了对这种教育的信心。

  成都华德福学校的师生常提到一个名字:本杰明·切瑞。他是

澳大利亚资深华德福教师,负责亚洲地区华德福教育培训工作,也是这里的指导老师。他曾写过文章:

  “在我所知道的学校中,以华德福学校受到的赞扬最崇高和得到的批判最严厉。家长可能在某一年里起劲宣传这学校多么令人赞叹,是解决所有孩童问题的灵丹妙药,却在隔年变成学校最刻薄的反对者。家长常常从心中被华德福教育所吸引,并被其善和美的培育所感动。而当落实到通过心、手和头来工作的真正含义时,他们便开始质疑,甚至惊慌。如果这些没有成功呢?我的孩子离开这所学校后如何去适应社会?我真的认同学校所信奉的人类价值吗?教育不就是培养使年轻人适于工作的技能吗?以上这些问题在中国特别有代表性。”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点击进入查看更多教育考试的精彩内容~~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