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不要误解经济学家的“刺耳”言论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7日 10:13   新京报

  时下民众在价格面前之所以显得弱势,民众所遭遇的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民生困局,恰恰是由于市场化改革不到位、某些资源垄断供给和扭曲价格机制造成的结果。因此,解决的根本出路还是: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

  近年来,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民生问题日益凸显,“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也被列为政府重点施政目标。无论实际情况多么复杂,一切民生情景,说到底都集中表现在价格上。尤其是在目前错综复杂、高度敏感的价格问题上,一些有话语权威者、特别是经济学家,如果发表一些虽然可能是职业真言,但很可能伤害民众朴素感情的话语,就很可能引致相当不愉快的结果。

  近有一例。日前,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在广州作演讲时,虽然引来听众30余次热烈鼓掌,但对他提到“赞成大学涨学费”等观点,经媒体报道后还是引来唏嘘一片,各种不解、非议、愤慨、声讨纷至沓来。

  大致说来,经济学家说话往往有两种身份、两种立场:一是作为人文知识分子,他应该站在社会正义的立场上,替没权、没势、没话语权的弱势群体说话;二是作为在社会分工体系中专门研究经济学的职业者,他须站在职业和专业立场上,以科学的、专业的态度讲话。但是,现实中这样两种身份和立场往往混杂在一起,尤其在敏感时期,更容易引发误解、闹出舆论风波来,茅先生演讲及其所带来的尴尬社会效果,可能就是由此误会而起。

  经济学是一门很有社会责任感的致用之学,它从民生出发关乎国计,说穿了就是从“物以稀为贵”的朴素常识出发,解说市场有效配置关乎民生的资源,以达富民强国之社会建设目标。有职业责任感的经济学家,无论怎么“爱民、亲民、敬民”,都需要围绕这个核心原则说话,否则他就有失职业精神,就不配作为经济学家说话。所以,与其以朴素情感声讨经济学家,不如以科学理性冷静沉思更有意义。

  目前,困扰国人的民生问题,表面上是涨价问题,因涨价引发了弥漫生活方方面面的“难”。对此问题,如果从民众的朴素情感出发,当然是寄希望于行政干预限价,如此大家才觉得踏实。但作为经济学家,他无法忘记最基本的价格规律,职业理性告诉他:时下民众在价格面前之所以显得弱势,遭遇民生困境,恰恰是由于市场化改革不到位、某些资源垄断供给和扭曲价格机制造成的结果。因此,解决的根本出路还是: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

  在市场,第一次分配层面以效率为先,以资源稀缺度为标准,该涨价的就得涨价。只有合理的涨价机制,才能杜绝对民生资源的浪费、特别是犯罪性浪费,以有效配置稀缺的民生资源于最需要的地方。然后,在公共领域,第二次和第三次分配层面,应该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以保证公平的社会正义为宗旨,在保护劳动致富者的同时,通过累进所得税、财政转移支付、社会保障体系等再分配手段,兼顾贫困弱势群体,保证社会和谐目标实现。

  经济学家时常发表的一些刺耳言论,诸如“为富人说话,为穷人办事”,“大学学费要提高,很多人反对,我是赞成的”,“我也主张电价要涨”等,都应该放在这样的话语背景下去理解,切不可无缘由地将本来合情合理的话,上纲上线地情绪化扭曲。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刻地体悟经济学家的思想本意。

  □李宝元(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点击进入查看更多教育考试的精彩内容~~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