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读大机构与小机构的差别在哪里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30日 20:41   新浪教育

高考复读大机构与小机构的差别在哪里
北京精华教育机构执行校长 李峰学

  主持人:下面想请教一下,现在北京的高考复读机构在招生规模上,从几十人的到上千人的都有,今后是否会出现比如说几家独大的局面?另外就是大机构与小机构之间的差别和差距到底在哪里?

  尹雄:我首先认为这是必然的趋势,就是未来复读市场最后在北京办,应该有几家比较大的学校几乎占领这个市场的百分之八、九十,这绝对是有可能的,甚至我感觉未来整个民办教育培训的市场,其实也会形成几家独大的局面,就像我们知道的电脑一样,我们有联想,有戴尔,有惠普,其实也就是几家大的,当市场达到充分竞争的时候一定是几家特别大的。因为大的机构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有它的一个品牌优势,它有资金的优势,还有它的研发优势,本身品牌的优势就是给大家一个感觉非常信任你,如果我进去以后一定能得到最好的服务,所以我相信家长其实未来在选择复读的话,一定也是选择北京比较知名的几个大的品牌,满足他们不同的需要。肯定是几个大品牌之间会有一定的差异,比如有的品牌可能做住读的多,有的品牌做走读的多,有的品牌是做小班的多,有的品牌做一线特级教师的多,所以说有不同需求的家长会选择不同的品牌。所以总体来说,我认为未来的趋势应该是这样一个趋势,会剩下几家比较大的复读学校。

  李峰学:尹校长说的必然以外,我再加上一个必须,因为只有做大以后你才能真正做到分层教学,师资的调配,包括内部的教研,真正对学生负责。从目前来讲,就按我们内部的分析来讲,你过了10个班以后才能做分层教学,所以一方面是我们所说的资本进来,人才进来,政策有了,它肯定有一个产业化的过程,整合的过程,做的专业的,做的好的肯定会整合别的资源,会做大做强,做的不好的可能就会淘汰出去,所以也是一个行业的必然和必须。

  冯建:20年前的时候在广东一个县,就会有几十家,甚至于上百家生产电冰箱的厂,但现在我们觉得真正的电冰箱品牌没有几家,所以我想教育只不过是后生产型产业之后又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型的,或者说更有生命力的一个产业,所以我想教育也一定会走像电脑,像家电产业这样的一个逐渐走向规范化,而且逐渐小流汇大川。几家独大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

  马永钢:未来几家独大的局面一定会出现的,就像刚才冯校长所说的,教育是一个晚熟的市场,但它早晚都要走上市场的,现在市场化的程度也越来越高了,既然要进入市场,那么就要遵循市场规律,优胜劣汰就是市场的规律,资源整合这也是市场发展的趋势。如果说现在还没到这个程度,我想跟我们自身原来是有一定关系的,在几年之前应该说大大小小的复读机构办学的质量,办学的方式,管理方式是严重的同质化,无论是三、五十人的还是上百人的复读机构,无非就是打打广告,招来学生,请一些兼职的教师或者特级教师过来讲讲课就完了,方式很单一。大一点的机构无非就是管理细致一点,提供的服务更加周到而已,仅此而已。所以说那会儿各家复读机构应该说规模相差是不大的,真正的鱼龙混杂的局面。

  咱们可以想像到三、五年之前,北京市四百人以上的复读机构是极少的,但是还不说这次的并购活动,在这之前的两、三年,咱们各位校长都知道,从两、三年前开始到现在这段时间,随着这个市场复读教育市场化越来越明显,越来越深入,差异逐渐拉开了,一些大的机构开始脱颖而出,现在已经有了上千人的机构,小的机构三、五十人的也有,这个差距已经很明显了。加上这次包括新东方或者其他机构的一些并购或者融资活动,我想会极大的促进这个进程,我想用不了多长时间可能几家独大这个局面就会出现。

  主持人:刚才其实马校长在前面谈话中也谈到了,就是这次并购之后也会加速行业师资的流动,人才的流动,不知道在座的几位嘉宾怎么看这个现象?

  尹雄:人才流动是很正常的,首先有句话,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作为这些老师们也好,管理者也好,也都希望到一个比较好的平台,像类似新东方这样的平台,冯校长,李校长这样的平台,都是非常好的平台,做他们想做的事情。当然一些竞争力比较弱的机构,他们的人才流失相对就会比较严重一些,但我相信这些大的品牌都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大家都会觉得还是非常稳定,而且市场空间还会进一步加大,因为今年开始公办校不让办复读,其实我们这几家大的机构都会有一个增长的空间,所以都需要人才,小的机构可能会相对比较困难,会出现人才流失的情况。

  李峰学:刚才也说了,我们这几家应该说已经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阶段,因为我们有了好的口碑,好的品牌,所以可能会吸引来更多的一些优秀的生源,因为有了更多优秀的生源我们现在平台大了,平台以后会越来越大,这样的话我们就会留住和吸引更多的优秀老师过来,更多优秀的老师会带来更好的成绩,就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我们这个行业里边,我们精华今年能做到21个教学班,就因为良性循环的过程,我相信我们几家学校都会去做这种,因为想成为一个名校的话,一是要有好的生源,好的生源能带动校风,另外一个必须得有好的教师团队,为了搭建这样的教授团队,内部的教研体系,老师的选拔体系,包括老师,不管是课时的竞争力,还是对老师发展空间的竞争力,我想我们每家都会有每家的特点,像精华做的是全职教师战略和明星教师战略,像类似的战略我想每家都会有。

  冯建:我估计可能对于我们在座的四家学校,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人才流动不会很大,但是对于一些小的机构,对于一些要淘汰的机构,它的机构被淘汰了,但并不意味着它的师资不好,实际上每个机构里边都会有几位甚至于几十位优秀的老师,就像刚才尹校长说的,人往高处走,很多小的机构在自己机构处于困难期的时候,或者濒临倒闭的时候他们更需要寻求更高更好的发展,我想他会选择像我们在座的四家单位,甚至于还有其他一些办的不错的机构。现在各个学校其实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和教师选拔的一套程序,逐渐的师资也都走向,最初的时候是以兼职为主,专职为辅,但现在都已经走向了专职为主,兼职为辅这样一个思路,我想每个学校都会有一套非常严格的教师选拔机制。像新干线也同样是这样,在全国海选教师的同时,还要进行师资的一次一次的考核,一次一次的淘汰,同时我们也有像海淀区吴琼老师,董小平老师等等这样的名师,随时给我们的老师再进行培训,同时也给我们的学生进行培训。所以我想关注教学质量是所有办的大的学校的发展之本,也是它未来能够再发展的一个动力。所以应该说我们的流动不会很大,但是其他学校往大的学校的师资流动,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

  尹雄:另外还有一点我也感觉比较庆幸,北京的几家大校之间还是比较友好的,很少去恶性竞争人才,相互之间挖人,其实对大家都不是很有利,这边应该说新东方是我们的老大哥,这块他们应该是做得非常非常好,其实我们之间没有真正去做恶性的竞争,所以对双方来说,对各方来说都觉得蛮好。但是确实因为中国非常非常大,优秀老师也非常非常多,刚才冯校长也说他们是进行全国性的招聘战略,所以说人才在中国是不缺的,就是怎么去寻找到这样一些人才来北京,来为我们未来复读事业,大家一起做一点工作,这是大家特别关心的。所以在我们几个学校之间,我们相信不会有太大的人才流动,这其中也是一个默契了。

  马永钢:竞争,现在企业竞争靠的是什么?就是人才,不光我们复读学校是这样,联想,包括新浪也是一样,都是靠人才。应该说既然企业发展的核心靠人才,那么咱们就要关注人才的需求,人才需要什么,通过哪些方面能稳定人才,人才我认为第一,他需求的是一个像刚才说的薪酬,福利待遇,以及相对完善的一个奖励激励机制,第二个,他需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企业需要人才稳定,同样人才也需要企业稳定,有长远长久稳定发展的一个势头,第三个,个人事业充分发展的空间,第四个,我觉得人才比较关注的还有一个是企业文化的问题,能否跟个人的发展相互融合的问题,这点是很关键的。

  咱们可以想像,以上我说的这四点,薪酬,奖励机制,稳定感,未来发展的充分的足够大的平台,企业文化,这四点应该说是绝大多数小企业,小的复读机构所不具备的。只有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有了足够的实力包括经济实力在内,到了这个程度以后他才有可能提供这些相关的比较周到的待遇,一个全面的员工服务。也正因为这点,所以未来一定会导致大批的中小复读机构优秀人才向大机构优秀机构集中,肯定会这样。

  同时我另外要说一点,像刚才冯校长说的,我们的复读机构除了吸引优秀人才加盟以外,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培训青年教师,这点我觉得现在说起来还是有点愧疚的,早先在晚报开会的时候我曾经大放厥词,曾经说过,我们这种机构没有培训人的义务,我们就是用人。但现在看来这话说得太过分了,培养人应该是一个有着良好发展愿望和前景的一个企业,必须要做的事情,现在看起来一个企业要想有足够后进的话必须有自己的一只青年教师队伍。从3月初到4月中旬,我们在全国海选了800多位老师,经过初试筛选之后还剩下200多,还有复试,我想复试可能还要筛下50%,同时还会有更优秀的老师进来,当这些老师加盟以后还会有一个非常严格的苛刻的培训,这个培训以后可能还会有一批老师会淘汰,这样的话,第一说明我们的企业是应该有这样的义务做这件事情的,这是自己的责任,同时也只有一些成规模的大的复读机构,大企业才有能力做这个事情,小企业的品牌号召力很难办到。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