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凤池:地震灾区归来 我也需要心理疏导(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2日 20:12   新浪教育

杨凤池:地震灾区归来我也需要心理疏导(图)
主持人唐晓芸与嘉宾杨凤池、周凌、张小琴

    视频:杨凤池谈灾区心理救援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随着四川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进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灾区的心理重建,一批批心理专家奔赴灾区为受灾人群进行心理抚慰,灾区人们的心理现状如何?灾后的心理重建又会遇到哪些问题?

  6月12日(周四)下午17:00,央视《心理访谈》栏目制片人周凌,主持人张小琴,知名心理学家杨凤池灾区归来,做客新浪嘉宾聊天室,讲述灾区亲历,与你分享灾区心理救援的感人故事,以下为聊天实录。

  主持人:各位新浪网友下午好,欢迎光临新浪嘉宾聊天室,我是主持人唐晓芸。今天是教育频道“抗震救灾系列心理访谈”其中的一期,今天为大家邀请到的是三位央视的嘉宾。首先是央视《心理访谈》栏目组的制片人周凌老师。

  周凌:大家好。

  主持人:还有《心理访谈》节目的主持人张小琴老师。

  张小琴:网友朋友们,大家好。

  主持人:第三位是我们网友非常熟悉的,知名心理学家,杨凤池老师。

  杨凤池:大家好。

  主持人:欢迎三位来到新浪嘉宾聊天室,在接下来的45分钟里边,我们会和大家一起来交流关于灾后心理重建这一块的内容。我知道杨老师是刚从灾区回来,其他两位嘉宾也是在后方做很多关于心理重建方面的工作。从5月12号到今天正好是一个月,在这段时间,给你们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什么?

  张小琴:杨老师先说吧,杨老师刚从灾区回来。

  杨凤池:在灾区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战士,他的家乡就是北川,他在宁夏服役,这个部队到北川来救人,他自己救援的地方离他家乡骑车才十几分钟的距离,他全力以赴抢救灾区的群众,但是他父亲骑车来告诉他,他母亲在地震当中遇难。我们《心理访谈》也做过这个节目,小琴主持的。

  张小琴:对。

  杨凤池:在发生这件事情以后,这位战士表情特别凝重,他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就像一尊雕像。这是我看到最心动,最让我触动的一幅场景。

  主持人:他其实自己家里也遭到灾难,但是他还到重灾区来救人。

  杨凤池:其实他本人就是灾民,就是遇难者家属,他同时又是救援者,而救援的人又不是自己受灾的家人,救援的是普通群众。上次中央电视台端午节特别节目,他们让我讲一个关键词,我说就是“感悟”。在感悟里头我讲了三点,第三点就是在这次赈灾当中人间的爱、真情得到了传递。其实这个战士叫胡顺阳,我到现在还记得他的名字、他的表情,在胡顺阳身上我们看到跨越人间亲情、友情、爱情的大爱。

  张小琴:我印象比较深的就是一位女警官叫蒋敏,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长期做心理这个节目,形成一种职业的敏感,往往在其他节目,别人从别的角度来报道一个人的时候,我往往会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看这个人。像蒋敏,我记得她在赈灾晚会上几乎都站不住了,人的姿态都是倾斜的,强忍着心中的痛苦。其实我觉得像他们这些人,包括刚才杨老师讲的那位战士,其实他们都是英雄,但是同时他们也都是一些急切需要一些心理支持的人。所以,我在看很多节目的时候,我其实特别担心,因为以前我们也做过一些类似的比如说像平亚丽到我们那里做过一个节目,就是一个残疾的世界冠军,其实冲突很多,白天她做一个英雄的形象,但是晚上回到家里她面对很多内心冲突,因为她的生活面临很多实际的困难。我在看这些英雄的时候,当然我们这个社会的确需要很多英雄,而且他们也的确做了很多非常令人敬佩的行为,但是我们除了在给他们一些桂冠、喝彩、荣誉、奖章,非常高地位的同时,还要给予他们心理上的支持。

  周凌:杨老师讲到一位战士,张老师讲到一位当地的民警。我最想说的话,因为我没有到灾区去、前线去。因为我们办公室在18楼,当时震感非常非常明显,当时是李老师和阿果在演播室录像,其实他们也感觉到,其实在那一刻之后,我们就非常非常快地做出了一个关于在灾后关注心理危机干预的长期的系列节目的策划,其实这个地震带给我们很多感动,其实也能带给我们很多契机。大家对心理学的认识,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在地震之后是一个空前规模的。其实像心理危机干预这个概念,在中国克拉玛依大火之后其实已经开始做,包括5·7空难,包括那会儿杨老师跟红十字会,黑龙江的涝灾,还有包括台风、98洪水,这之后很多心理学工作都开始在做心理危机干预这个事。但那时人群范围是非常小的,比如像克拉玛依大火,可能是几百个人。5·7空难一百多个人。包括洛阳东都商厦大火之后,那个范围是非常小的。所以,大家没有关注到这个。

  实际上大地震之后,特别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很快大家都认识到心理重建的重要性,而且国务院发的文,也是把心理重建作为一个最基本的,我觉得这个时候《心理访谈》应该起到义不容辞在第一时间传递给大家心理学的作用,心理干预是什么,为什么是迫不急待需要做的。第二,我们怎么样来做,我们怎么样系统地持久地对这些人帮助。我们从5月12号地震之后,星期四的时候就派出了第一个摄制组到了前线,我们节目播出从5月22号开始到现在,一天都没有停,我们当时做了早期的节目,中期和远期的计划,计划完了之后,我觉得我们下一步要做的可能就是真正地组织像杨老师这样从事心理咨询专业十多年,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心理专家,真正到灾区去,发现由于地震带给他们在恢复生活和重建生活当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难题。我觉得要把这些知识传递给大家。

  我可能没法举一个例子,因为他们俩都指了这次地震中难忘的事,我就想说这次地震中有很多孤儿,也有很多父母失去了他们的孩子。我记得我们原来做过一些节目,上海有一个星星港的组织,这次他们也是派人去了。这个组织全都是白发人送黑发人,他们自己自发地组织起来,我就记得里头有一个,她的儿子八岁的时候意外车祸去世。因为比较年轻,又生了一个孩子,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可能就会存在一些问题。虽然那个儿子去世了,但是她在她们家里头永远给那个孩子留了一个房间,那个小儿子知道我曾经有一个哥哥,而且这个哥哥一直生活在我的家里,爸爸妈妈都很爱他。哥哥的房间我不可以随便进去,比如拿他的玩具。

  那个节目是杨老师做的。

  杨凤池:对,我和阿果做的,给我的印象特别深。而且说爸爸妈妈没有了以后,你们还要替我们去纪念这个哥哥。

  周凌:平常人可能看到的是这种心理上的恐惧,比如说灾难中一些很刺激的画面、惊恐的东西。但是有可能因为这些问题将产生长远的对生活的影响,有很多人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他是无意识。我们的工作就是把这些事提前告诉他,现在发生什么样的情况是正常的,你以后会面临什么样的问题,而以后面临的问题可能跟你比如说在地震当中丧失的这些关系有关,可能跟你的性格有关,可能跟你原来的家庭结构有关系,我们可能要给出一个更前瞻的指导,让地震造成的心理上的影响降到最低的水平。

  张小琴:地震其实是一个很大的灾难,但是如果从心理角度来看,他所带来次生的灾难才刚刚开始。包括像刚才他们两位讲的这位妈妈,那种对待孩子的方式,以在后会给他们自己,给那个小儿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而这个影响可能是长期的。而这次在地震当中受灾的家庭,他们后面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都是无法预料的。现在心理学的帮助是非常需要持续地进行下去。作为这个栏目的工作人员,我觉得我们这个栏目的使命感可能也是很强,我们要去承担这样一种任务,应该把它做好。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