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启
两名清华大学应届毕业生为庆祝毕业,于7月7日在校内操场裸奔,并将照片传至网上,引起网友关注。对此,其中一名裸奔的男生表示,裸奔是为了增加清华的“人文气息”,同时希望清华能更包容,允许学生有个性,有创造力,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这引来社会舆论的广泛批评,以至于“裸奔”学生明显感受到压力。在我看来,裸奔与“人文气息”、“有个性”、“世界一流大学”这几点,没有多大关系,但学校和社会却可以“包容”它。
“裸奔”难以增添人文气息。近年来,各高校都在建设大学校园文化,想办法增添“人文气息”,有的改校歌,有的改校训,有的建校门,有的建雕塑,有的设立各类学生活动节,但大家所感受的都是表面的“人文气息”,涉及大学文化建设深层次的问题,诸如现代大学制度构建、学校课程建设,均未涉及。因此,这两名男生可以视自己的“行为艺术”促进了大学文化气息建设,而社会舆论的感觉自然是不靠谱和荒谬。
“裸奔”难以展现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毋庸讳言,对于大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社会评价日益走低。在高等教育扩招的大背景下,关于重视本科人才培养,改革研究生培养体制,提高所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的建议,鲜有被采纳、吸收,在创建研究型大学的不归路上,众多高校普遍重视科研,而轻视教学,强调教师的论文生产,而忽视对学生的教育引导。有的学生在大学中成为“考证一族”,有的成为“考研一族”,还有的成为“打工一族”,也有的则成为“混一族”,很少有学生在大学毕业时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和突出的创造力。
裸奔者看来,他们“个性宣言”,似乎想唤起大家对大学生个性与创造力的忧虑——但如果大学生只能以裸奔来宣示自己的个性,那么,他们与球场上的裸奔者又有何不同呢?
“裸奔”更难让国内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接轨。哈佛大学的学生们,自1960年起举行在期末考试前夜打开宿舍窗户尖叫10分钟的活动,从1990年开始每年进行2次考前裸奔活动。去年期末考试前,学校校园内,全裸的200多名男女学生在草坪上奔跑,学生们合着观众的欢呼声,享受了10多分钟全裸的自由。不管这种行为能否为学生减压,但是,学生们认为,“一个学生如果连裸奔都不怕,期末考试又算得了什么呢?”在普林斯顿,一种形式的裸奔已经成为了传统。在每年下第一场雪的午夜,裸体的二年级学生会绕着普林斯顿大学的Holder操场奔跑,这个传统保持了数年,获得了国家报纸对它的有利评论,而官方想要终止这种行为的努力得不到公众的支持。虽然国内众多评论者以国情不同 (中国人更保守、更含蓄)、校情不同(中国学生压力没有国外大学大)来反对国内大学学生学“裸奔”,但他们其实想表达的是,国内大学更应该学习国外大学好的地方。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大学和社会就不可以包容“裸奔”。虽然包容“裸奔”者,与大学包容各种学术流派无法相提并论。蔡元培先生所倡导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在当下的大学,已经很难寻找到踪迹,人们一直期望,大学能重回各种流派并存、各种思想交锋的状态。或许,包容“裸奔”者,可以给大学以学会宽容的“训练”。
其实,两名清华大学的“裸奔”,只不过是两个学生在毕业之际的个性行为,不是学校在“裸奔”。学生没有必要把这上升到人文气息、人才个性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高度,社会舆论也大可不必将这种行为对应人文气息、人才个性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对学生和学校上纲上线,对其宽容一些,或许可以给学校培育人文气息、培养个性人才提供宽容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