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做英雄的拯救者自己首先是病人
在这个工作坊上,有一幕对我触动很大。当时,一个学员问主持工作坊的郑立峰老师,他抗的东西太多,太累,想放下,该怎么办?郑老师说,不多,别放下!他建议这个学员抱起一张凳子,然后对他说,这多好,抱凳子可以令自己强壮啊。这位学员显然还真以为郑老师赞同他抱凳子。于是,郑老师建议他再多抱几张凳子。
这时,我想到了自己。现在,我的心理学功底强了很多,而我分明感觉,我怀里抱着的凳子也多了很多,尤其是从2007年底到现在,我感觉自己的内心几次出现飞跃,对人性的理解又深了几个层次。但同时,一个又一个高重量级的负性事件在我身边出现。
我想,这也是我的内心逻辑在我周围世界的投射的结果。我的价值感的重要源泉,也即我的小我的重要养料是“我能救人,这真棒”。结果,这个逻辑在我的周围世界不断升级,我“救人”的能力越来越强,而需要我救的问题也越来越重。
但是,我真能救人吗?我真希望能救人吗?我还是更希望“周围世界永远要有大病人,那样我这个英雄才有用武之地”?
这种愿望听上去不错,但依照前面的分析,当我的“小我”的重要结构是“英雄拯救病人”时,那就意味着,“英雄”和“病人”这个二元对立的矛盾都是我自己的一部分。而且,假若世界上只有两个人,我做英雄的代价自然是渴望让另一个人做病人。
那个学员在向郑立峰老师请教时,其实是在炫耀“我是拯救者”,并且隐约还在渴求一个完美结果“我能不能既享受拯救者的角色的价值感又放下很累的痛苦”。
小我中藏着很多这种渴望:我能不能彻底自信;我能不能既享受受害者的正确感而又不遭受受害者的痛苦;我能不能要一个既愿意包办我的生活又给我自由的配偶;我能不能要一个只对我好而对别人都蛮横的老公……
二元对立的小我结构只能导致优点和缺点并存,并且优点几乎总是缺点的另一面,我们选择了优点也就是选择了缺点。我们能做的,不是只要优点而不要缺点,而是在接受优点的同时接受缺点。
不过,我们如果想做到接受别人——如配偶的优点和缺点并存,首先要做的是接受自己的“好我”与“坏我”的并存。那位过度节俭的妻子,她如果能接受渴望享受的“坏我”,降低她的节俭的“好我”和渴望享受的“坏我”的内心冲突,那么她就会接受丈夫的大手大脚。这时,神奇的事情就会发生,她丈夫的奢侈程度会自动降低。
但是,小我能彻底被放下吗?我们能否走出二元对立的困境呢?(未完待续)
网友的回答:我们为什么迷恋痛苦
1.我的感觉是:苦难令我们具有存在感。就好像,我们都知道我们体内有五脏六腑,但我们平时都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什么时候才会意识到它的存在?就是当它痛的时候。所以我也会“自虐”地喜欢上胃痛的感觉,因为它仿佛在提醒我我是在活着。
一帆风顺的生活太单调了,像白开水一样,有益但没味道,所以有些时候便会自己制造些苦难出来,来得到存在感。
——endless
2.“小我”一直把苦难当成敌人并执著于同苦难抗战(也把自然界的一切,甚至人当成敌人来抗争,并以战胜苦难来显示自己的伟大),如果不受苦了,就意味着“小我”的不伟大,甚至于不存在了。
——太阳下的呆呆
3.一直以来在刻意追求苦难,苦难的人生有其悲壮的一面,让我感到“我”有接受苦难战胜苦难的勇气和斗志。现在,觉得这一切像是潜意识导演的一场悲剧。自己选择了一份托不住的苦难给自己还暗自垂泪和感慨。现在我选择一份幸福的人生?我改变了一个轨迹。 ——黑暗
4.我感觉很多人在享受他所经受的苦难,明明有机会脱离困境却不做行动。似乎只有在困境中才能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小木
5.在真正的“大我”苏醒之前,我们都不是“我”这台具有思维的机器的操作者,因为它被“小我”(即已经设定的程序)控制着,这时,我们充其量只是一块供电的电源。当“大我”苏醒了,能够观察到“小我”的思维时,这时我们才有能力去改变这台机器的程序,有望成为真我。
——多多
(注:以上内容摘自武志红博客的网友评论)
本文摘自武志宏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wuz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