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大”,大学之“学”--溯源系列访谈“叩问大学”
访谈开始,和蔼可亲的史静寰老师和身着黑色对开中式服装的彭林老师一上台就赢得热烈的掌声,似乎也预示了这个环节精彩的思想碰撞。
理想碰撞现实——大学为何而存在?
针对“大学是为了理想还是现实而存在”的问题,两位嘉宾都认为理想和现实是统一的。史女士指出这个问题不仅是大学的问题,更是每个人甚至整个人类一直都在思考的问题,应当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以两本书为例,既要《走出象牙塔》、又要保持《教育——必要的乌托邦》(本文为90年代一本书——《迎接二十一世纪的到来》——的序言,当时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是当时欧盟的主席德洛尔著)。大学和社会存在互动。
而彭老师则认为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来讲,二者从来没有分开,“有理想的人,其实他也是脚踏实地的”作为具有人文情怀的君子,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大学是出思想的地方,要用思想影响社会。要靠“理想的风帆”引领社会。
关于学术世俗化,史女士认为如果指大学为人类现实生活作贡献,则是一个必然趋势;但若是当今一些功利的行为,教育机构和学者需要坚守一种信念。
彭老师则认为“自古以来没有一个所谓世俗化的问题”“ 越是大家他越是不鄙夷做普及的工作”“大家”们深入浅出地作普及性工作,“先觉觉后觉”,还太不够;但是对于那些“浅入浅出”,自己没功底就引导大众的“世俗化”行为必须反对。
彭老师还由此引发,评价目前的“国学热”“摸上去温度很高,但是这是一种发烧的不正常的温度”,“误导了我们的文化”。彭老师对当今社会现状一针见血的评论引发现场雷鸣般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