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某高校一名大学生,为能当上院学生会干部,花5000元四处打点,光送领导的一盆花,就花了近千元。他还订下学校周边的饭店,请老师和上一届学生会的"元老"分别大吃了一顿。(08年11月4日《济南时报》)
看看网上一边倒的评论就晓得,许多人并不支持大学生花钱买官。说实话,笔者也不耻于这种为当上学生会干部而花钱"索官"的个人行为。
然而,做为一个尚无独立经济收入的大学生,为何敢于拿出相当于一年学费的钱来买个学生会的干部当?而学生会干部为何又在校园里成了众多学生之间炙手可热的"香饽饽"?这里面的所隐藏的现实隐喻则不免令人深思。
当然,或许在外人看来大学里的学生会干部不算什么官,也不如社会上的官职那样有"油水"可捞。然而事实上,学生会干部在校园里却有着特殊的身份,因为一旦某个在校大学生在学生会里担当个"一官半职",不但可以在学校里混了脸熟,于老师处风光,于学生处权威,更重要的是学生会干部身份的背后,则是实实在在的现实利益,因为有了学生会干部的身份,既可以在评优、评"三好"以及入党时有着普通学生无法企及的优势;而且诸多荣誉加身,又可以在评选奖学金、考研等方面占据绝对的优势。尤为重要的是,在目前大学生就业普遍严峻的形势下,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不是首先注重学生能力,而是首先在意于学生是否有着学生会干部这一身份的前提下,削尖脑袋成为学生会干部又怎不成为在校大学生趋之若骛的目标呢?
可见,一旦学生会干部成为获取现实利益的一种砝码,进而成为附带上享有特权,捞取更多利益资本的权力色彩,出现大学生为当上学生会干部而花钱"索官"的行为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能忽视的是,这种花钱"索官"的风气一旦形成,对大学生的危害可谓是"致命"的,对通过类似这种手段当上学生会干部的学生而言,一切唯钱开道,有钱就可以不按照公平、公开、公正方式的行事,长期下去不但不能够锻炼他们的民主意识,而且对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无益;再则对普通学生以及别的想为同学们服务的好干部而言,势必也会造成心态上的不平衡,进而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定会留下深深的烙印。扩大一点说,这样通过类似花钱"索官"的行为当上学生会干部的大学生,能否就一定是就业市场上优于普通学生的人才,还有必要值得用人单位慎重考虑。
如何从根本上"破解"大学生花钱"索官"以及类似现象?我们在期盼用人单位转变用人观念,把一切唯学生干部是举转到唯才是用的同时,更期盼大学这一教书育人的场所能够正视这一现象,进行必要的反思,引导大学生可以正确认识学生会以及学生会干部的作用,而不任这种现象在大学校园里肆意蔓延。若非如此,大学生花钱"索官"这一现象保不准就会在别的大学里生成诸多"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