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父教,这个略显陈旧的话题,最近随着一份报告的出炉,重新引起人们的热议。在一份由中日韩美四国青少年研究机构联合发布的《四国高中生权益状况比较研究报告》中,中国的孩子比其他三国的孩子更缺乏与父母的沟通,而在选择的倾诉对象排名中,中国的父亲更是排到最后一位。
对于这一结果,有人见怪不怪,也有人陷入深思:中国的父亲,孩子为什么不喜欢向你倾诉?在孩子成长中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中国的父亲又了解多少?
中国父亲遭遇尴尬
3月23日,中日韩美四国的青少年研究机构联合发布《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权益状况比较研究报告》。这份报告的调查对象是四个国家的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1至3年级的学生,包括中国北京、黑龙江、陕西、湖北和浙江5省市的1506名高中生,共计4800多人。
一石激起千层浪,关于父教的议论一时间也成为网上的热门话题。有人撰文《中国父子为何成不了“好哥们儿”》,认为父亲与子女的关系亟须改善;网友“如水的月光”说,一定要让丈夫认真读一读这个报告,因为他陪孩子的时间太少了,“我希望丈夫学会如何关爱孩子,多听听孩子的心声,陪同孩子健康成长”。
为何父亲难成孩子的倾诉对象?
“我也去开过几次家长会,结果发现去的家长基本上都是女家长,后来就把这些事情都交给孩子他妈了。男人本来就没有多少耐心管教孩子,再说我平时照顾生意也忙。教育孩子是他妈的事,我就管挣钱。”在长春市重庆路开服装店的谢东国说。
像谢东国这样忙于事业的家长不在少数。当越来越多的父亲忙于职场打拼,父教也就渐渐远离了被母爱包围的孩子。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刘秀丽教授表示,中国自古就有“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当前大多数男性仍然扮演着在外打拼、养家糊口的社会角色,教育孩子的具体工作也就落在母亲的肩头。此外,中国含蓄的文化传统,对亲子沟通特别是父子沟通也是一个障碍,彼此感情很深,却都不善于直白地表达。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还有一些父亲秉持了传统的严父慈母观点,对待孩子十分严厉,导致孩子只能仰视自己的父亲,平等、贴心的交流也就变得不切实际。
刘秀丽表示,父亲既是一个承担“养家糊口”重要职责的家庭成员,更是一个孩子成长不可或缺的角色,父爱在孩子的成长品格培养、智力发展、社会心理以及坚强、勇敢等性格的塑造上具有重要作用。
好爸爸是怎样“炼成的”?
“父教缺失已经成为我们民族发展的隐患。”孙云晓不无忧虑地指出,中国的父亲需要承担起更多的家庭教育的责任。
作为一名常年从事家庭教育研究的专家,范景宇对父教问题比较关注,去年还出版了《中国式父教》一书。他认为,母亲的态度、家庭和婚姻生活的满意程度会影响父亲投入和参与孩子教育的水平。母亲和其他家庭成员应当积极鼓励父亲参与对孩子的教育,还要尽可能地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为父亲角色参与孩子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母亲和父亲还要进行良好的沟通,在原则性问题上达成一致意见,明确各自的职责,以免两人在教育孩子时意见相左而让孩子无所适从。
孙云晓表示,对于孩子的教育,父母的作用是有所侧重的。婴幼儿时期以母亲的教育为主,母亲独有的温柔、细心、周到,使得她们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发挥出更明显的作用。小学阶段父母的责任各半。上了初中以后,母亲的影响力下降,这时就需要父亲发挥更大的作用。青春期的孩子想要独立,不能忍受母亲过于细微的管束,此时父亲较松的管束反而受到孩子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