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唐晓芸: 我先跟大家分享一下此时此刻的感受,因为我本身就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毕业的一名学生,今天特别感谢冯老师、熊师兄给我这个机会回到母校和大家做面对面的交流,刚才王博士说北师大的学生是最优秀的,我非常想给北师大的学生鼓鼓掌。我不知道今天在场的有多少的毕业生。
现在已经是本科生有多少?谢谢!研究生,或者是博士?数量不是很多,今天在座的大部分是本科的同学,而且本科还没有面临到就业,就业还没有成为现在解决的问题,这些的一些同学,我非常的羡慕你们,因为我在北师大读大一、大二,当时我们是学习联合会的主席,我当时找工作和现在同学遇到一样的问题,我到大四的时候才会参加这样的一些论坛,才会想到学习,其实你们真的很棒,还没有到就业的时候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大家再一次给自己掌声,因为你们坚持到现在一定听到很多精彩的东西,你们的收获一定是最多的。
我作为论坛互动的主持人,邀请四位嘉宾,今天安排了四位不同身份、不同见解、不同角色的嘉宾,我相信他们会给大家带来不同的收获。第一位是学生代表,他是清华大学的学生许昊,有请。许昊跟大家打招呼?
许昊: 我是清华大学05级的学生,现在在北京分行见习,今天非常高兴和大家在这里分享,共同分享我的成长。
唐晓芸: 第二位叫王彬彬,是一位女士,已经有两年的创业经历,也请彬彬上台。跟大家介绍一下。
王彬彬: 我叫王彬彬,其实我跟大家一样,从学校走出来创业,现在有一家礼品公司,专门做音乐礼品,今天非常高兴和大家在这里分享、毕业、求知、创业所遇到的一些问题。谢谢大家!
唐晓芸: 接下来两位是就业、创业方面的老师,第一位是王育老师,王老师为北京城市学院的学生做了十多年的学生就业、创业的工作。
王育: 同时我在北京志愿者联合会做一个铁杆志愿者,我自己供职的单位是北京城市学院,自己的专业就是刚才任老师所说的就业情况比较好的文秘专业,我自己是文秘专业的主任,大概有20几批毕业生。所以今天很高兴把年轻人就业感受,还有我自己在工作中的一些感受和大家分享。 谢谢!
唐晓芸: 谢谢王老师! 我觉得今天主办方的组织非常精彩,我相信会从后面的互动环节了解到更多。接下来的嘉宾是非常重要的嘉宾,也是我非常敬仰的心理学大师,杨凤池教授。我想今天在座的很多都是杨老师的粉丝。
杨凤池: 大家好!我是杨凤池,首都医科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我主要从事临床心理工作,业余时间也在社会上做心理学教授。我自己也有一个从选择专业、就业、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自己亲历的过程,可能有一些和大家分享。另外我也带学生,他们也有择业的问题;还有我自己的孩子也要毕业找工作。我还有一个身份,也是一个用人单位的负责人,因为我们也会招聘人、在网上发布信息、面试人,其他单位面试的时候也会请我做心理顾问。说不定有些人的录用还有我的参与。
唐晓芸: 大家今天可以好好听一下杨老师,他们在选人的时候什么样的人会留下、什么样的人会排除掉。 今天的论坛时间不会特别长,会专门留出30分钟左右的时候,和台下的同学互动。如果大家对台上的四位嘉宾提问题,另外大家也可以举手。举手就跟求职找工作一样,谁比较有动力、比较有实力,就会获得和嘉宾面对面的机会。 首先欢迎四位嘉宾的到来。先请许昊同学聊一下,今天实际上是在谈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之前的嘉宾演讲的时候,主要是站在研究者管理者的角度,您是怎么看待大学生就业的问题?
许昊: 第一个问题给我压力很大,我作为大学生的代表,作为今年我和我们同学,我们正好是大四的应届毕业生,今年实际上在就业方面是存在一定的困难,我觉得分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如果外因来说09年的金融危机,带来了很多就业岗位的减少,同时应届毕业生不断的增多,在这种情况下就导致供需不平衡、工作岗位非常少。
也是这两年感觉到的一点,像很多学校在这两年,在最近的就业情况实际上比往年还要好,刚才也有老师提到,大家有了这样的意识尽快签约,下手早是我们的就业情况会更好。为什么会觉得就业难呢?就是有一个心理压力,比如我们的专业来说,我的专业是不太好就业的专业——法学专业。通过学兄、学姐,今年的金融危机给大家的就业非常大的压力,不太清楚自己该怎么办了。
另外是心理的原因,在目前的角度,说实在话,没有做好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猛然间在大学享受惬意生活的时候,突然告诉你从今天开始找工作了,猛然间的转换是非常困惑的。 包括我自己,包括见习的计划,之前的面试、申请,心理压力非常大,其实走过来没有什么,但是当时每个人的心理都非常焦虑。
唐晓芸: 曾经有一个北师大的女孩在新浪实习,我问她找工作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怎么样?当时在2月份的时候,你7月份的时候会怎么办?她要说找工作,我说假如你明天要离开北师大、离开宿舍,明天你要去哪儿,她就愣住了,2分钟之后说可能会去姐姐家。怎么面对从学生到求职的转变确实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刚才许昊说,其实在学生没有遇到危机,求职的压力的时候就应该开始做一些准备。王老师给我们讲讲?
王育: 很高兴今天有机会和大家交流。 我说这个问题的时候,就想,我经常做的是很悲观的事情,关心自己专业的学生、自己学院的学生,刚才说到全国610万大学毕业生,北京市是21万,用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N分之一,对于每一个大学生是1/610,这个压力非常大。但是我要告诉你就1/3、1/2,可能压力小得多。
其实在这个方面我做了多年的工作,从文秘专业到经济管理学部,刚才我看到王博士的数据,其实我们也在做调研,在某种意义上进,这种实证的研究非常有意义。我们经管部,09年的专科毕业生是650多人,到我做问卷调查的时候是12月的中下旬,当时不到400个学生没有工作岗位,也就是说有200多人已经有工作岗位的,已经到企业工作了。我们就召集了一次会,其中有一部分人没有签,还在实习,在这个调查中,详细询问了有关就业的问题,学生说就业压力问题,就问他你面试的时候紧张不紧张,有1/3的学生说紧张;有1/3的学生说曾经紧张,现在是不紧张了,剩下的是不紧张。
这个比例就看出来,经过面试之后知道该怎么办就不紧张了。但是有一个重要的数据使我非常困惑,在315份问卷中,有相当多的同学是在三天到一周的时间内面试过,我在问卷中分了四个档,经过三次以下的面试、三次以上十次以下面试的,还有十次以上面试的,我当时做问卷的时候,不足60天,但是有人,而且这个比例确实不是少数,做过十次以上的面试,但是到现在还没有单位接收。 如果把这个数字加起来,每个毕业生平均都可以两次以上的面试机会,就业机会在那儿摆着,为什么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