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产经新闻报:危机下的就业生存法则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05日 12:44   中国产经新闻报

  编者按 随着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企业大面积亏损破产,国内的各机构裁员降薪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使原本十分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变得更加严峻。据统计,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大学生超过610万人,可想而知,等待这些应届大学生的是僧更多粥更少的局面。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问题立刻凸显,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古语有云,“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就业有了压力才能有动力。但是,过高强度的压力会引起焦虑、抑郁、烦躁等不良心理体验和一定程度的生理与行为反应,毫无疑问会影响人的能力发挥。根据心理学家耶基斯·多德森的理论,只有中等强度的压力刺激,才能激发出人的最佳状态。由此可见,就业压力的应对,是就业问题的重中之重。如何才能正确地面对就业压力?如何让大学生找到一个称心如意的工作?这些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4月25日上午,由共青团北京市委、北京市学联共同主办,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承办,并由多家教育及网络机构共同协办的“2009大学生就业压力管理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会堂举行。来自北京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代表、应届毕业生、各教育机构代表以及多家媒体的记者参加了此次论坛。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部分演讲嘉宾。

    共青团北京市委大学中专工作部部长胡九龙:有信心才能缓解压力

  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主要来自6个方面:一是各行各业发展不平衡给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压力;二是整个教育发展的相对滞后,特别是专业设置和市场需求变化的错位带来的就业压力;三是大学生的期望值过高,或者是期望值与社会的需求不够匹配带来的压力;四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整体经济所产生的就业压力;五是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日益个性化产生的巨大就业压力。六是我们传统的社会观念,特别是来自家庭的一些传统观念,也是造成心理就业压力过大。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成才和机遇,将会进一步地增多。但前提是自己的成才标准要日益地提高,并且要达到所有用人单位以及要适应国际化竞争的需求。

  青年大学生应该认识自己、完善自己,充满信心地面对各种压力和挑战。一是不要恐惧就业;二是做好职业规划,选择适合职业;三是降低就业期望,着眼长远发展;四是增加实践机会,提前“演习”就业、见习或兼职机会;五是养成积极习惯,应对就业压力;六是“怨外”不如“求内”,挖潜自身潜力。

 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主任熊汉忠博士:要调整就业心态,正视就业压力

  熊汉忠博士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呼吁:“大学生要调整就业心态,正视就业压力。”《2009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的问世引起了社会的反响。据熊博士介绍,该调查报告于3月5日展开,短短两周内就收到2896份问卷。其调查结果为:

  1.7成以上(73.95%)的被调查者,有实习或者兼职经历;

  2.极少数被调查者(1.3%)“可以接受零月薪”,但涵盖了专科、本科、硕士以及博士四类人群,“零月薪”背后的深层原因值得探讨;

  3.只有不到3成的大学生(27.5%)“愿意”去西部,而明确表示“不愿意”去西部的接近4成(39.2%);

  4.相对去西部而言,郊区以及乡镇基层的被接受程度似乎稍好一点,表示“愿意”和“不愿意”的比例分别为34.2%、34.7%;

  5.在家庭、学校、社会以及个人4个维度上,都存在明显的导致就业压力的因素,依次以父母的地位不高、用人单位不公、学校名气不大、父母就业观不一致以及个人自信心不足等5个方面,对大学生的就业影响最大;

  6.有实习或兼职经验的在校学生,更多地倾向于内在归因,他们认为个人自信心、能力以及个人职业规划等,与能否顺利就业关系更大;

  7.就业压力对大学生的生理(睡眠与食欲)、心理(担心、不乐观)以及行为(做事效率、生活规律)都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其中,“想到毕业就忧心忡忡”的比例高达52%,而“对目前的就业形势感到乐观”的人群不足9%;

  8.随着期望薪金的增加,个体所感受到的压力体验也就越大;

  9.在压力应对方式上,大部分人会选择“找人倾诉”的积极社会支持方式以及“主动寻求解决方法”的积极自我调整方式进行应对;但也有接近一半的人会选择“自我压抑”以及“回避”等消极的应对方式。

  对此,熊博士向大学生提出建议:

  一是调整就业心态,正视就业压力,恐惧就业的心理比恐惧的对象更可怕;二是做好职业规划,选择适合职业;三是降低就业期望,着眼长远发展;四是增加实践机会,提前“演习”就业、见习或兼职机会;五是养成积极习惯,应对就业压力;六是“怨外”不如“求内”,挖潜自身潜力。

 

  著名学者、首都医科大学教授杨凤池:人生另一站--社会大学

  大学生、研究生毕业了,其实还有一所大学没上,那就是社会大学。人生重要的意义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事业、一个是爱情。而大多数青年人往往关注爱情,对事业关注的太少。

  对于怎样让自己的事业放射出光彩,让自己的生命有价值、有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选择了什么样的职业,做了什么工作,对社会有何贡献。如果能这样想问题,就不应该和用人单位讨价还价,更没有资格说给多少工资。

  其实我们应该调整一个心态,当我们在上大学、研究生的时候,必须考虑将来准备进入社会和人生这所大学的时候,我建议同学们要常常琢磨一个问题——这辈子做什么?做什么有好感觉?做什么会让自己的生命放出光彩?所以当正式要就业的时候,如果能有机会进入某个单位、企业、事业团体,那就会有助于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梦想。

  再进一步假如:如果人家那个地方能接纳的话,人家不要进修费、实习费就已经很恩惠了。其实人生这一辈子总有几年受苦、受难、受坎坷,这是铁定的规律。我的意思不是指小时候,建议大家早点体验。如今我们正在面临就业的压力和金融危机,我觉得就先把自己打入底层,然后绝地逢生。成功的人士都是经历了早年的痛苦,翻越无数障碍后才获得成功。从这个意义上说,就业越容易人越容易倒霉。

  北京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任占忠:应顺应形势去就业 

  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一直存在,并不是新问题,包括在大学生供不应求时期,也有就业压力。只是当前的就业形势的确比较严峻,这种严峻和国际金融危机是联系在一起的,第一是供需总量的矛盾,第二是结构性的矛盾;第三是适应性的矛盾。

  去年年底,北京市大学生需求统计下降了23%,供大于求。而结构性的供需矛盾依然存在,任占忠解释道,现在结构性矛盾,不仅是专业的矛盾,还有“层次”的矛盾。应用类学科就业需求类相对要好,其他专业毕业生不得不转行。北京学历层次的结构也有问题。

  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不能适应企业需求的矛盾。比如,近两年北京的软件毕业生缺口将近一万左右,需求量是比较大的。但相当一部分软件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原因在于干不了,反倒要企业教,所以企业根本不愿意要;再有是观念不适应。中小企业和基层一线学生不想去。所以适应性的矛盾比较突出。再次是职业素养不适应。用人单位最关心的是学生的责任心,学生往往把工作当成写作业,这样就麻烦了。    

  任占忠向记者呼吁大学生要适应形势,积极就业,记住两句话,“有目标实践,就能够成功”,如果在大学期间不在这两方面着手的话,就业就很难成功。

  麦可思公司总裁王伯庆:创业并非就业主流

  受金融危机影响,大学生就业下降了3个百分点。

  2008年“211工程”院校(是指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高等学校和100个重点学科学。)大学生就业率为73%;非211大学生毕业是54%,高职、高专院校只有47%。有1/3本科生和高职生在毕业半年之后实现了就业。另外也有最新数据表明,2009届大学毕业生,截至今年2月底签约只有18%,3月底本科签约率只有33%。大学生毕业,没有签约的时候千万不要担心,在中国就业形势最好的2007年的时候,全国的专科生就业率只有55.8%,而教育部最好的数据是72%,就是说1/3的本科,或者是1/2的高职在半年后找到工作,不是薪资期待,主要对城市类型、行业类型等做准备。如果找不到工作的时候越长,雇主就不愿意雇用你。现在我们团队是30多个人,我雇用的绝大数人是应届大学毕业生和研究生,成都的总经理今年才25岁。

  面对就业压力,许多毕业生另辟蹊径。我认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在中国不是主流,2008年自主创业只占2%。建议大学生要先就业,不要给社会和家庭造成负担。第二再择业,第三再创业,因为创业对大学生的要求非常高。根据我们对全国大学生的创业调查,创业有“三座大山”。第一是创业资金,第二是市场销售计划,第三是能力。如果3个问题不解决的话,应届大学毕业生创业将比较困难。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