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主持人:今天早上大家发言从小平、王辉耀、王强、开复还有资女士,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在座的各位,现在的留学生学技术想获取短期利益的人非常多,学人文学科的非常少。王强是学纯理工科的,开复是留美中学生,就是学数学,辉耀是学文科,小平是学文科。现在到底是文科的人前途广阔,还是理工科的人学技术回来怎么样?
徐小平:我觉得还是学文科的前途广阔。像我在新东方既能做咨询,又能兼职卖唱,相当好。中国最缺的是文科方面的社会科学、艺术方面的人才,这是下一波未来十年、二十年留学的高峰。当然学工程的依然会绝对数很多,但是由于过去欠帐太多,学文科社会科学艺术方面,所以这些人回来可以找到无穷无尽的机会,这是我的一个鼓励。所以,你要是出国学文科,我坚决支持你。
主持人:学文科要看什么叫学文科,现在经济学叫文科,法律也叫文科,从第一代留学生开始,我们记得熊培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说胡适最早去哥伦比亚不是要学他的所谓哲学,他是要学农的。从第一代留学生开始其实都是希望能够迅速吸收西方的奇迹影响,以拯救中华之大厦将倾。从这个角度请资老师说一下,如果胡适学农,这个知识分子还存在吗?
资中筠:存在不存在很难说,因为他不在于学了什么。假如他学了农,他还会提倡白话文。他之所以想提倡白话文,跟他在哥伦比亚学哲学关系不是太大。因为他对于中国的理解,对于他自己体会到当时要做的事情,跟他专业学什么东西不是太有关系。有很多原来比如说学医的或者是学理工的人,后来就从政了,也有人是这样,也有人做的事情不是他原来的专业,他就想到一个大的文化这方面。所以,我倒是不觉得胡适假如学农,以后就不会再有新文化运动了,不是这样的。但是学农大概学不下去,因为他不会有兴趣。
主持人:有一个问题请教王辉耀,王辉耀在欧美同学会做了很多精准的调查和研究,我想问一下欧美同学会会员里纯文史哲,文学、历史、哲学、经济学这样的一些会员占比大概多少?我知道您是商会的会长,商会现在发言权非常巨大,我参加过商会的活动,每个人都是闪亮无比,小平每次也跟我说,这个人非常闪亮,那个人非常闪亮,我想经辉耀讲一讲,现在学者改变中国公共政策,对于这些具有强大发言权的人有多少?
王辉耀: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中国在1872年留美幼童开始主要是学理工,改革开放也是学理工,2000年有47%学理工,到2007年有一半是学工商管理,学文科。你刚才的问题是从未来的角度来看,中国实际上可能更多需要人文精神层面、上层建筑的学习,我们有奥运村、三峡这些硬件的东西,但是中国软实力的打造,需要大量人文学生回来,会有更多人回来从事管理、人文,包括文史哲的影响,这会是今后发展的趋势。
我想补充一点,可能中国在前些年错过很多机会,比如我们错过了企业国际化的时代,我们错过了很多发展的工业化的时代。但是现在留学时代可能中国抓住机遇,中国今后在未来,可能是全世界留学生最多的一个国家,中国留学生遍布全世界的时候,中国的国际化、跟世界各国的交往是一个非常大新的提升,我会说留学改变中国。
主持人:我相信从留美幼童开始到庚子赔款开始,资老师还想补充一句。
资中筠:刚才讲到文科,学文还是学理这个问题有点片面性,我还想补充一下。
现在特别需要人文精神,这一点是事实。但是我们也很需要很多人真正的潜心去学一些,不管是西方的文化也好,中国的文化也好,但是这个东西跟谋生手段有的时候有矛盾。所以,第一当然是要先解决谋生的手段,然后你才能潜心去真正地研究文化,真正发扬人文精神。如果把学文科当做谋生手段,就失去意义了。因为现在所谓的文科,美国研究的方式有一个不太好的影响,就是把所有的研究都课题化,都是急功近利的要出成果,马上在这个问题上申请一笔基金,你在这个问题上过两年或者是过多长时间做一个报告,然后搁在那儿,你就算有成果。只能在某种社会科学的一些具体的要求里可以这样做。但是作为发扬人文精神,当然这个说起来有点不太现实,可是我觉得上一辈的人是因为不把它当做谋生的手段,它才能真的变成人文精神。
主持人:这里有一个建议,很多家长也在座,如果你不需要孩子继承你的财产,管理你的家族企业,或者你已经解决了生存问题,尽量让孩子学一些仰望星空的东西,是不是这样?但是有一个问题要问开复,马英九是哥伦比亚的法学博士,您也认识很多政经各方面的人,您认为台湾在这个方面有些什么样的经验可以借鉴?台湾整个留学的运动这么多年以来,很多人都去美国念书,回国之后,大家知道印度很多人去印度,去剑桥、牛津,台湾地区的人大量都去了美国。不管他们学文科、理科,目前对中国两岸做出巨大推荐,有没有大陆借鉴的一些东西?跟大家分享一下。
李开复:如果可能的话,每一个人都需要一点科学的思维,也需要一点人文的素养,这两者如果太欠缺其中之一是有问题的。比如说我在不同的公司工作,看到一些管理人员,如果不纯粹学人文,从来没有学过科学工程,往往他们说话说一大堆形容词,不靠数据说话,这是很大的问题。那些学工程不懂人文,每次什么事情都要跟人家追究,口吃不清,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两者都兼备一点,就像融汇中西或者是左右脑平衡还是蛮重要。自己学什么?还要学自己有兴趣的事情。
台湾新竹科学园区是一个值得参考和学习的,它是一个巨大的成功,还是主要吸收了科技的人才回国,让他们有机会创他们有兴趣的企业,要提供一个真正的环境,直到今天很多留学生,现在当然想回大陆的人很多,但还是有一些人有顾虑,主要的顾虑我现在听到,从我的朋友那边是孩子的教育。所以,这些35—45岁可以成为创业精英的人如果能够吸收他们回来,当时台湾在新竹科技园区就做了很多半国际式小学,中西合璧,这是值得考虑。
换句话说台湾地区有什么地方还做得不够好呢?那些虽然很成功的企业,他们还是在加工、流程上面做,还是没有看到什么真正的突破性的创新型企业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