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95%大学生认为所学在工作中最多能用上20%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03日 10:36   中国青年报

  站在一家公司招聘咨询台前,王红琴很是无奈。原以为学习“计算机技术”这样热门的专业应该可以轻易找到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可到了招聘会才发现,有这么多的同学与自己‘志同道合’。”王红琴说,一个专业对口的岗位至少堆着上百份的简历。

  一份来自浙江的调查显示,只有46.5%的在读大学生和47.5%的毕业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能与工作种类相匹配。有95%的毕业大学生承认,大学所学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最多只能用上20%。

  这份名为《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意向》的调查由浙江理工大学课题组实施。这也是一个浙江省社科规划的课题。被调查对象包括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科技学院等6所院校的2009届和2008届600名本科毕业生,涉及文、史、理、工等多个专业学生。调查方式包括书面问卷和追踪访谈。

  “在学历教育的指挥棒下,热门专业过热所带来的同质化竞争,已是目前许多大学生不得不面对的难题。”课题组负责人浙江理工大学教授甄月桥说,这种竞争实际上反映了高等教育在培养结构上的失调。

  私人企业、国有企业、合资企业、独资企业、政府机关、全民事业单位……调查发现,大学生选择工作种类的意向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但由于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部分高校追求综合发展或者经济效益,盲目上马热门专业,使得不少专业毕业生的供给迅速增加而超过需求增加速度。”

  甄月桥说,在民营企业较为发达的浙江,尽管大学生“非铁饭碗不去”的传统择业观念有所突破,私人企业已成为解决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主渠道,但不可否认,专业在择业中仍是重要的参考依据。就学生本人而言,专业在其就业前后对大学生本人的影响显现出一定的矛盾。

  面对着巨大的就业压力,从年前到年后,学市场营销专业的孙明方采取了广泛撒网、多处下手的求职策略。在网上和招聘会上,他投出的简历有400多份。这种遍地开花的策略,也产生了效果,先后有五六十家企业给了孙回应。

  参与调查的刘泽文说,尽管金融危机使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但政府出台的大力度拉动内需政策。带来了不少新增的就业机会和岗位供毕业生选择。而“大学生村官”等村镇基层岗位和中西部地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缺口也给就业开辟了新的途径,只要毕业生能正确作出理性选择,积极寻找就业机会,找到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并不困难。

  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毕业学生中,有56%被调查同学选择找工作,32.5%的同学选择考研,有9.4%和2.2%的同学选择创业和出国,另有极个别同学选择参加了“大学生村官”或“三支一扶”计划。

  追访调查发现,月薪1500元至2500元是大学生期待的基本工资水平,“但这也只是在金融危机形势下,毕业生们为了先谋得一份工作站稳脚跟而无奈的选择。”甄月桥说,一旦有机会,许多同学会立即跳槽。

  调查者认为,成功始于心态,积极的态度能促使最终的成功。就业的竞争,是知识的竞争;能力的竞争,更是综合素质的竞争。毕业生要想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取得立足之地,需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在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注重各种能力,包括动手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公关能力、适应能力等的培养。

  另一方面,高等院校应根据社会需要安排招生规模、设置专业,培养社会急需人才,譬如技术人才等。“不能盲目攀比,只追求高质量、高素质‘象牙塔人才’培养,不注重社会需要和学生实际技能。”

  调查中,另一个结果则让人欣喜,在被调查学生中,有92.7%的学生与用人单位签过3~4种保险;只有不到5.5%的毕业生没有签过保险。“这说明,大学生有着良好的就业环境和保障。”甄月桥说。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大学 工作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