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陶行知研究会建言教改纲要:教人求真、培养真人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28日 22:19   新浪教育

  陶行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在长期从事平民教育、乡村建设的过程中,提出生活教育理论,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他的教育理论是我国自己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现代教育理论;他“爱满天下”的伟大情操,“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写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理想,“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人格,是我国教育现代化事业重要的思想文化资源。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自1985年成立以来,继承和发扬陶行知教育思想,开展了农科教结合、农村教学做合一试验、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创造教育实验、生活德育、生活作文等多项研究和实验活动,提供了一些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模式,证明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强大生命力。围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修改制定,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将生活教育理论作为教育改革重要的指导思想

  1、学习继承陶行知等前辈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在汲取中西教育思想精华的基础上,在改造封建传统教育和“洋化教育”的实践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本土化、民族化特征,是五四新文化、新教育的重要成果。作为一种现代教育理论,陶行知教育学说与社会主义教育息息相通,与当代中国教育实践息息相通,可以有效地指导当前的教育改革;它是从中国的教育现实中产生的,而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使命并没有完成,当年陶行知所面对的各种问题,仍然是我们今天需要回答的。

  2、将生活教育理论作为教育改革重要的指导思想

  陶行知将生活教育定义为“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生活教育的真谛,就是重构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建立以人为本——而不是以学科为本、以考试为本、以分数为本——的教育,围绕青少年成长的实际需要组织教学,从而改变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理论与实践、书本与经验相脱离,“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弊端。当前,我国教育正在从“有学上”到“上好学”转变,追求以人为本的理想的教育,所要完成的正是从“知识本位”、“学科中心”到“学生本位”、“生活中心”的转换,与生活教育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在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我们既需要学习外国先进的教育科学和文化,也十分需要继续研究和传承陶行知、陈鹤琴、黄炎培、晏阳初等老一辈教育家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学习他们的爱国精神、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实践精神与创新探索精神,继续开拓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现代化之路。

  背景资料: 2009年9月4日,温家宝总理到北京35中听课后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教育要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陶行知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说要注重启发式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自由的环境,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不仅学会书本的东西,特别要学会书本以外的知识。我曾经把学、思、知、行这四个字结合起来,提出作为教学的要求,也就是说要做到学思的联系、知行的统一,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思考,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温家宝:《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人民日报》,2009年10月3日

  生活教育理论是一个能统辖各层次教育问题的上位的、整体性的现代教育哲学,不仅对于解决当前的教育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针对性,而且可以引领面向未来的教育发展,应当成为教育改革重要的指导思想。

  3、将“培养真人”作为现代教育的培养目标

  陶行知曾给教育下了一个最为简明的定义:“教育就是教人做人”,提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理想和“培养真人”的教育目标,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陶行知先生当年倡导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精神。这种平凡而伟大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当前,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特别需要重申教育树人育人的宗旨,特别需要发扬光大“培养真人”的理想,培养勇于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一代新人。建议将“培养真人”作为各级各类教育重要的培养目标。

  二、用生活教育理论改善学校教育

  1.在中小学生开展生活教育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以独生子女为主的中小学生缺乏生活能力、缺乏对社会人生的了解,缺乏社会实践和动手能力等,是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改变这一现状,需要从根本上改变教育与生活相脱离的关系,使学生成为教育的中心,使生活和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生活力”,即“健康的体魄、劳动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造社会的精神。”

  在中小学开展生活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包括身心健康,生活自理和自强自立,珍爱生命,团结合作,乐观进取,关怀社会和弱势群体。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注重学生生活力的培养,有助于改变智育至上、考试至上、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现实。

  背景资料:由浙江嘉兴市陶研会朱建人等倡导的“生活作文”,重建写作与生活的关系,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在生活中学写作文,写反映生活的作文;并构建起写作与生活、与学生成长的内在联系,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主体性人格的形成,在作文中学会做人。从而建立起“学习通过写作”、“生活通过写作”的康庄大道。

  中小学“生活德育”的实践,通过德育范式的转换,改变学校德育工作远离生活,充斥着“口头德育”、“说教德育”的不合理状况,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在生活中进行德育,发挥生活的道德价值和德育的生活价值,从而使学生从“失去自我”的“伦理学者”,转为过“有道德的生活”,成为“有道德的人”。2009年,云南省教育厅在各级学校开展以“生命、生活、生存”为主的“三生教育”,体现的也正是这样的教育精神。

  2、改善课程和丰富教学内容

  为此,需要“依据生活来教育”,围绕青少年成长的实际需要,从健康、劳动、文学、科学、艺术等不同方面,改善目前学校教育的内容和课程。通过开展文学活动、科技活动、艺术活动、校园民主生活,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多元文化价值,树立科学志向和创造的乐趣,了解人生与社会的真谛,通过开发乡土课程、校本课程,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地方性知识,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使学生从武侠、魔幻、网游男女情爱的狭小世界中解脱出来。

  3、减轻学生负担,首先解放小学生

    陶行知认为,教育的真谛是重视人的“自然的生长力”,不能以外力妨碍、挫伤这种生长力。他提出了对于儿童“六大解放”的主张: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两手,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他们有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让孩子去接触大自然,大社会,获得更丰富的学问。

  当前,首先需要获得解放的是小学生。要切实落实教育主管部门关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减少考试,禁止奥数培训,禁止有偿家教等规定,反对学校全部过多地占据儿童的时间和家庭教育的空间。作为减轻学生压力的重要措施,建议首先在小学实行“五分制”的等级评价制度。

  4、推行“教学做合一”、“小先生制”等教学方法

  近年来,江苏洋思中学、山东杜朗口中学等教育资源十分匮乏的农村学校,在教学改革取得突出的成绩,给我们以重要启示。他们实行的以学生为本、自学为主、以学定教、从“做”中学、即知即传人的小先生制等方法,直接、间接地受到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影响,显示了先进教育思想改变现实的巨大作用。

  “教学做合一”,手脑并用,学用结合,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理念,被应用在教育的很多方面,需要在理论和方法上认真研究,加以总结和推广。

  5、使学校成为社区的精神文化和学习中心

  按照生活教育理念,应建立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区的联系,融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改变学校与社区不相往来的状况。在新学校建设时,应考虑建设能够开放、与社区共享的操场、图书馆、体育设施等公共设施和教育资源。在发生地震灾害时,学校成为社区居民共同的“避难所”;而在平时,则应成为社区的学习化中心。同时,社区积极参与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外活动、假期活动、社区服务。

  在农村学校可以建立文化站、信息中心、技术培训中心等,使得学校成为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文化中心。近年来,一些城市和农村的学校已经进行这样的尝试,取得良好的效果。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